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永远的痛

  文言教学效率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缺少文言文学习的现实语境,白话文充斥的文学现实与社会现实下,学习古代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理论般的枯燥。当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表现为一种机械的教与学,统一的教学模式,同一种思维定式,很难触发学生心灵。
  我们在倡导现代教学方式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中的精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最基础的在于多读,教师读,学生读,默读,精读,直至背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有所体悟,这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在整体阅读中感悟,读出文章感情。这样的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遵循了教育心理学中,桑代克提出的练习律,学习古文重在诵读积累,在诵读中积累语识,培养语感获得熏陶,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而非肢解了的字词句零散的呈现,毫无系统,显然也就失去了一篇文章原有的整体风范,学生也无法更好的欣赏通篇佳作。许多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常将通篇文章进行肢解,再统合。首先学生看到的不是整体,是零散的部件,因此很难还原到最初的整体中,无法整体把握。在整体阅读中,略懂大意,进行字词积累,储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真实自由,回归文言教学“人文”之本
  同一作者在他所写的每篇文章当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或喜,或悲,或怒,或哀。作者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情境,塑造了不同的诗篇,表达了不同的自我,我们更重要的是理解、感悟。在古代,文言文是通用语言,具有交际功能,古文中所隐含的深层寓意,光靠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要深入玩味,单一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死记硬背,提不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对于文言文中词的教学,应紧扣意象,通过直接的词语将文中的意象放大。意象,寓意之象,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周邦彦《苏幕遮》中的意象,如“沉香”、“鸟雀”、“初阳”、“荷”、“渔郎”、“梦”,对每一个意象进行再扩展,根据词的内容联结,点“沉香”以消暑,表明作者当时当地闷热、难受的环境,转“鸟雀”欢快,天晴现“初阳”引“宿雨”已晒干,表达初晴的喜悦,“荷”在水中央,清风吹来,在风中舞动,望着荷花,见“渔郎”思乡念友之情油然而生,梦回故乡,乘轻舟,使进开满荷花的渠塘,几个意向贯穿词的始终,以文中之象把握作者之意,从而感知作者意图,把握全篇思想感情。
  二、对比论证,回归文言教学“积累”之本
  分析学情,立足于学情,调动全班的思维,不应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迷惑了老师,学生个人经验、社会阅历,不足以与作者产生共鸣,定位合适的教学目标,当作者感时花溅泪时,学生有所触动,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有意义学习的收获。可将有共通之处的文章做一对比,深入玩味,让学生了解相同情感背后不同的独白,了解文言文多元化文化内涵。庄周《逍遥游》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二者同为表达不满现实,追求个人心灵自由的真实的情感,首先明确作者背景,庄子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主张无为,又主张齐物,认为大小、贵贱、生死、是非、善恶等本质都是一样的,并因此要求人们在无是非的虚无之境中逍遥快活地漫游,而李白当时政治理想破灭,想排除烦恼。《逍遥游》写世间万物,大至大鹏,小至尘埃,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点明全文,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嘲笑追求名利的人,吟诵心灵的追求之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天姥山高大奇特,使人向往,引起梦游之兴,梦游历程,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留恋,回到现实,又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渴望、个性解放,引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慨。《逍遥游》中运用寓言故事,充满了奇特的的想象、其中赋予人生哲理,而李白以梦中游山写景,暗指自己仕途多舛,步步艰辛。两者同为呼唤自由,向往心境,批判了现实的丑恶,同为虚幻中表达真实情感。却以举例论证和触景感慨不同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通过对比逐渐摆脱,统一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与感受。
  三、全面发展,回归文言教学“生活”之本
  新课标倡导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及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拥有多项智能,包括言语、数学、音乐、身体、自然智能等。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领域,及自己的智能特点。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领悟。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首句点明了游览时间地点人物,第二句主客对饮,写诗人的安闲逸致。三、四句写月夜泛舟江上徘徊,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动态,“白露横江”写秋意之浓,“水兴接天”写出秋水之旺,皎洁的月光下,江水明净,一派秋景,令人心旷神怡“纵”“凌”指绘出苇叶小舟随意飘荡,泛过茫茫天边的江面。最后一句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江水、明月、清风等风光中的感受,作者的感情展开了奇思遐想的翅膀,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问题便生成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复述第一段泛舟江上的情景,继而引入文本。言语智能强的学生,用精炼、优美的语言表达,视觉智能强的学生,结合创造性的想象力,描绘一幅,能让人感受颇深的画面,自然智能强的学生,喜欢与大自然相系,更多的会致力于明月、江面、清风的推敲上,数学智能强的学生,则对此次出游做一番推敲,一种富有构思的夜泛江面,包括空间定位,自我智能强的学生善理解作者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构思中进入文本,才会激发他们预知下文的兴趣,不断体会作者泛舟而乐,继而由乐转悲、怀古伤今,转悲为喜结尾的坦然,不同多元智能优势的学生,关注点不一样,设置不同形式的场景,能够使他们发挥最优,突出个性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当然这对于教师具有一种挑战。
  总之,文本教读是基础,重在积累感悟,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遵循文言文的文体特点,使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相关论文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