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浅析高职高专EGP与ESP互为补充的英语课程

  1、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随着国际间的经济、技术、科学以及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与基础英语EG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不同的是,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种类繁多,比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等等。ESP教学把需求分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提炼出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形成了一个针对性强、以实用能力训练位中心的教学途径,其基本特点就是“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随着国际贸易以及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语能力的需要也呈现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英语学习要和不同领域的专业内容紧密结合,以往那种单一技术技能型和外语专业的人才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育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核心则是“实用性和职业性”。推进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多层次地培养复合外向型人才是当今各大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以上背景,什么样的英语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以交际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EGP与ESP互为补充的英语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2、我国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及ESP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整体成绩和英语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对英语一直兴趣不高极易产生厌学心理。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及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高专在后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如外贸英语、计算机英语、营销英语等等,课程内容以专业文章阅读为主。EGP(基础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分段进行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模式,即 “先基础,后专业化”,这种基础和应用分段进行的课程设计在高职高专环境下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少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将EGP进行到底,完全没有认识到ESP教学是EGP教学的延续和扩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可见,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其实处在一种费时又低效的状态,以至造成了教学资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3、EGP与ESP互为补充的英语课程模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3.1 EGP与ESP互为补充的英语课程模式的合理性
  蔡基刚指出:作为一种教学的路子,ESP在其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等特性上有别于EGP,但是从教学基本原则上讲,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教与学的过程是相同的,不存在特定的ESP教学法。EGP教学和ESP教学是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3]Anthony 也认为ESP与EGP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我们不清楚基础英语是在什么地方开始的,ESP是在什么地方结束的。
  由此可见,EGP和ESP并不对立,而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可以并列进行;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和升华。“EGP+ESP”的英语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也能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实际意义,促进他们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最后使得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2 EGP与ESP互为补充的英语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3.2.1 ESP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刘润清指出,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蔡基刚也指出,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这些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实践活动都指明了方向。原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程雨民教授曾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
  现今,英语开设时间早,学生学习渠道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有些大学的EGP教学出现了衔接不良、重复教学、教学相对滞后的现象,因此拓宽知识层面、提高交际能力、适时开设ESP课程与EGP互为补充已经成为必然之势。“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既精通专业业务又具备较强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3.2.2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又称需要分析,是课程设计的前提。Hutchinson & Waters提出了“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这两个概念。“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能够顺利进行交际活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而需要做的一切。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ESP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高职高专的学制较短,学习氛围较差;其学生英语水平总体较低,对英语普遍比较排斥,缺乏学习动力。如果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模式,学生必会因为ESP课程的难度而无力应付,让他们一直吃“夹生饭”;但若将EGP进行到底,在学生基本能力方面无休止地操练,也必定会挫败学生的积极性,看不到英语课程和未来职业的联系从而厌恶甚至放弃英语。
  以交际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EGP与ESP互为补充的英语课程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全面且细致的目标情景和目前情景分析,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从而选择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和真实目标情景需要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学习兴趣及其专业特征和职业需求,在打好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后,适时让他们进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学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4、走出ESP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困境的对策
  4.1 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的特点是“以交际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即每个单元都能兼顾听说读写四大技巧,这样一来既加固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又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体现职业导向,EGP与ESP互为补充,英语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同步进行。
  第一个模块是以基础英语的听说为主,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情景会话,比如爱好、运动、用餐、节假日、约会等等。课程设计者牢记乐趣是关键因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得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中。
  第二个模块仍以听说为主,强调目标情景任务的真实性,比如目标情景中涉及到的金融、新闻、旅游会话内容等,其难度适宜,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所用语言。
  第三个模块以阅读为主,是前两个模块内容的巩固及延续。所选语篇均与学生所学专业或目标情景交际活动挂钩,与应用文、小品文、短剧等相关,如国贸专业的报关单、信用证等等。
  最后一个模块为英语应用文写作。此模块内容既包括了《基本要求》中所列举的高职高专学生所应掌握的英语应用文的写作内容,也包括与学生职业内容或目标情景交际活动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如请假条、留言条、电子邮件、传真、通知、备忘录、书信等。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ESP教学对英语教师来说是跨学科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转型的ESP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兴趣和就业适用技能结合起来融入课堂。
  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ESP教师队伍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和校方在机制、知识和观念上共同努力,以达到提高教师、惠及学生、促进就业的三赢。
  首先,教学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ESP教师的培养。其次,院校应适当减免转型教师的工作量,鼓励他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 利用校内系科课程资源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进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了解,而且也可以节约有限的外出进修资源。再次,可以安排英语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担任专业英语课, 双方在合作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切磋和研究, 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专业实践环节上下足功夫,通过校企合作渠道,让ESP教师到对外务多的单位或公司实习、调研和挂职锻炼。
  通过精心组织安排和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可以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双双过硬的ESP教师队伍。这样,ESP教师不仅仅是出色的外语“授课者”,也应该是某行业领域中的“准从业者”。
  5、结束语
  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英语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已经慢慢在完善其课程设计。EGP与ESP互为补充、基础和应用同步进行的英语课程在我国现有的高职高专环境下不仅是合理的,还是必要的,因为它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具备实用性、科学性及先进性。它将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语言应用密切结合在一起,既间接地补习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让英语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这种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关论文

英语高职高专高职课程
浅谈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试论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