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两汉时期妇女教育浅析

  “真正让女性教育走向自觉的是两汉时期”i。汉代妇女的受教阶层广泛,上至皇室贵族女子,下至普通阶层的女子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涉猎的内容不仅有礼教规范,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才艺。这不仅促进了女子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对两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两汉女教思想
  汉代是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后代封建女子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关注女子教育的人,东汉比西汉尤多。” ii比较著名有贾谊、刘向、班昭、蔡邕等人。
  西汉初年的文学家、政论家贾谊主张用“礼”来培养女子柔和敬从的品质,并且要懂得尊卑之序。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阐述胎教思想的学者。强调女子要注重胎教,以生育出良好的后代。
  刘向是西汉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及文献学家。他的女教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列女传》中。《列女传》共有七卷,前六卷是收录了很多贤后贞妇昔时兴国保家的事例,树立了女性学习的正面典范,希望女子能具备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六种品质。第七卷则是收录反面女性人物事例记为《孽嬖传》,提醒人们防止或唾弃孽嬖式女性的出现。刘向非常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列女传》中的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母亲”、“妻子”、“女儿”三个层面展开,重点宣扬了女性“三从”“贞顺”等观念,客观上也加重了女性的精神负担。
  《女诫》是东汉著名的才女、史学家班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在晚年写成的内训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本专门的、系统的女教著作。《女诫》由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组成,主要论述女性的自我修养之道、夫妇相处之道、与夫家人际关系处理之道这三大问题。她认为女子应有卑弱的观念,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 iii教育女子要孝敬父母和舅姑,谨言慎行,识大体、明大义,妥善处理在夫家的人际关系,达到“和叔妹”的目的。所以,班昭的女教思想是以“三从”、“四德”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班昭并不建议“女谏”,她认为“女谏”的恶果是“恩义俱废,夫妇离矣”,女子要对丈夫言听计从,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要保留。这样片面的思想,或许对东汉女性地位的下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也说明东汉对妇德的要求远比西汉严重。
  蔡邕的《女训》对女子教育也非常重视,他认为容貌固然重要,但对女子来说品德和学识的修养更为重要。“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坂移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 iv将女子容貌之美与心灵之美对应起来,可见蔡邕对女子品德也是重视。
  二、两汉女教特点
  1.开始出现女子学校的萌芽
  家庭教育一直是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女子教育的主要形式。两汉之前,专门的女子学校屈指可数,并且也很少有女子去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颁布“诏征和帝弟济北、河间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亦为开邸弟,教学经书,躬自监试”v,标志着女子教育开始迈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开女子接受系统正规的儒家教育之先河,所以两汉时期的知性女性日益增多。而受过教育的女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重视胎教
  汉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胎教,贾谊在其《新书》中设专题《胎教》来阐述胎教理论和重要性。他认为胎儿是人生之本,是生命的起点,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即孕妇生活中的要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例如饮食上,要做到“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情感涵养方面,要“笑而不喧”、“虽怒不骂”;在举止行为方面,要“立而不跋”、“坐而不”、“独处不据”;视听上,要“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等。经过一系列苛刻的过程,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从而培养出具备孝梯仁爱等伦理道德的贤子。并且还提醒孕妇要保持心灵的静谧和身体的自然姿态,对孕妇从身、心两方面加以关注。这些看法与现代胎教理论、医学实践不谋而合。
  刘向在其《列女传》中认为胎教的目的是“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重视胎儿通过母体对外界事物的感应,即“……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肖(相似于)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vi这种观点虽带有唯物主义倾向,但在古代社会,这种感应说却支配了几乎所有的胎教理论。
  3.理论与实践的不符性
  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理论虽说不是很完备,却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有具体的教育教材和明确的指导思想。比如《列女传》和《女诫》都为汉代女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范本。虽然刘向和班昭都用文字提倡贞节,朝廷也采用各种措施褒奖贞节,但社会上对于贞节,终不严重看视。改嫁、再嫁者有很多,并体现在各个阶层。“这足证明汉代不过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向严格的一个过渡时代。”vii贞节观念尚未化成每位女子的自觉行动,只是统治者想要达到的一种目标而已。因为汉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氏族社会的传统还有一定作用,封建礼法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备,也使得汉代女子教育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不符的特点。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在家庭进行的,内容是以儒家礼教思想为主导,根本目的是让培养符合儒家礼教所谓的贤妻良母。但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又呈现出自身明显的特点,首先,礼教虽在两汉时期得以统治者的确立和张扬,但没有渗入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所以礼教对汉代妇女的束缚程度相对于宋明时代要轻得多。女子的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三从四德”之类礼仪的说教,还有大量的文化诗书教育及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也使汉代女子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其次,汉代女子的问学风气与社会上尊敬、欣赏有才女子的风气有关,汉代没有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女子依然生活在较为宽松、健康的教育环境里。再者,汉代社会还比较重视女子教育,使得女子教育具有阶层普遍性的特点,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同时也是汉代妇女自身努力的结果。
  注释:
  i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58.
  ii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39.
  iii(南朝宋)范晔.列女传第七十四[A].后汉书(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2787.
  iv《蔡中郎集》第5册外集,见熊秉涤.秦汉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405.
  v董家遵.守节、再嫁、缠足及其他——中国古代妇女生活面面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vi(南朝宋)范晔.列女传第七十四[M].后汉书(卷84)[M].北京:中华书局,1965:9-10.
  vii陈东原.中国妇女生话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55.

相关论文

两汉妇女教育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