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大学体育在教学内容上与中学体育有较多重复,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相比较中学体育而言,增加了兵乓球、羽毛球、散打等等花样,但是大多学校受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的限制,仍然是以田径运动为主,跑步、体操、篮球、足球等等传统项目仍然占多数,只是在授课内容上相对丰富,传授的知识量更多,但是作为学校大课,上课人数多,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成效。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来讲都是被外在力量强加于身的,如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更何谈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连接起来,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使自己终身受益。然而普通高校的教学改革,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仅仅凭借在课上的几十分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而目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没有考虑到,或者是缺乏措施来调动学生课外的兴趣,因此,体育课外学生没有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现有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是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传授知识、讲解技巧、安排学生反复训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学习。因此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之而来: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志、习惯制定教学计划,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上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主导课堂、组织和指挥学生,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大多数的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为了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体育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1、优化课程体系,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该打破原有生硬的体育课程设置,在充分考虑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可以将体育课的类型划分为竞技型、娱乐型、健美型、技能型、保健型、开放式和康复型等形式设置课程体系,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爱好的需求。同时,要活跃课堂气氛,采取丰富多彩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给大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全面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
  2、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体育功能
  体育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素质教育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艺术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各种球类、散打武术、体育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将娱乐、健美、艺术与体育相结合,不断拓展体育的功能,以美健体、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化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同时,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要逐渐往课外延伸,可以成立相关体育类型的社团,或者组织相关类型的体育比赛,或者开设相关体育类型的辅导班,让有相关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平台,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外的体育锻炼中,进一步拓展体育造就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
  3、探索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的理念上,不再是以简单的分数决定体育教学的效果,逐渐减少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所占比重,逐渐加强对学生教学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所占比重。同时探索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估方式,要将体育课的类型,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等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因素考虑其中,努力发挥评价方式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要深刻认识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体育教学改革前,学校应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等等,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力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准则。进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课内和课外的体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探索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以目标为指引,逐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探索符合高校各自特点的更科学、更合理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关论文

教学改革实践高校改革普通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