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

  一、前言
  我国原有的“电化教育”,在以南国农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专家的努力下,围绕各种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80 年代中期以来,这些“电化教育”的研究成果又与新从国外引进的“教育技术”内涵( 主要关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 及核心内容( 强调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的核心与关键是“教学设计”) 日渐融合,再通过本领域广大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的深入思考与自主创新,从而逐步形成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全新教育技术理论。进入 9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AECT94’定义引入我国,并与电化教育的原有涵义及研究内容日渐融合,就使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开始跨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尽管进入这一阶段的时间还不太长( 只有十多年) ,但我国在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对教育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更多的是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丰富与拓展。
  与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丰富与拓展有关的创新成果则涉及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对信息化教学核心理论的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对教学设计理论的拓展; 对远程教育理论与远程教育模式的创新; 对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以及教与学方式的探索。与此同时,在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开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极为深远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二、完善教育技术的理论定位
  完善与发展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一门学科的定义涉及该学科的内涵、本质,并直接决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及理论体系,所以任何学科的发展,历来都对本学科的内涵如何界定(即学科如何定义)给予高度关注。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早在1972年就发布了第一个关于教育技术的正式定义。以后随着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AECT又在1977年、1994年和2005年相继推出关于教育技术的新定义。其中,AECT94定义虽然也存在一些缺陷,但比较而言,其内涵相对完整、深入,受到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它的具体表述为:“教学技术(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在实际的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旦我们按“应用领域定义”的基本内涵去理解和讲授教育技术的内涵和教育技术的能力,不仅能使广大教师对于教育技术不再感到陌生难懂,而是倍感亲切;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对于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自觉性也大为增强。
  三、对信息化教学核心理论的建构创新
  3.1深化信息化教学课程内容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与内涵”的认识更为深化。“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由此定义可见,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而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一般只停留在第一种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或是第二种属性(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最多也只是同时考虑第一、第二这两种属性,而从来没有西方学者考虑到第三种属性( 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认识存在这一重大缺陷,导致美国与西方国家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难以找到真正有效的实施深层次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3.2拓展理论教育
  对指导“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的认识有所拓展,通过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包括支持“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与教理论,也包括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与教理论,在这方面我们与西方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说,还有一种同样重要的指导理论就是“教学结构理论”。如上所述,整合内涵的第三种属性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这正是“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所在。而为了阐明这一本质特征,使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就离不开教学结构理论的支持。
  3.3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完善和建立全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根据当前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和划分,实现课程内容教学安排的全新探索,还要根据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内容针对性的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全新的学习模式,另外需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提出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转变教学思路,提高教学发展动力,实现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之中入手,解决好教育技术创新的思路问题,建立教育教学模式,策划较为全面和科学的教学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专业教学、学校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协调和统一规划,在课堂前期与课堂后期分别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理论的掌握程度做出分析,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优势再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与文化背景,提出全新的教学要求,做出课程内容的积极调整与创新,实现教学模式的发展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价值,保证在不同环境之中学生接受不同教学内容的积极转变。

相关论文

教育技术中国特色关于教育技术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