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浅谈激励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言
  “激励”是管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所谓激励,是指依据人的需要持续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方面: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从认识的主体来说,其认识主体为学龄儿童。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学习动机的缺乏,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事物的认识较差,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认识的对象来说,小学数学的认识对象是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感性认识较少,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教师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动机和目的的明确、自我评价的形成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有效而具体的激励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各自的条件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激励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教育者的责任并不是按章办事,首先,要热爱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用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不偏袒、不包庇,努力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负担,情感上的烦忧和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增强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有了误解和矛盾要及时解决。其次,教育者要常常鼓励学生。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理科学习,在这种纯逻辑和运算的学习中,刚开始难免会感到吃力,教师的激励就显得更加重要,要让学生有希望,就要多多鼓励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制定计划目标,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有了烦忧主动找老师交流,把希望他们积极上进的思想和真诚的感情传递给他们,使他们期盼尊重的感觉得到满足。再次,教育者要注意不把个人情绪过多地带入与学生的交流中,有的老师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旦学生犯了错误,就把气撒到学生身上,情绪急躁,喜怒无常,学生也会反感这样的教师,产生厌恶、反感心理,教师的这种“负能量”还会影响到学生群体中去,营造一种消极低落的氛围。常言道,身教胜于言传,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平时少一些训斥,少一些武断,少一些粗暴,少一些“示众”,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交流沟通,多表扬鼓励,多宽容理解,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正能量”会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一)激励方式的多样化
  应试的教育使得学习任务化、使命化,这种教育让学生巨大的压力,感到疲惫而无法到达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情境激励、物质激励、爱心激励、榜样激励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情境激励法:运用各种手段,如课件动画、游戏、肢体语言、小故事,来再现教学内容,也可以在复习旧的内容的同时加入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在讲授“统计”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对学校的建筑、花圃、楼梯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统计,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增加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激励客体的主体化
  传统观念是把教育者看作激励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激励的客体。激励客体的主体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两个角色,不存在所谓的“知者”带动“无知者”。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还会对教育者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因此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给老师出点子,或者是帮助带动周围的同学;第二,借由各种外在的因素,实现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把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分开来对待,并以后者为作用对象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本身就是自己的教育者,这也就实现了教育客体主体化的意义。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是一种总结性、奖惩性的评价,其局限性在于:它对于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却扼杀了很大一部分成绩中下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它也具有外化强制性的特点,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使得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和抵触行为。
  教师应当重视在数学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与恰当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原有的成绩上的进步,并及时给与表扬,对于有所退步的学生则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归因评价,把负面的因素转化为正面的动力;建立学习记录,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足迹,并定期给与反馈;评价还要讲究时和度,并且要因人而异,对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提出一种新的算法可以给与适当的鼓励,但对于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能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运用到解题中,可以给与一定的评价,如果这个同学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此时应该给与更高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这个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其他学生。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评能够还较差,老师可以在设定一部分难度较小、可以自评的题目作为作业;也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实行互评,相互提出对其他小组成员的建议,可以是知识上的也可以是书写习惯上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并不是总处在批评和不满意中,也可以使学生互相鼓励,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五)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有形的环境和隐形的环境。有形的环境主要指教室环境、课本、教学设施等;而隐形的环境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各种相对关系。对学龄儿童来说,生动有趣的课文、干净的学习环境、可爱的教学模型都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大大提升;有时,老师要适时“放低身份”,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关论文

数学教学理论数学小学教学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