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1-0346-0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体制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健全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又一理论创新,又是西部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协调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之本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界的论述,他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以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真正的复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完善和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来说,它展现人们尊重自然,尊重环境,改造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的本质涵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要遵循人,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友好型经济形态。三是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坚持以公共环境保护为核心,营造关爱保护环境,自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为本。二是和谐性,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良性循环。三是文明性,生态文明融生态环保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一体。四是道德性,以道德为基础,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转化为人们的追求观念,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当今社会,没有生态文明,社会就是去了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成为一个国家整体文化素质,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标。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难以实现国家的强大复兴,无法体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无限度开发,环境资源恶化,人地矛盾尖锐。环境污染,人地矛盾,已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团结稳定。经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执政兴国观念的全新阐释。党的一切奋斗和建设的工作是为了造福人民,已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奋斗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安居乐业,有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全面发展可持续,易污染环境,高消耗为代价的增长是不明智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生态文明,其他文明无处可谈。将生态文明纳入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发展之需。
  三、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分析
  1.有利因素
  第一,自然生态环境,广大西部地区,人多地少,人居占有量大,旅游资源充沛。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硬环境好,生态经济基础增加,旅游业大力推广,第三产业的崛起,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防风沙林和退耕还林,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已得到遏制。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软环境好。人民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力度,把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发展能作为第一要务,在政府工作目标中把节能减排作为硬性指标,树立环境造就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环境是生产力的观念,深入持久的建设城镇清洁环保工作,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效绩政府,有利于以完美的服务环境,完美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构建。
  2.制约因素
  第一,意识制约。对生态环境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片面重视经济的增长,忽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片面强调高生产率,高经济增长率,高回报率,对生态保护,生态可持续,生态文明的建设忽略,或以生态的破坏为基础构建经济发展的高楼。
  第二,机制制约。目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形态落后,粗犷型,发展仍然广泛存在,市场和劳动不成比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成正比。第三,市场机制弱,以物换物,以粗狂经济高消耗为背景的产业依然存在,农产品深入加工不足,消耗资源能力强但经济收益甚微,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第四,规模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在小农经济占较大比例的西部地区,难以推行,西部地区的建设以地貌为奇,应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优势,小农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第五,教育制约。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水平低下,往往阻碍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应加大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为经济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源动力。教育水平失衡,一方面降低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人民受教育水平低,阻碍了先进技术理念的传播。   四、如何推进西部文明的建设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从全局着眼,从发展,可持续的长远观念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又快又好的发展。
  1.转变观念,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
  一方面,加强教育宣传。应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在学校加强对环保观念的宣传,从小树立环保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其次加强生态舆论的作用,以点带面,以每个人作为生态安全的监督员,宣传有关的环保法律,环保活动,增强人民生态文明意识,彻底严办各种环境破坏,污染环境行为,以群众为基点,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通过电视广播,传单等形式宣传,倡导生态文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发展观念,培养绿色的健康的,舒适的,无公害的消费方式,把关心生态,保护生态成为全社会的发展方式。
  2.统筹协调,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在先。首先,成立职能机构。在西部地区整体规划和发展方面建立相应机构,负责整个地区生态发展规模,发展方式,中长期规划和整体规划。其次,对生态功能区规划。划分为生态工业区,生态商业区,生态居住区,生态景观区。将资源合理配置并且对生产力合理布局。
  其次,创新模式,发展生态产业经济。第一,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运用生态学的有关知识科学规划合理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持续可发展的观念,从整体出发,完善整体布局。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开发综合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绿色经济,二是推广生态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套种,农林间套种,立体套种。三是着力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技术利用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种效率,耕种水平。第二,发展生态工业经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是高度依赖共同发展的,自然界不依靠人的意志转移,人的能动性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形态。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调节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转化,西部地区要走出一条资源环保型,效益高效性,发展持续性的道路,首先应该实施科技先行战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先锋作用,经济的发展要以环保高效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高科技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大力推广生产环保产品等等。
  3.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城镇体系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西部发展的前提下,做好整体规划,处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高标准的对西部地区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加强他们的联系。二是打造西部生态城镇,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理力度,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做好环境治理,环境优化,转变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生态城市群。
  4.实施“污染治理总量控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程”
  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消减目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在省市县乡逐级完善,逐级考核。开战清洁生产制度,鼓励企业进行生态文明自救,加强环境监管,保证废气废物的完全回收处置。监督企业的治理方案。
  5.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一是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制定生态持续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各种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文化发展。二是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集中文化资源优势,生产具有文化精髓,文化鲜明性的产业技术。三是对外交流,打造品牌。利用优势,主动迎接多文化挑战,坚持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发展之路,打造西部生态旅游文化主题区。
  6.建章立制,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不断深化企业农业生态改革,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来评价,激励补偿。需要政策法规来引导,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相关法规,发挥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二是制定规划,计划,重大经济行为,完善决策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生态问题。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企业个人,团体给予奖章,在资金利用,产业链,新设备技术利用方面给予优惠。要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其产权机制,探索建设价格机制,反应资源供求,供需矛盾,建立生态要素市场,以市场途径实现内部效应的外部化,按照开发付费,污染治理,收益补偿,破坏者赔偿,等原则。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和规则,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评估系统建设,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监测生态安全形势,将生态因素纳入官员政治绩效考核,客观评价工作内容工作效率,不断完善环保,检测部门的管理检察职能,建立和负责责任追究制度。
  总之,鉴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因此搞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只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生态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予以足够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生态精神贯彻在可持续发展的每个阶段,生态精神该熬着我们现代文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起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相关论文

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马克发展观生态文明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
内蒙古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生态旅游在国家公园中的效益研究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浅析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