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大后方的艺术活动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大后方,先后在“陪都”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工作生活,足迹踏遍西南各地和东南亚诸国。徐悲鸿在大后方度过了他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十年,这一时期也是他艺术创作一生中最为丰富的时期。他于1919年赴欧洲留学,1927年回国,在国外他接受法国学院派绘画理论教育和古典绘画技巧的训练,打下了牢固的写实绘画功底。抗战全面爆发后,艺术家纷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徐悲鸿也不例外,一直在大后方奔波举办画展,把画展所得全部捐献给国内抗战事业。
  中央大学于1937年10月迁往重庆,而徐悲鸿于11月1日抵达重庆,淞沪会战爆发后,徐悲鸿独自一人去了广西,不久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徐悲鸿便从广西取道到重庆。《新蜀报》于1937年11月2日报导了徐悲鸿到达重庆的消息:
  “名画家徐悲鸿任中央大学教授多年,于暑假期间赴两广游历,现因中大移渝开学,特由桂林经云南贵州来川,已于昨日抵达渝,现下榻都邮街中华书局内。”
  徐悲鸿由此开始了在大后方的生活,他的艺术也从此与抗战以及大后方的生活紧密相联。
  抗战爆发几月后上海和南京沦陷,武汉岌岌可危,徐悲鸿见状为筹款捐助无家可归的难民,也为了向华侨和在国外宣传抗战,决定去新加坡举行画展。1938年7月20日徐悲鸿离开重庆去桂林,然后由广东沿西江东下,拟赴香港,再从香港去新加坡,由于广州的沦陷,徐悲鸿在西江漂零月余,11月底抵达香港i。在路过桂林时,徐悲鸿在那里主持广西全省中学美术教师讲习班授课一个月,《新民报》于12月9日,刊载了徐悲鸿写的第一篇《西江漂流日记》中记载如下:
  “余于七月二十日由渝返桂,炎暑蒸■,又为广西中等学校艺术教师讲习班授课一月,有徐君伟民,颇为好学。八月,陈公博兄来游,谈次及新加坡展览事,时献金救国之举,各大城市风云涌,慷慨轮将者,大不乏人。余思以三画所得献给诸政府,忽思何不逐利用此数作旅费速行,功效常能更大。曾谭云山先生新自印度返,携到大诗人泰戈尔先生函,除感谢赞美吾捐赠中印文化协会之作品外,且欲邀吾赴印度展览,吾于是决计携画出国,遂事筹备。”
  《新民报》共连续刊载了徐悲鸿的《西江漂流日记》11篇,徐悲鸿讲述了在西江数月目睹了手无寸铁的民众在面对敌军毫不畏惧,这种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徐悲鸿,同时统治者的无情也深深的印在了徐悲鸿的内心,正如他在《西江漂流日记》中所说:
  “闻行之际,见民众自卫国多人,武装游行,有带钢盔者,精神饱满。闻容奇封案大良,聚有莫某败军,自卫国往驱散之,吾心甚悲,负责者不能率其众■■,及其溃返,则为人视作凶兽,至不容其存在,然则此溃兵将何往乎■思之黯然!虽然,民众皆知其不战而溃,用是不以人视之,否则人人语粤语。如往日在江浙之退,非其父母之邦,人犹爱之,何至可怜如此哉!”ii。
  1939年3月14日,徐悲鸿个人画展在新加坡开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给祖国灾民。10月徐悲鸿在这根据当时名噪一时的同名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创作了他一生在中最有影响直接反映抗日题材的大型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不久,徐悲鸿便应邀去了印度,12月23日,在国际大学艺术学院举办了个人画展,泰戈尔亲为揭幕并致欢迎词。这一年徐悲鸿作了不少画,有《印度牛》、《斗鹰》、《枇杷》、《立马》、《铁锚兰》、《侧目》、《奔马》、《琴师》等等。1940年徐悲鸿又在加尔各答举办画展,这一年还入藏作油画《喜马拉雅山》等作品,11月,徐悲鸿结束了访印的行程,告别印度踏上赴新加坡的旅程。在返国途中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将其收入全部捐献给祖国,支援抗战和救济灾区。《中央日报》、《新华日报》、《新蜀报》等报纸都于1941年6月17日同天报道了徐悲鸿此次出国举办画展筹振会,将其收入全部捐献给国家,如《新华日报》于6月17日记载如下:
  “我国名画家徐悲鸿氏,年前为出国赴马来亚一带举行画展筹赈会,所有收入,共约六万元,全数汇交当地邮件筹振会,汇回祖国赈灾伤兵难民。”
  《中央日报》当天报导如下:
  “名画家徐悲鸿在马来亚一带举行画展筹振,已汇回祖国者共约■币■■六万余元”
  此后不久,徐悲鸿又接到美国援华总会的邀请其赴美国举行画展,11月底再他将自己的画册、照片以及展览会资料全部装箱寄往纽约,准备托运时,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珍珠港,同时也向新加坡进攻。鉴于战势,徐悲鸿只好打道回重庆,在经过昆明时,徐悲鸿在那里举办了一场劳军画展,此次展览的作品是徐悲鸿准备在美国展出和出售的作品,将其收入全部捐给祖国。《时事新报》于1942年5月25日刊登了《徐悲鸿亲自昆来信》的消息:
  “徐悲鸿亲自昆来信,据称此次在昆画展,购画甚为踊跃,约计有五十万元,其画件现已运达贵阳友人处,定月底来渝。此间徐氏友好,已筹备欢迎徐氏。”
  徐悲鸿于1942年6月23日抵达重庆,《时事新报》和《新民报》分别于24日和25日报道了此消息:
  “名画家徐悲鸿离渝四载,奔走南洋一带,举行售画募款劳军,为数达八十万,均已捐献国家。港战起后,徐氏乃赴昆明,昨(二十三)日,由滇抵渝,分访友好,潇洒■后,不灭当年。据徐氏语记者:渠个人虽不能执干戈与敌交战,而已决心用其笔墨酬金报国,渠在渝将作小住,并定期举行个人画展,俾达百万元献国之目的。”
  7月初,中华全国美术会为欢迎徐悲鸿的归来,特地举行晚会,《时事新报》连续三天刊登了相关消息,其中7月5日刊登了:   “中华全国美术会举行茶话会欢迎徐悲鸿来渝 中华全国美术会,中国文艺社,定今日(五日)下午七时在该会“文艺厅”举行茶会,欢迎最近来渝画家徐悲鸿。并陈列徐氏作品,闻徐氏此次所展作品,有《巴人汲水》《赵武之母》等二十余幅。”
  7月23日,徐悲鸿应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之请,在“文化会堂”作中印文化之学术演讲,内容偏重印度之美术,《时事新报》于当天报道了此次演讲的相关信息
  “画家徐悲鸿定今日(二十三日)下午七时,应中央文运会之聘,在文化会堂作公开演讲,题为《漫谈印度及泰戈尔之国际大学》。”
  1942年10月14日,首届《双十全国木刻展览》在重庆开幕,15日下午二点徐悲鸿参观了这次展览,说道:“是数年来中国艺苑不可多得的宝贵收获,尤其对古元同志的作品极尽赞扬”,18日,《新报报》便刊登了徐悲鸿赞扬古元的文章:
  “我在中华民国31年10月15日下午三时,发现中国艺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乃中国共产党中之大艺术家古元。
  我自认为不是一思想有了狭隘问题之国家主义者,我惟对于还没有20年历史的中国新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古元乃是他日国际比赛中之一位选手,而他必将为中国取得光荣的……”
  徐悲鸿回到重庆后,继续任教中央大学,并且开始筹备中国美术学院,该院为研究院特质,工作处设在沙坪坝对面的磐溪石家花园石家祠。《商务日报》于10月25日,刊登“国立艺术研究院徐悲鸿院长在筹备中”的消息:
  “国立艺术研究院刻已筹备就绪,院长为名画家徐悲鸿,研究员闻已聘定陈晓南,张安治,孙宗慰等八人,并已在四川灌县觅得院址,于磐溪设立工作并悉,画家陈晓南即日赴川东购办绘画器材云。”
  11月,徐悲鸿为选择院址,亲自前往勘察,《中央日报》于11日报道:
  “美术家徐悲鸿为筹备中国美术院选择院址,特已于十日自渝起程赴蓉,转灌县勘择。闻离灌县城赴青城山之路上,傍山有一广宇,风景清幽,颇宜绘事,■徐氏到后决定,又闻徐氏至多两三星期即将返渝,并将筹备个人作品展览会,大约在明年元旦开始展览。”
  15日《新新新闻》又刊登了此则相关消息:
  “新近成立之国立艺术学院,有择地在成都附■开办之说。该院信任院长徐悲鸿与文学家华林前日与防空副司令陈■由渝乘专车来蓉消息,曾?前■。兹悉徐华两氏今日赴灌县青城,参观建福宫,同往■■余■英,吕■南,任觉五■,徐华返省后,■将赴■参观长松山及蓉南■石■场,近■寺云。”
  勘察完地形后,徐悲鸿和华林分别在祠堂会做演讲,11月19日《新新新闻》具体记载如下:
  “四川美术协会昨日(十八)午后五时在该会祠堂街会所欢迎,徐悲鸿,华林两氏作学术讲演。到罗文谟,林君墨,张采芹,谢趣生,?穆卿,洪毅然,王希瑾,张■分■数十人及来宾陈静瑞,刘伯量,王爵欣共百余人。由罗文谟主席致欢迎词后,徐悲鸿花了两氏■先后讲演,徐氏讲演颇为■度之艺术,对印度亲■绘画,雕塑,音乐等,均有所列论,华氏讲题为艺术与人生,对艺术之本质及文化,有正确之见解。两氏讲演内容均极精彩。至七时许始■■。”
  同时为充实美术学院图书,徐悲鸿准备去桂林七星岩取回他之前藏在那里的书。于是12月,徐悲鸿从重庆乘车前往贵阳,23日抵达筑,再由那里辗转至桂林,在贵阳逗留期间举办了一场画展,将其收入捐献给当地的中学做经费。1943年1月9日《国民公报》记载此则消息:
  “徐悲鸿在筑举行画展,收入共约十五万元,捐赠侨中图书基会 画家徐悲鸿为筹募华侨中学图书基金,举行之画展,已于昨日(二日)完■闭幕,闻收入共约十五万元,打破筑市区■■展纪念,九日起,?为力行中学举行第二次画展。”
  此次徐悲鸿在贵阳逗留期间共举办了两次画展,分别为华侨中学和力行中学募集基金,画款达三十万元,并分赠两校。不久后,徐悲鸿回到重庆,将近年来精心之作品约两百余件,准备全部公开展览。
  1943年3月19日,徐悲鸿个人画展在两路口中央图书馆举行公开展览,共展三天。此次展览的作品是徐悲鸿抗战爆发后悉心创作,还有徐悲鸿赴南洋、印度、西藏等地写生的作品全部在此展览上陈列。其中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巴人汲水》等,油画有《田横五百士》、《箫声》等,此外还甘地、泰戈尔像及抗战将领像等等。《中央日报》、《国民公报》、《大公报》、《商务日报》、《新华日报》、《时事新报》等报纸均有报道。
  《新华日报》于1943年3月10日刊登了徐悲鸿即将举行画展的消息:
  “画家徐悲鸿氏,集近年来精心之作品两百余件,定本月十九日起至二十一号止,借两路口中央图书馆举行公开展览,徐氏抗战后悉心创作,二十七年曾赴南洋各地举行售画献金,二十八年赴印度入藏,至喜马拉雅山描写该处风俗人情,颇多收?,此次将全部陈列。”
  此次个人展览的盛况可说是空前绝后,正如《新华日报》19日所说:
  “名画家徐悲鸿画展定今日开幕,昨日下午二时至五时举行预展,前往中央图书馆参观者甚众。徐氏笔力■健,气度宏大,所作群马,苍鹰,大树诸幅,均博得参观者赞美不止。”
  《国民公报》开幕当天记载如下:
  “昨预展招待各界 徐悲鸿之画展昨日下午二时招待当政军首长外宾及文艺新闻界王世杰,潘公展,刘时等及外宾七百余人,情况至为热烈。徐氏亲任招待,一一群述各重要作品,创作之经过,今晨八时正式开幕。”
  4月3日,徐悲鸿为筹振豫灾,在夫子池励志社举办画展,共展三天。徐悲鸿这两次画展所陈列的作品都是徐悲鸿几年来心血的结晶,不仅使后方的民众大饱眼福,也深深的感触了大后方的民众和艺术家们,其中《大公报》4日刊登了王平陵所撰写的文章《读徐悲鸿之画》,文中详细介绍了徐悲鸿这两次画展中的作品,以及他对于“写实”和“现实”的理解,赞扬了徐悲鸿对历史题材表现出的“历史现实”的描写,并且对题材的觅取也给了忠实的意见。如:   “我在徐先生展览的作品,发掘到一个特点,就是关于历史题材的描写,可算是充分达到表现“历史现实”的程度了。例如: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等巨型的作品。”
  ……
  作者对于题材的觅取,是多方面的,因为他能在现实中留心观察,他的作风也就随着题材的种类和性格,而有独到的成就。有如马的奔放,鹰的猛觉,猫的柔顺,狮的勇敢而慈祥,是他在作品中所常常把握到的真实;然他也能在《离山春雨》《晨曲》一类的构图上,表现着芬芳沉醉,幽美甜蜜的诗意。
  ……
  今后,我热望徐先生能稍分其余力,涉猎中外文学上的伟作,特别是中外的思想史史和哲学上的名著,多多体验现代的人生,游泳到人海的底层,吸收被一般人所忽略的真实。我相信必更能帮助他发现新颖的题材,透过他优秀的艺术才能,创造不朽的伟构的。”
  7月徐悲鸿和美术学院学员一起到成都写生,之后又在成都祠堂美术协会举办来川第一次个人画展,此次展览作品除了?作外,也有新作出售,《新新新闻》9月11日刊写了徐悲鸿在成都举办个展的消息:
  “中大艺术系主任徐悲鸿此次■■来蓉,率领该校学生■■赴青城各处游览,并写作中西画多张,刻已返蓉,并定期于本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三天将其名作数十帧,在祠堂街美术协会作来川第一次个人画展,据徐氏语记者,此次作品除?作外,其新作品亦仅有部分出售,本市■珍集徐氏作品者均期望中云。”
  21日《新新新闻》又刊登了一封公开信,希望通过徐悲鸿这次画展,能略改善成都画?的现状,说:“我们在徐先生此次来蓉举行画展之?,深望徐先生能更作些理论的自剖。想徐先生素以拓荒工作为己任,必亦乐于采纳此请求吧!因为我们相信徐先生此次画展之意义,必然迥非一般画商借端敲诈唯利是图者可比,而必有其文化学术上之价值的。”iii由此可见,徐悲鸿此次画展对于当时成都画?的影响以及当时成都把艺术当作救亡图存的工具的艺术家来说,对于这次画展寄托了各种各样的希望。虽然此次画展出售门票但是参观这仍异常拥挤。
  1944年1月23日,徐悲鸿由渝飞往桂林筹备举行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第一次展览iv。此次展览于二十二日午后闭幕,徐悲鸿称明年举行第二次美展v。这一年徐悲鸿由于患高血压及慢性肾炎住院将近半年,这一年徐悲鸿不仅创作锐减,而且艺术活动之后也少之又少。
  1945年初已经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徐悲鸿在郭沫若起草的《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字,2月2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此进言的全文和312人的签名。5月5日,中国美术学院在中苏文化协会主办了徐悲鸿收藏近代名人画展,共展四天。这次展览是抗战胜利之前徐悲鸿举办的最后一场个人画展。徐悲鸿直到1946年夏天才踏上去南京的轮船,徐悲鸿在大后方度过他艺术生涯中及一生中最为重要时光。
  注释:
  i见《新民报》1938年12月20日 第二版 徐悲鸿写的《西江漂流日记》。
  ii见《新民报》1938年12月14日。
  iii见《新新新闻》1943年9月21日,第六版,《写在徐悲鸿画展开幕以前――致徐悲鸿的一封公开信》。
  iv见《时事新报》1944年1月23日第三版,文化动态。
  v见《时事新报》1944年2月22日第三版,文化动态。

相关论文

抗战时期徐悲鸿艺术活动
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试论新时期中药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