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论古诗歌意境与诗歌教学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含蓄的情思,诱发读者悠远的想象和思索。情与景构成意境的关键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触景生情,选择能表达自己情思的意象,组合成优美隽永的意境。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领略诗歌魅力就需要深入体味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悟意境和古诗教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
  解读诗歌内容需要感悟意境,品味意境能更深刻地理解内容,把握诗歌相关内容与品读诗歌深远意境有着天然的联系,都对学生理解诗歌产生深远的影响。
  1、品读诗歌题目。题目点明诗的内容,确定诗的感情基调,决定诗歌意境的显现格调,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题目看内容是春天登楼远眺看到的景色,是怀乡的忧愁意境。唐代张旭的《山中留客》,挽留客人的诗,其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最后两句借写高山景色奇妙,是以美景留客的幽深意境。
  2、品鉴传神“诗眼”。古诗重炼字炼句,诗人情感的宣泄聚焦在一句一字上,即为“诗眼”。感悟诗歌表达的感情,品味独特意境,抓准“诗眼”是前提。李诗,“折柳”――惜别、怀乡,浓浓乡情的意境。王诗,“咽”、“冷”表现田园宁静抒情诗般的意境。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活一字而诗歌意境更显灵动。“诗眼”暗示诗人的感情,表明全诗主旨,彰显意境的格调,“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3、体味独特形式。诗歌形式重对仗,押韵,“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歌可诵、可奏、可歌、可舞,吟咏或歌唱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意境和意蕴相得益彰,良好的形式更促进意境的展现,灵动的意境使人更深爱美好的形式,加深对内容表达的认可。《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语音、词汇、修辞并重,意境优美,成为代代传承的经典。很多对仗工整的好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是蕴含图画般的意境,广为传颂。体味形式和意境的直接方式是读,诗的情感、语境、意象是读出来的,中国古典诗歌是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结合。通过朗读、吟诵才能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和情感的变化,加深诗歌深层次意境的理解。
  4、累积妙词佳句。对语言的感悟、意境的体味来自于积累,古诗中的妙语佳句传神灵动,是营造意境、表达内容的基石,长久积累对语言理解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微风燕子斜”的斜、“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很多富有表现力的炼字,准确性、音乐性、与含义的包容性,也显示轻灵动人的意境。许多佳句脱离原作流传,帮助人们表情达意,渐渐的成为一种代表着文化传统的熟语或格言。写景如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叙写深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理精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些佳句后人应用时还常被赋予新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原为登泰山观感,后借指治学、处世、为人登高望远,眼前开阔。
  二、识别意象形象,把握古诗意境
  我国古典诗歌含蓄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充满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1、识别跳跃意象。诗人注重炼字、炼句、炼意,使诗歌的整体意思出现一种明显的跳跃,这表现在缺失了现代汉语中的过渡和关联词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按照抒情要求重新组合,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有着相当的距离,有时还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使内蕴更加委婉,识别跳跃意象,把握古诗意境对学生解读古诗很有帮助。诗歌意象的选取超越现实生活的严谨逻辑,有意省略各组意象之间的中介,不作交代性叙述,靠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成文。诗人思绪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穿梭,古代和今天、现在和将来、荒原大漠和江南水乡都任由诗人的思绪自由驰骋,在想象的天地中创造诗歌动人的意境。意象的跳跃使诗歌含蓄空灵,意境广阔,耐人回味。以“列锦的修辞手法”实现诗歌意象的跳跃,多个名词省去应有的动词、连词、副词等直接组合,晚唐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富有跳跃性的审美意象构成,形成了富有内涵、引人遐思的意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寥寥数词描绘了悲壮的意境,展现戍边将士的自豪感,为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挥洒预先描画出壮阔的背景,彰显了盛唐边塞诗的广阔胸襟。对偶也是由跳跃的意象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意境,两两对照,意义相反,又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为表达感情服务,具有强大的感情张力,给读者留下无限审美想象空间,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前句写“江流”,后句写“山色”,意义相对而方位变化,形成跳跃的审美意境,使诗歌意境开阔,“引导读者发挥联想,去体味比句法关系更紧密更深刻的意义。”
  2、感受形象内蕴。诗人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许多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反复使用一些意象,赋予了意象稳定性涵义,“雁落客愁边”雁蕴含对故乡的思念,“今人偏动黍离愁。”黍离寓意对故国的眷恋,故土沦亡的悲叹,“情伤江上枫”枫借指怀人与惜别的愁思,而更多的非约定性涵义则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和体会。读古诗时要引导学生注意通过常见意象的独特内涵来感悟作品的意境,了解诗中蕴含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三、填补艺术空白,把握诗歌意境   诗歌语言凝练,具有跳跃性的情绪、时空、逻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白”,读诗要运用想象把意象组合成画面和生活图景来,体会意境。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访者与童子问答,精简内蕴,要读者去补充。还有的为了韵律和谐,打破语法规则,省略成分,改变语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名词直接并列成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语序倒置。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填补艺术空白,才能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意境。
  1、追溯感情基调。诗歌中那些包罗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跳跃性意象,是作者依据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选取和排列的,因此体味作者的感情是准确理解诗意的一把钥匙。那些跳跃性的意象之间隐隐有线相连,构成整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诗人感情的灵魂显现为诗眼,诗人选择的跳跃性意象是紧扣诗眼的,抓住诗眼就可以使诗歌意义贯通。补充诗歌表达感情跳跃后留下的理解“空白”,消除诗歌理解上的时空、感情和逻辑障碍,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再现诗歌描绘的动人形象和画面,才能感悟诗歌深层次的意境。
  2、联系生活背景。诗人的生平、境遇会在诗歌中体现,影响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和诗歌的特殊主题。诗人心境、遭遇不同,同样的景物会蕴含不同的情感。霜叶可以“红于二月花”,也可以“总是离人泪”。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这些背景,对把握诗歌的意境有种要影响。李白的大气豪放,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王维的生活情趣无一不是由生活境遇决定的。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可读出生活境遇的痕迹,王安石以梅花自喻,表明不管处境如何,依然会像梅花一样在冰冷孤寂中开放,显现一片高洁的意境。
  诗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索质,诗歌在新教材中有较大的比重,带领学生在诗海中尽情的徜徉,感受诗歌的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不断积累,从小诗做起,就能逐渐领略我们广博的文化。

相关论文

诗歌意境教学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