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由来

  蔡元培作为20世纪前期归国留学生中的教育大家,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奠定了我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基础。蔡元培曾说过,他本人:“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他6岁入家塾,17岁考中秀才,21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被授翰林院编修。年仅20多岁的蔡元培已成为一个“声闻当代,朝野争相结纳”的士大夫了。可见,蔡元培先生具有很深厚的儒学功底。中年后,又数次留学、考察海外,西学素养不可谓不富。如果专心治学,未必不能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民国刚成立,就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如果一心仕途,他有资格获得较高的地位。但终其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政治,而在教育。杜威这样评价他:“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一、大学的性质
  蔡元培深受19世纪初期柏林大学的创建者冯波德和其他一些大学者的影响,尤其是德国洪堡等人的大学教育思想影响,信奉学术至上,注重高深学理研究。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明确的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世,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蔡元培的这篇演讲,把大学的性质定为研究高深学问,把大学学生的天职定为研究学术,既与现代西方大学理念相符,同时又是对“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的否定。在后来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他再次强调:“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大学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更不是贩卖文凭的地方。衡量教师和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看他们有无真才实学,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家庭贫富,来头大小等无关。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他从大学的性质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认为大学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应该容纳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应该让他们并存,让其互相争鸣,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得到真正的发展,大学才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
  蔡元培饱读经书,长期接受传统儒家教育,但他决不是固步于旧学的人。在供职翰林院期间,正值中国的多事之秋,其中对他思想振动最大的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以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逼使下,蔡元培等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借助西洋文化为中国革命服务。“自甲午后,朝士竞言西学,孑民始涉猎译本书”。接触到西学后,在丢弃传统文化中荒诞东西的同时,蔡元培仍坚守着一些信条。在谈到“兼容并包”问题时,他引《中庸》里的话解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这可以说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的根源。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除了源于他对教育、学术、研究的看法外还主要得益于出身科举,后又留学欧洲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到的学术氛围。这使蔡元培对西学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并逐渐认识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首先是学术自由。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兼容并包”的人格精神。
  三、“教授治校”的行政管理思想
  实行“教授治校”,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将权力下放,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师,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共同管理学校。其结果是加强了各门学科专家学者的责任心,调动了他们工作和研究的积极性,克服了过去各门学科各自为政的分散混乱状态,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大学的民主与公平。
  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是在借鉴吸收西方大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形成的。蔡元培主张在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1905年,蔡元培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受到“三民主义”的深刻影响,使他在教育管理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1907年,蔡元培留学德国,对德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后又到法国等欧洲国家游学和考察,使蔡元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其中德国“教授治校”制度对蔡元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其提出的“教授治校”的范本。
  四、文理兼习的人才培养思想
  蔡元培认为文理分科有流弊,如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哲学有关,哲学则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而文科学生因与理科隔绝的缘故,“直视自然科学为无用,遂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各专业,均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之归宿,乃理科学生,以与文科隔绝之故,遂视哲学为无用,而陷于机械的世界观。”文理分科导致了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分离,按当时的文理科分门的办法,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对立,使习文者轻理,习理者轻文。在他看来,有的学科之间交错之处甚多,是不能以文理来划分的,如从前的心理学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文科,而地质地文等方面属理科。因此,他主张“习文科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 语
  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级人才的培养,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共同作用。

相关论文

蔡元培由来高等教育高等思想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中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
浅析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其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