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经济转型环境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1-0119-04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成效显著,办学规模迅速增长,布局日趋合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全面推开,适应经济转型环境的高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中心课题。
  一、内涵界定
  (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科学内涵
  2011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则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以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为基本特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成为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描述。
  由此可见,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属于应用和实践客观规律的应用型人才,它应具备两个特征:第一,高端。主要是指适应经济转型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级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是高端的显著特征。发展型表明要具备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复合型表明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创新型表明不仅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在所学专业上较强的创新能力。第二,技能型专门人才。与“研究型”相对应,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和能力的人,或者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和能力的人,或者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生产出来的人,包括技术专门人才、管理专门人才、服务专门人才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对人才培养模式涵义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本质相一致的,他们只是从不同角度诠释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科学概念。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遵循特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表现为延续性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等几个要素,具有目标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它对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具有关键性和引导性的作用。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批人才。但是同时也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经济转型环境的需求等问题。目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欠缺层次性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偏低,即培养适应产业一线和区域发展的技术工人。现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只考虑了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没有对受教育对象的高职生进行人性化的考虑,也没有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要知道,任何学生群体都是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也是如此。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参加高考分数较低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口招生,还有一部分是自主招生的,学生来源五花八门,学生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因此不能用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分不同层次而设定。
  (二)师资队伍建设偏重技能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当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偏重于“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和解惑。也就是说,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获取技能和创新技能所必需的人文素质的提升。
  要知道,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并不是高职教育的全部,除了技术之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这是能否成为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比如,摄影技术很容易掌握,但拍出好的摄影作品则需要一个人思想、境界和品位的提升,这是人文素质提升的结果。因此,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应该注重教师的人文修养。
  (三)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本意是构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合作,从而学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实现教育与社会和市场接轨,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然而,一方面当前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只有学校为了就业的压力而产生的校企合作的动力,而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下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还只停留在学校为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的阶段,校企双方不能深度介入,还没有建立校企双方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质量评价方式亟需完善
  高职教育的质量应该是规范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一般都是教育管理部门从各高校抽调的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检查评估,缺少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参与。这样的评估一方面很难突破固有观念的藩篱,很容易扼杀一些特色的东西,强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产业人员的参与,高职则很难及时掌握产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应以高职学生的就业水平、行业企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质量标准为出发点和归宿,从高技能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中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转化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还要注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的差异性和多元性,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中既有来自教育管理机构的就业率定期评价和专项评估,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的社会职业评价,还有学生和高职院校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教育管理机构、行业企业、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的高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使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准确而客观真实。

相关论文

人才培养高职模式环境人才经济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