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230-02
  一、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述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在教育、心理、医学等领域正在被积极深入地研究着。批判性思维“在国际教育界被认为是和读、写一样基本的学习和学术技能。是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所必需的能力”[1]。
  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至今有多种说法,目前广为采用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恩尼斯(Robert Ennis)的观点,即“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1]。
  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可以被概括为下列八种:(1)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2)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4)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5)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6)在更大的背景中检验适用性;(7)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8)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包含下列六大要素(1)独立自主;(2)充满自信;(3)乐于思考;(4)不迷信权威;(5)头脑开放;(6)尊重他人[2]。
  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面对着无数信息,批判性思维就是在这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做出正确选择的有力武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新思维也密切相关,互相促进。所以,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而且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创新素质教育的话语情景下批判性思维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在西方欧美国家里,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度比较高,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的高等教育体系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但是在我国,批判性思维直到21世纪初才引入进来,成为一种理论认识。由于人们长期对“批判”一词的误解,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否定的消极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仍很传统,仍然是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容许学生对其所教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性等问题采取质疑的态度。因此,我国学生一直缺乏批判性思维,不太善于积极、独立地批判性思考。
  近些年来,批判性思维在语言教学里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汉语文教学、英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都在探讨和尝试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探索和研究表明“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互促进”[3],可是,在国内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还是一片沉寂。
  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概况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拥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我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比如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壮族、哈萨克族、苗族、彝族、朝鲜族等。为了促进各民族的沟通和交流,我国需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让广大少数民族不仅要掌握一种语言工具,而且要让少数民族了解汉族文化,融合各自民族的优点,让自己民族更独具个性。一直以来,对少数民族开展汉语教学这一个学科没有统一规范的名称,常被人们称呼为“汉语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等[4]。从字面上理解,少数民族汉语的教学对象是在我国国内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除了汉族以外,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样,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也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套用“对外汉语教学”名称,将该学科命名为“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5]。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由于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汉语学习者在国情、地域、文化及心理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日益普及,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也日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在中国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传统和意识的情况下,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和国内创新精神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更应该积极探索,开创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三、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汉语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既重视汉语的基础、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科技素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道德价值观”[6]。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室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室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6]。在传统教学观念里,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教师传授的内容都是不受质疑的金科玉律。因此,传统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语音语法等汉语知识的讲授,学生总是在努力地死记硬背,严重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非但汉语学得只是皮毛,无法进行符合逻辑、条理清楚的深入交流,而且思维片面狭隘,在当今国际国内复杂的维稳形势下,面对社会及网络上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时往往辨识不清,应对失当。
  针对这种传统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提出教学改革,采取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扎实掌握有效汉语水平的同时,也能养成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习惯。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汉语教学需要哪些基本要求?总的来说,需要下面四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学生要求、教师要求、课堂要求、评价系统的要求。   1.教师要求
  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那么,我们需要对汉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汉语教师需要自己拥有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仅需要完善汉语基本功,而且需要加强对和批判性思维有关的知识信息的检索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能力。其次,汉语教师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法,特别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中心,带领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法、任务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汉语教师要重视对存在思维逻辑错误的语句和语段的评讲,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不仅加深了语言点的理解,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要求
  汉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要让学生懂得谦虚、实事求是,敢于提出问题,不要不懂装懂,不求甚解。二要培养崇尚真知,追求真理之精神,学会独立思考、理性思考。三要学会反思,经常对自己和别人的各种观点信念进行反刍咀嚼,要学会平等对待自己和别人。四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提高思维能力的要求。只要学生乐于思考,思想开放,大胆质疑,缜密分析,诚实反思,相信一定会体会到批判性思维的益处和乐趣,也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7]。
  3.课堂要求
  要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我们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批判,能够对问题提出质疑。因此,汉语教师在汉语课堂上,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敢于主动地对教材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此同时,汉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具有引导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课堂上需要提高情景学习的真实性,在有效利用教材的同时,更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探讨社会热点及有争议的问题。透过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
  4.评价系统的要求
  一般来说,传统评价系统就是采取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根据学习成绩,我们教师把学生简单地分为优、良、中、差。这种评价系统必然束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要求,比如增加主观题的含量和平时自主学习成绩的比例。
  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多角度思考能力,敢于反对权威,树立独特的创新观点。过多的客观题目,用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有点偏颇,欠缺全面性。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多点主观题目,只要能够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自圆其说就可以,不限定统一的标准答案。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行为,需要长期时间的历练,无法靠一两次的考核就能体现。因此,评价系统不仅参考要期末考试成绩,更需要加入平时学习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的完整度及是否乐于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等等方面。
  总而言之,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汉语教学需要做到学生、教师、课堂、评价系统等四个方面的要求。而且,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做到因材施教,让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也能够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相关论文

汉语批判性少数民族批判
国际法视野下环境与主权关系新发展研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
国际经济法视野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