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探索

  广东金融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具有创新创业血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了给所有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我们建设并实施一套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并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以“模块化”为突出特征的“递阶式”创新创业课程。
  一、课程建设
  学校是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从2004年开始,参照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继开设了《企业家精神》《创新心理学》《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还与政府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引进了《KAB创业基础》和《SYB创业实践》等课程。以此为起点,开启了与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开源方式进行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2008年学校进行了CPE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突出特点是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明确列出三个分流方向,即就业方向、创业方向和考研考公务员方向。为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学校在2009年成立就业创业教育中心,经过三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2012年正式推出1.0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相继成功申报“《创业基础》课程案例教学建设”“《创新心理学》职业导向课程建设”“《创业基础》示范课程建设”和“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等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
  2015年学校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心基础上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的工作理念是“以创新创业教学深化专业教学,以创新创业实践引领专业实践”。即使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基础》课教学,也力求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与此同时,学校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科技与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和“创新创业”职业导向课,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与贯通。在改革过程中,开办了将投资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投资国际合作创新班,以此带动全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2016年学校在三轮教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创新思维》正式列入通识必修课,2018年又将《创业基础》正式列入通识必修课,同时还将《思维导图》和《设计思维》等课程列入通识选修课程和综合性工具课程。至此,一个贯穿学生大学本科四年学习的2.0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正式建成。这个课程体系包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大类课程。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隐性课程与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包括榜样作用、制度影响、环境熏陶等;活动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等。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通识必修课程:创新思维、创业基础;通识选修课程:思维导图、企业家精神和粤商文化等。三是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嵌入式創新创业课程。嵌入专业基础课的双创课程;嵌入专业理论课的双创课程;嵌入专业实践课的双创课程。四是面向部分学生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工具课程。设计思维(DT);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与专利申报(TRIZ);精益创业(LS)。五是面向部分学生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课程。STEAM创新实践;CBC创意实践;SYB创业实践。
  学校2.0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突出特征是“递阶式”和“模块化”。这里的“递阶式”,指的是课程体系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学生入学后首先通过隐性课程与活动课程形成对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通识性和嵌入式课程逐步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综合性工具课程和实践课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这里的“模块化”是指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细化为不同的知识点,然后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其组合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学模块,最后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将之进一步组合成教学单元,进而形成适用于不同专业的订制化课程。
  二、课程实施
  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是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客观要求有较大距离,而学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等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进行的。为此,创新创业课程实施采用边研究、边建设,以部分课程、部分专业率先进行,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再整体推进的策略。
  (一)隐性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实施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看,身教往往胜过言教,隐性课程往往胜过显性课程。而广东金融学院作为一所历经坎坷发展起来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自身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典型的创新创业史。因此,我们在课程实施中,首先通过新生入学后的校史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还通过让学生观看“广东改革开放30年”等宣传片以及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接受“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岭南文化的洗礼。
  2012年,在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进行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以国际视野和发展眼光构建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具体做法是:对校史馆、创客咖啡馆及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文化载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被学校的创新创业环境所吸引,进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校是学生毕业后创业率较高的学校,众多校友企业不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形成了可供在校生学习的创业案例。为此,学校校友办不但专门进行了毕业生创业案例库建设,而且开展了由创业成功校友主讲的“金子之光”系列讲座。此外,还通过充分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沙龙、论坛、研讨会、报告会,以及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创新创业竞赛,这些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而且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为有效激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作为学业必修学分要求。同时制订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将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折算为学分,允许学生将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为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创新创业学习和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通识课程与嵌入式课程的实施
  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全国的所有普通高校都要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按照教育部的这一要求,我们结合以往开设《KAB创业基础》的经验,在部分专业进行了《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教学试验,同时还按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编写了《创业基础》课教材。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我们又进行了《创新思维》通识必修课教学试验,以及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教学改革实验。
  通过几年的教学试验发现,要想有效实施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首先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而如何对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進行定位,可以说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明确了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启蒙性课程。课程目标是掌握有关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未来事业与人生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方面,学校提出“以创新创业教学深化专业教学,以创新创业实践引领专业实践”的指导理念。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的特点,我们提出以“嵌入”的方式,而不是“外挂”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机地嵌入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中,让它们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共同发挥作用。
  创新创业课程实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广东金融学院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较早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单位,拥有一支20人的专职教师团体,但与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相比,这支团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校以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为目标,通过事业发展推动专职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学科建设为载体,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校内兼职教师队伍;以政校企协同创新为驱动,形成多元化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师短缺的难题。
  (三)综合性工具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实施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面向部分学生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工具课程——《设计思维》《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与专利申报》和《精益创业》。目前,《设计思维》已经正式列入学校的选修课目录,并由获得设计思维培训认证的教师,在学校的“融创空间”进行小班授课。《精益创业》虽然没有正式列入学校的选修课目录,但已经在“校企合作创业精英班”作为核心课开设。《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与专利申报》尚未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我们计划通过购买的方式,以线上学习加线下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开课。
  早在2006年学校就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设了《SYB创业实践》课程。此后,在广东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先后派出15名教师参加SYB创业导师培训,且每学期都会面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SYB创业实践》课程。为了进一步扩大实践课比例和丰富实践课内容,学校计划从明年开始开设《STEAM创新实践》和《CBC创意实践》。这两门课程过去虽然没有开设,但却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培训探索。
  综合性工具课程与实践课程对教学场地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学校通过创新强校工程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等资金,建立多个兼具专业实践功能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逐渐形成包括SYB实践基地、财商开发实践基地、跨境电商实践基地、仿真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实验室、创新思维训练室、创业项目路演大厅等在内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需求。
  三、课程影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的“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及隐性课程、活动课程、通识课程、嵌入课程、综合性工具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经验,已经在全国90多所高校得到推广。由笔者主持的“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化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获得“2018年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奖”。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一直坚持为金融行业和所在区域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自2008年以来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一直广受媒体和同类院校的关注,《中国教育报》《广州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教探索》等报刊,都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进行过宣传和介绍。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年会、浙江省创业学院院长经验交流会,以及全国许多省市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班,都邀请学校进行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经验交流。
  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被列入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项目。教育部创业基础教师的网络培训、广东省教育厅的创新创业教师教学培训,都是由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团队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团队主编的《创业基础》和《创新思维》教材,在全国70多所高校和培训机构得到使用并受到赞誉;团队主编的《创新思维训练》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参编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被列入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并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得到推广使用。
  学校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正在向以“融通”和“开放”为突出特征的生态系统迈进。这里“融通”既包括系统内部各基地之间的融合与贯通,也包括各基地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学之间的融合与贯通。这里的“开放”主要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用与建设的开放,在广东省人社厅和天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SYB实践基地、财商开发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路演大厅,已经面向全社会开放。学校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受到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260多所高校和企业得到宣传推广。

相关论文

实践课程创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