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在中国绘画史的历史长河中,宋代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在院体画派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画这一新兴画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追求“尚简”,“尚神”,“尚意”的审美意趣,对艺术要求是不拘于形似,而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对后世的画家影响深远。
  一、艺术特征
  苏轼从中年开始从事绘画,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少,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古木怪石图》。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绘画上的一些艺术特征。
  《古木怪石图》画的是一块怪石于左,怪石左上露出一些碎小丛竹,怪石之右画一株虬曲的古木,倾斜而上。古木有枝无叶,怪石与古木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土坡一笔带过,怪石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体现出一种“萧散简远”,“古雅淡泊”的意味。米芾曾这样评价这幅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认为苏轼所画的枯木,石头,枝干盘缠曲折,石纹奇怪皆无一定法度的画风,认作是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而发。画家将自身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的自然表现对应在一起,表现出极佳的意境。苏轼想以大刀阔斧的写意笔法来改造宋代严谨精细的书画实践,要冲破创作对象外在形式的束缚。由此看出,苏轼所推崇的艺术境界是“萧散简远”、“简古”和“澹泊”。
  二、绘画思想
  绘画作品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反映画家的主流思想。苏轼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几个理论观点上,如“常理”和“常形”、“象外”“身与竹化”等。
  苏轼首次提出“常理”和“常形”两个概念是在熙宁三年(1070)《净因画院记》里: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
  所谓“常形”指人物,禽兽诸动物,房子以及平常经常使用的一些器皿类,事实上是说事物外在的形状;所谓“常理”是指“无常形”的山石竹木以及水波烟云类即事物千变万化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人们对“常形”类事物的画法是符合真物易于作出“对错”的判断,但对于“常理”类事物的画法,即使“晓画者”也难以把握此画是否符合事理。结合苏轼的书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法点画的肥瘦就是“形”,结构的圆融性就是“理”。“形”显发在外,“理”隐藏在内。苏轼的书法就是“理形相传”的结果,绝不是随便涂抹而成。
  苏轼第二次提到“常理”与“常形”是在自己的一幅竹石画上作的一则跋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常理”与“常形”的关系:
  ……与可所画竹石……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故非达才明理,不能辩论也。
  在这段跋文里,有几点看法值得注意。第一,一般的画工不可能画出事物的“理”;苏轼认为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只取“皮毛”。第二“合乎天造,厌于人意”就是对理的把握;第三点,真正高明的画家既能曲尽于“形”,又能巧妙的把握事物的“理”;以苏轼代表的士人画不在于“形似”,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第四,只有深懂“形理两全”的道理,才具备“晓画”的能力。由此可知苏轼在绘画的“形神观”上主张 “形神兼备”,“形理两全”的艺术思想。
  苏轼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文人画艺术要求与精神传达的高度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个人经历和宗教的影响。
  苏轼从小受到父亲苏洵的影响,勤奋刻苦,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1061年(嘉?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遇到生平第一祸事,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王安石新法为名大做文章。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次对苏轼的打击很大,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自此苏轼寻求另一种更加隐秘的,或者说是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想。他将绘画视作一个主体可以进行“寄情达意”的场所,形成了他“放心而为”,“抒情写意”的画风。在《古木怪石图》中,苏轼所画的枯木,石头,枝干盘缠曲折,石纹奇怪皆无一定法度的画风,只是为了抒发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之气。把物的特性融化于自己的性情中,从而使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性情。苏轼这种借物抒情文人画思想的形成与他一生坎坷的政治经历有关,他怀才不遇,壮志难发,使他寄情书画,对绘画的功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思想,影响至今。
  苏轼一生坎坷的经历是他绘画思想形成的客观因素,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是促使他形成这一思想的主观因素。他经历了宋代变法运动从酝酿,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经历了挫折和打击,思想及其复杂。儒家的中庸和乐天知命,道家的清净和知足不辱,佛家的超脱和四大皆空,他都兼而收之。在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有时流露,在绘画上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比较大。
  他提出的的美学思想就是受到道家的思想的影响。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的一首诗里,提出了“身与竹化”的概念: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所谓“身与竹化”就是指画家为把握“竹”的“实相,而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达到了与“竹”融合为一的境地。这与庄子提出的“物化”概念极为相似,明显是受其影响。
  三、产生的影响
  苏轼的理论有力地推动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文人画的重要倡导者。他所宣扬的文人画,在功能上:是为了“自娱”、“取乐于画”。在艺术要求上是不拘于形似,而是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境界上追求“萧散简远”、“简古”、“澹泊”、“清新”。反对“雄放”,力求“平淡”。他的这些美学思想都被后代文人画家所全盘继承。

相关论文

苏轼绘画特征思想艺术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