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容,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先贤哲人们通过天人、义利、理欲之辩,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逐渐清晰,同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着儒、释、道、法等诸多思想派别,最终形成以儒为主导,其他各派思想观念相辅相成的价值体系。
  一、“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理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谐就是事物各要素相互协调、和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理念的阐述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和谐是自然的和谐状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间万物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和谐是自然的根本原则。“中也者,灭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义以成。”[2]
  其次,和谐也是人与天地的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儒家与道家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在天人关系中强调“天人合德”,中国先秦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则提到了“性天统一”,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一”,这些理念,都在两宋之后,被儒家中的理学派加以吸收利用,形成了以“诚”“生”“仁”“乐”为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正是基于这一观念,中国儒家和道家都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最终才可达到和谐的状态。因此,对待人与自然地关系上,儒家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自然是在不断变化的,作为自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也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以维护和谐的状态。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人要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最高法则。从保护生态和自然资源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例如,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4]可以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考虑了人和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和谐共生。
  再次,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保持差异基础上的统一和谐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可见,儒家所提出的理想人际关系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强调万物个适其性,无等级贵贱之分。墨家则主张在人际关系上达到“兼爱、非攻”的状态。最后,和谐也是社会的和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中国的儒家学派为我们描述了和谐社会的状态“人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关于大同和谐社会的描述,一直中国人思想观念产生着影响。
  二、“仁者爱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报告中提到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友善”这一理念,它是对于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内核。儒家把它看作为人的道德最高准则,认为其他具体道德准则皆是由“仁”发展演变出了的。“仁”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能清楚的问题。“仁者,爱人”,仁的本质核心就是爱,就统治者来讲要施行“仁政”,,就社会和个人就是“仁爱”。 对于“仁”,孔子人为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要成就他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有含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樊迟问仁,子曰:‘爱’”。[6]简单说,孔子认为仁是建立在爱他人的基础上的。而践行“仁”的途径就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怒’。”[7]就是爱他人,要从自身出发做到推己及人,这才是“仁”。孟子作为儒家的亚圣对于“仁”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对待他人要将心比心,“仁”是成人之道。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既体现在人与人也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之上,儒家强调对他人、社会乃至自然万物都要有一颗仁爱赤诚之心。
  三、“舍生取义”的个人价值观
  “舍生取义”是义利之辩的延伸。“义”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就是对这一观念的延伸。就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看,“义”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每个人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就义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道家强调绝巧弃利。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总体上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是第一位的,物欲享受其次。重义,是居于社会价值观的主导的。儒家认为,行为是否有价值,在于其是否合乎义,为此可以忽略行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利益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这个问题上强调“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人欲,则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义是非常强调的。
  四、“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重要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的古籍《尚书》中就已经有了“诚”这一概念。“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这是《尚书?太甲》中对于“诚”最早的表述。诚的主要含义是诚实不欺。信的含义也是诚实不欺,但信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以诚信为前提,遵守信用。孔子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9]人如果没有诚信也就无法在世间立身处世。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士”的基本要求。治国理政中,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要诚信。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强大的军备、充足的粮食和政府的公信力是治理好国家的三个条件。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政府不讲信用,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整个社会政治治理一定会举步维艰。由此可以见,诚信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和睦、社会发展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单纯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总体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采取有取又舍,创新发展的路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古为中用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进行挖掘与创新。
  【注 释】
  [1] 中庸
  [2] 荀子
  [3] 道德经
  [4] 吕氏春秋?义赏
  [5] 论语?卫灵公
  [6] 论语?颜渊
  [7] 论语?颜渊
  [8] 孟子?告子
  [9] 论语?子路

相关论文

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主义核心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结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