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农业主导区城镇化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8-0060-04
  2012年云南城镇化率39.31%,比全国落后13.3%;农村人口2827.5万,占60.69%,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自2011年起云南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云南城镇化率目标为50%,在此期间,每年会有80万~120万,共约1000万农村人口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城市。 云南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农业人口基数较大,第二、三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城镇辐射力和带动力较弱。在云南实施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其实现路径将有别于东、中部地区,特色主导产业会有很大差异。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是承载城镇化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足够就业机会,才能吸纳转户进城农民,使他们能够立足并获得发展机会,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通常认为,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农业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资本、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农业剩余。云南现阶段很多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却并非如此,在这些地区,要在短期培育起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工业产业承载城镇化过程中的就业需求是很困难的。与此同时,这类地区又具有显著的特色农业优势资源, 表现在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多个方面,发达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是否可以成为城镇化的推力、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又有什么影响是亟须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有学者对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马远、龚新蜀[1]通过对新疆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长期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要高于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同样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正效应,城镇化会受到户籍政策、结构性失业的影响出现短暂为负的情况,对农业现代化则有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夏春萍、刘文清[2]对浙江省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样对城镇化具有正效应。曹文明[3]等对山东寿光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状况的考察表明,农业在寿光城乡协调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寿光实践表明农业可以成为区域城镇化的产业基础。这些研究丰富了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 特色生态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推动云南城镇化的机理分析
  (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现代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
  云南省现有的就业结构中,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1.08%,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就业比重为29.73%,带动就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2.86%,就业比重为13.49%,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绝对需求没有大的增加,甚至有所减少。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6.0%,远远小于其就业比重56.78%。由于第二、三产业在劳动力吸纳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农村劳动力难以转移。而第一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较低,2012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4]而全国的农民人均收入为7917元,迫切需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云南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禀赋。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共有7种气候类型,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物种多样,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烟草、茶叶、花卉、蔬菜等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 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赋予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业主导区,工业不发达也使得自然生态得以保持,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条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来进行分工。因此,特色农业可以说是云南农业主导区的比较优势。
  但目前云南的农业还是以传统小农生产为主,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使用很少;有的地区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较多,大量土地没有很好地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生产率低下,务农性收入较低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率低,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可以使农业专业化分工更细致, 用工业生产组织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按照市场化规律来组织、管理与协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理念和模式,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与市场连接。云南应大力发挥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使现代农业成为农业主导区城镇化的支撑产业。
  (二)差异化经营特色生态农业
  农业通常被认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类型,产品同质化,经济效益较低。对于特色农业而言,则具备差异化经营的条件,能够形成自身的垄断竞争市场。“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最大潜力和最大特点。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标准化生产、绿色生态生产和品牌建设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突出产品的特征,获得认同,建立品牌价值,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尤其是当今人们特别关注食品安全,绿色生态农产品有更高的市场价值。 “云冠”牌橙子,也称为“褚橙”,是著名企业家褚时健在八十高龄创立的品牌。在种植的过程中,采用现代管理经验和经营组织方式,优选品种,严格管理品质,价格达到同类商品的数倍,有着极高的市场接受度,2013年11月11日一天,“褚橙”的预售量便超过了过去一年的总销量,达200吨。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将是云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依靠区位与气候优势,云南省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打造有优势竞争力的绿色战略品牌,把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使农业成为城镇化当中的支柱产业。
  (三)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和农业产业化可以相互促进
  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并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农业现代化支撑城镇化,不仅仅在于向城镇释放人口,而且在于必须持续发展以保障国家的食品供应。传统的小农农业应转型为由具有高技能的人员管理的农业产业。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食品出口国,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如韩国,2005年农业人口为1975年的26%,农业用地是1975年的84%,但产量增加了61%,主要得益于投资和创新。[5] 据有关研究, 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 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 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6] Antonio Ciccone & Robert E.Hall (1996)[7] 采用美国各州总产量的数据研究劳动生产与劳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就业密度和生产率有相关性,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可导致生产率提高大约6%,美国各州人均产量差异的50%以上可归咎于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密集程度指的是劳动力、人力和资本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
  Chun-chung Au, J.Vernon Henderson (2006)[8]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城市工人的真实收入与城市的就业呈倒U形关系。 城市集聚的益处很大――随着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工人的人均真实收入大幅增加。由于国家严格的户口限制,中国的大部分城市规模偏小,导致极大的收入损失。 最近研究表明,许多州、县级市只达到有效规模的一半,这些城市如果人口增加一倍,人均产量将增加20%~35%。
  随着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 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将为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使现代化农业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产业,而城镇人力和资本生产要素的集中和密集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以农业为基础,产业联动推动的城镇化模式――以元江为例(一)农业主导,产业联动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农村和城镇的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延长产业链,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与二、三产业结合。与第二产业结合,可以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原料;与第三产业结合,可以形成以农产品为中心的流通市场、物流、农机、农资、金融、餐饮、零售或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同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生态理念,让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以住宿、度假等,把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
  以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产业联动,可以打破传统的分工体制,让进入城镇的农民有工作,在城镇立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成为职业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每个村或镇要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 “一村一品”或“一镇一品”,创建绿色生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避免恶性竞争。
  笔者在对元江县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云南元江是典型的农业主导县,全县人口21.7万人, 80%为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城镇化率为32%, 近80%的乡镇无明显特色和优势产业,农业是以传统的分散的小农经营为主。基础设施不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大。各项经济指标位居云南省129个县区的中下游。
  元江山区和坝区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山区面积占96.8%,坝区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 耕地面积仅占全县的10.62%。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有着世界第一高桥――红河大桥,3000年前的原始文化遗迹 “它克岩画”,景貌盎然的干热河谷,哀牢山神奇哈尼云海梯田和多民族文化风情等旅游资源。
  元江县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产业联动来推动城镇化。通过优化提升烤烟、甘蔗、畜牧、渔业等传统产业,在山区推进核桃、竹子、林果等产业发展;在坝区发挥热区资源优势,推进芦荟、茉莉花、热带花卉、热带水果、冬早蔬菜等热区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开展初加工和深加工;并且可以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积极推进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旅游农业的发展和产业联动能够承载更多的就业,带来更多的收入,城镇化的发展则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事1.5产业(即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二产或三产,加快土地流转,实现特色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二)空间布局
  元江县城目前有3个街道2个镇5个乡共10个乡镇(街道),其中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城镇只占20%左右。在城镇化过程中,主要是就地、就近城镇化,让部分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从事二、三产业。空间布局上,将县城作为核心,中心镇作为连接,新农村作为基点,对于不合理的布局要调整,必要时进行撤、并村镇,尤其是一些人口很少、很分散的村镇。人口尽量向县城集聚,把县城变为主要的消费中心和功能中心,如深加工、集散、公共服务、金融服务、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口规模,加大集聚效应。同时用发达的道路交通将县城、中心镇和农村连接起来,务农的人员可选择在中心镇居住,便于集中提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镇还可以根据产品规模等因素作为初加工的场所和商品集散地,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密度,提高生产率,同时促进土地流转和城镇化的步伐。
  (三)组织形式
  元江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大多是企业+农户或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目前已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参与特色农业经营,例如开发了2万亩高效特色火龙果项目,计划建成全国最具优势的紫心火龙果系列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冷链物流基地;还有芦荟深加工等项目。但企业经营是经济利益驱动并且会遇到风险;而农产品是比较特殊的商品,关系着粮食安全和民生问题,应有较为稳定的经营主体,在现有的模式上,应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元江的山区面积较大,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种植,更适合采用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场或一定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形式来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农业休闲旅游。农民可以入股合作社,形成资金、人力、物力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议价能力,合作社采用类似公司的治理结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和管理,从选种、育苗、农机具的购买,农业技术的采用,利用信息化平台指导农产品种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营销让农民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市场对接,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生产率和盈利能力。   结 语
  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资金投入需要很大。农业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应由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在资金方面,可采取公私合作的模式(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即政府和私营部门――企业、农户等共同进行农业投资,以财政资金带动和引导私人资本进入,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并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从而兼顾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解决资金投入和资金有效利用的问题。
  目前,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有的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的提高,出现了农民被“市民化”的情况,即户籍转为了市民,但实质上仍然是农民,这样的城镇化率是没有意义的。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当经济活动集聚,产业结构变化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较高的城镇化率。现在很多农民对于转城镇户口并不积极,因为看不到转户对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有什么实质上的益处。实现城乡一体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福利一致,不论城镇户籍或是农业户籍,没有差别。不同的只是职业和居住地的选择,可以选择是工人,也可以选择是职业农民,并选择相应的居住地。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实现农村和城镇要素价格的并轨,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流转,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当然,这些地区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培育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或服务业,尽快实现经济活动的积聚,实现较高的城镇化率。

相关论文

路径城镇主导农业研究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