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历史上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异化及享乐主义批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享乐主义”列为坚决反对的“四风”之一,足见其风行之盛,危害之大。而身处消费社会的人们已经沉湎于欲望被极大满足的快乐之中,俨然不知,消费文化已经渗入人们的价值观,改变和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消费社会中的价值异化
  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变迁的显性现象。法国学者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消费和消费社会进行了阐释,消费社会本质上是物质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他认为,消费社会是一个彻底异化的社会,消费逻辑不仅支配着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整个文化、性欲、人际关系以至个体的幻象和冲动。这种不断复制传播的一种无差别的现象使得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消失了界限,社会万象处于目眩神迷的变幻流动之中,哲学话语、社会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以及政治理论的边缘正在侵蚀消融,甚至不同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结构都不再壁垒森严。
  (一)生活方式的异化。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之对应。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时,人们不得不接收某种生活方式,并按该种生活方式的内在规定生活和生存。但是,消费社会的出现使生活方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给定的生活模式。传统的生活方式之处出现了供人们可选择的享乐型生活方式。因为一部分具有购买力的消费者自由选择了与其经济基础相对应的生活方式,并随之改变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异化。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同时,也受传统习惯的强烈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嗜好和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社会相伴而生的则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作为表达某种意义或价值的符号系统,附着在商品之外。这个价值符号呈现为它所带来的社会声望、社会地位,并以消费者的时尚、名望、奢华等作为象征社会地位的标识。
  (三)精神追求的异化。既然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欲的行为,而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的行为,那么,在消费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尤其是富裕的人群更多地把消费过程作为某种意义和信息的符号表达过程。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必需的浪费性、奢华性和铺张性消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更为严重的是,当手中有权的人一量拥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后开始借权力之便用公款实现这一目标。于是,才出现了各行业层出不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
  二、享乐主义的来源和困境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的过渡阶段。跨文化交往使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同时也悄然地走进中国。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消费主义被许多人所接受,尤其是受到暴富阶层和一些年轻人的青睐。由资本操纵的商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在客观上将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树立为中国消费者的理想消费模式。
  (一)享乐主义的来源。享乐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轻视精神生活,重视物质追求,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足是人生唯一追求的目的。享乐主义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现代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早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存在,但它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的生长发育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享乐主义形成的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厚。可见,享乐主义的形成是受物质基础、文化基因、心理追求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理论准备更是为享乐主义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享乐主义学说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昔兰尼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他们认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快乐。所以,古希腊、罗马时期,享乐主义曾盛行一时。
  (二)享乐主义的困境。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无所谓好与坏,但是享乐主义因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纵欲主义而在现实中流行必须会导致重大的危机。
  首先,享乐主义人生观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发展构成威胁的发展。而享乐主义恰恰与此相悖,它竭泽而渔,只顾眼前的享受而不顾长远发展的需要。
  其次,享乐主义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与享乐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享乐主义为腐败行为提供了价值支撑。持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人,会为了享乐的目的,不惜以权力为手段换取物质生活的丰裕与奢华,助长了领导干部腐化的气焰。
  第三,享乐主义加大了社会矛盾。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就是,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过着享乐主义的生活,一部分相对或绝对贫困的人依然过着寒酸的生活。但是,现实中往往会把这种差距放大,形成了一部分人的享乐必然导致另一部分人的相对或绝对的贫困的因果关系。这种差距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可能使群众中产生不满情绪和仇富心理。
  第四,享乐主义使共产党员信仰迷失。因为享乐主义的蔓延和发展,使一些领导干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忘记了党性原则和信仰,丢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迷失了自己应坚守的精神家园而或感到精神迷惘,或随波逐流。
  三、消费社会中如何走出享乐主义的困境
  综上,消费社会和享乐主义的邂逅促成了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的最大化。丹尼尔?贝尔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各种文明的兴衰史上都出现过这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在崩溃之前,社会总要经历一个个标志着衰落的特定阶段……,这些递变的顺序是从朴素到奢侈,从禁欲到享乐……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争相奢侈,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新形势下要转变生活方式,破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唯有从转变价值观入手,才能找到最理想的解决之策。
  首先,反对享乐主义,重构价值观。导致享乐主义的根源是价值观念的失误,仅当人类对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深刻思考时,人类才有可能超越享乐主义。选择科学、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现行的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反省和批判,重构新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其次,反对浪费,倡导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节俭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勤俭创业、安身立命的道德戒律,而且也是增加社会财富、减少消耗、促进生产的经济信条。而“节俭的悖论”(1)错误地引导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当人类发展面临诸多环境困境和危机面前,这个逻辑上的合成谬论“节俭的悖论”不攻自破。所以,倡导节约,反对浪费依然是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和共存,寻求精神与物质的共同发展的永恒主题。
  第三,反对奢华,适度消费。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仍大量存在,诸如吸烟、酗酒、赌博、吸毒,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修陵墓、造庙宇、看风水、算命占卦、大吃大喝等,既有害于身体健康,又浪费钱财,还破坏社会风气,有损人的道德修养。反对奢华,就是要不搞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野蛮消费。提倡适度消费,就要做到“以勤养志、以俭养德”,杜绝铺张浪费,身体力行,营造人人把节约当成追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第四,反对低俗消费,宣扬传统文化。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义之所以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众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广告和媒体的持续鼓吹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使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更为严重的是,无孔不入的媒体广告已经将享乐、炫耀、奢靡之风带到了广大农村。所以,反对享乐主义,大众媒体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消费观,坚守和中国传统文化和我党的优良传统。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而不是被西方享乐主义消费观牵着走。

相关论文

享乐主义批判价值观主义价值消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
消费者撤回权扩张适用的立法研究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体现及构建路径研
试论网购模式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机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