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来,理论界和学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和未来发展必须持之以恒推进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求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做出梳理,进而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路径选择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有效探索。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把人类看成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认为人类的任何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都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存量。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资源的低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衰退和恶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反思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同样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和滞后。因此,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构生态道德并形成伦理观念。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应重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高校德育的时代新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全球视野的要求。高校德育的内容既包含对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不断吸纳融入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生态文明观教育正是高校德育必须关注的时代内容。
  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道德,要求尊重和爱护自然,顺应生态规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些要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它贯穿于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蕴涵着辩证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同时其行为要滞后于生态文明意识;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3.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视并遵守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生态文明渗透着人类对文明价值的全新诠释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体现了人们对以往价值观念的重新认识,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
  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为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设定完善的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的目标,是摆在现代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1.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了解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生态恶化的事实,是激发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危机感,树立大学生对生态安全责任感的必要举措。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现状问题的深刻认识,才有对问题危机感的敏锐反应,才能树立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如果人们一旦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就会主动去关注这一问题,激发起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搞得好的国家和城市,都获得对人们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的成功。所以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环境现状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的基本和首要内容。
  2.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教育是生态智慧、生态世界观、伦理观的重要方面。它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人类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新的科学思想武器,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尤为重要。通过生态文明哲学观教育,使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认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人与自然不仅具有斗争性,同时具有同一性,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是对人们对自然界较直观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和位置的科学评价,改变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生态文明观,是指导生态文明道德规范和行为的思想理论基础。生态文明伦理观教育,使人们确立科学、公正、平等的伦理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公正、平等的分配资源利益,在代际关系上坚持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负责任的社会公正原则。倡导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   3.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普及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国际环境类履约情况,进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彰显生态正义,引导公民自觉地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自觉地参预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保障。
  4.提高生态文明程度的技能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向自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还要立足于对我国现实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思想和实践。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最主要的内容是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的总和,一种先进的生态文化的生成是规范人类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根本保证。因此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通过构建生态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同时生态文化的构建也将最终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探索。
  1.在校园文化中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只有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对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全方位、立体式地覆盖到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真正构建起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的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寝室文化等等都应该看成一个“生态”有机体。因此我们可以从构筑生态文明校园入手,让高校自身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其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建设绿色校园,在校园中建立起爱护花草、保护环境、尊重生态、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等优良传统,使校园文化中融入生态文明的影子,让学生校园生活中时刻与生态文明相接触,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生态文明观念以及行为培养。古人云: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校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教师要注重自己的生态文明观及行为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以更好的巩固教育成果。要通过校园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感染指导:一是在大学生心底唤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二是在大学生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三是在大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
  2.通过课堂系统的课程教学,做到晓之以理
  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从我们对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来看,确立这一指导思想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我们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生态学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开展卓有成效的富有高校特色与优势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课堂教育活动中加强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觉悟和觉醒。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对在校学生的生态行为养成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往会导致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制造机会使理论联系实践,让意识指导行为,再通过行为加深意识,并产生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
  (1)多开展校园活动。可以组建专门的环保协会,负责组织各类活动。例如,可以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日等特殊日子开展专题活动,开展变废为宝活动,植树植草活动等。也可尝试与其他学校的类似团体建立联系,相互学习和借鉴较好的活动方式和形式,丰富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增加知识性与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和社会上的环保团体一起,开展规模较大的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深化其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方式。
  (2)此外,要设立一整套的管理评价制度,以监督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可以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学校的评优体系中,在评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同时,增设“环保标兵”、“生态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以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各类环保活动中。人是一种有惰性的动物,因此完整严格的监督体制是培养并深化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有力武器,可以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论文

生态文明大学生大学教育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