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1概念解读
  1.1公共政策
  1.1.1传统政、经、法学科视角解读。在政治学领域,针对公共政策已经产生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公共政策学,西方公共政策学界的主要观点集中于主体、客体、内容各个方面。主体主要指政府决定做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内容是指公共政策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布莱克法律词典》中,公共政策是指不能有对公众产生损害的趋势或者违背公共利益的法律原则。公共政策在法律角度上也是一种重要的规范性声明,表达了一种社会公共利益为上的重要社会观点,在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是法律的渊源。因此,公共政策在部门法领域也成为了指导部门法的法律原则。
  经济学界对公共政策主要从主体、客体以及内容3个维度进行解读。在主体方面,制度经济学也认同政治学领域的看法,认为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在客体方面,制度经济学强调公共政策针对的是共同体而不是个体的公共政策。在内容方面,制度经济学强调公共政策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对于共同体进行政治性的整体协调。
  1.1.2跨学科融合——城乡规划视角解读。公共政策中的“公共”在多样化的语境下也有多样化的释义,因此公共政策在不同的学科环境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与理解,尤其在当前跨学科发展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理解尤为重要。城乡规划本身作为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学科,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其本身甚至可以等同为公共政策,以自身作为工具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建设、管理。
  1.2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英文名为Vest—PocketPark,口袋主要为了体现小、便捷、灵活等特征,顾名思义口袋公园主要是灵活放置于城市各个公共空间中为公众提供便捷的生态休闲服务的面积较小的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是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RobertZion,1921-2000)提出的,其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park),其面积小,与交通流线(车行与步行)分离,易于到达,是一个尺度宜人、远离噪声、围合而有安全感的户外开放空间。
  1.3口袋公园的公共政策属性
  1.3.1空间的公共性。口袋公园在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中属游园一类,也是属于需精细设计的公共空间,其空间的公共属性是此类空间的社会性本质。口袋公园的诞生就是为了提高在绿地空间方面对公众的服务,其社会意义很大一方面是在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上。
  1.3.2利益的补偿性。当公共政策不再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需要向实践阶段转变时,公共政策在不同的实践阶段就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阶段。公共绿地供给不足是近些年公众需求上升与政府管理决策失误矛盾下的常见现象。中央政府的绿地总体控制要求、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需求短视与公众的公共绿地服务需求提升,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最终导致的结果多半为实际上公共绿地供给的缺失。而口袋公园由于其面积小、灵活性高、数量多、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对公众公共绿地利益缺失进行补偿。
  1.3.3服务的针对性。由于面积的限制,口袋公园必然是区域性服务,首先要在调查区域内人流量的基础上对其服务范围进行针对性建设。
  当前,我国在公园设计方面已经有专类公园设计的意识与许多实践,比如:体育公园、健康公园、各类其他主题公园等,口袋公园的主题针对性十分有必要。当公园面积足够小时,数量必然增多,从而难以满足进行细分设计的条件,因此,需要重视使用人群的划分与针对性设计。
  2口袋公园相关公共政策分析
  2.1强制性政策与引导性政策
  当前,我国关于口袋公园的强制性法规政策仍在探索中,与德国、日本等各项规划草案与保护条例相比,我国当前比较权威的发布于2021年6月7日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更加柔性,应当属于具有强制性意向的引导性政策。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表明,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认真落实《意见》要求,指导各地编制城市绿化规划,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分布均衡的公园体系,持续促使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数量不断增加,实现居民出行“300m见绿、500m见园”的目标。
  2.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在城市管理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看作为一项城市公共政策,是一个平衡处理城市在建设、管理、发展中的各类矛盾以及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工具。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能够将有关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的各类政策与公众需求协调处理,并将各类绿地空间在城市中串联起来,构成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口袋公园建设也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在建设密度上首先要满足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要求,其次要在点、线、面3个层次上符合城市公园网络体系的建设要求。
  2.3当地专项公园建设政策
  除去上级政府的各类绿地指导意见和本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外,当地政府的专项公园规划与建设政策也是指导建设口袋公园的公共政策之一。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许多地方政府都发布了地方性口袋公园建设政策。如《青岛市口袋公园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等,为口袋公园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善、细致的标准。当政策更加具体化、可落实,口袋公园的建设才能更加蓬勃发展。
  3口袋公园当前建设问题浅析
  3.1空间配置与供需关系
  通过对公共政策概念解读,不难得出“公共”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保障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发布与实施的出发点。口袋公园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空间,带有显著的“公共”性质,其空间配置的合理性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享有绿地空间资源服务的公平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原来增量规划的时代,城市口袋公园的建设更加强调数量,而非空间配置合理与否。在当前存量规划的背景下,通过不同公众群体需求来精细化确定口袋公园供给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空间配置。
  3.2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
  由于口袋公园本身面积多狭小,多处于几个空间的交汇处。从中观层面上看,其物质空间属性本身就是在大空间中的交叠小空间,一般来说,这类交叠的碎片空间是消极的、不受关注的,甚至是被废弃的失落空间。从社会空间属性上看,荒废的、不受关注的原空间是未加修饰的,是需要在大空间中被“再创造”的小空间。符合不同人民群众需求的原空间再创造才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社会公共空间。在存量规划背景下,如何将有限土地资源盘活,是当前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城市口袋公园建设中,这类失落空间的空间属性与社会属性转换率并不高。
  3.3公众参与的必要与缺失
  “公共”是公共政策这一概念的核心,显而易见,公众参与是需要贯穿于一项公共政策的提出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一项公共政策的提出就是试图解决一些公众问题,此时公众已经被动参与,在此项政策进行公示与实施的阶段,则是需要公众的主动参与。只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政策,才有可能最大程度保障公众权益,甚至对一些弱势群体进行利益倾斜
  ,保障社会正义。然而在真正实施阶段,公众参与的缺失是公共政策落地不实与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历史传统等原因,我国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公众参与意识发展较迟缓,除此之外,制度层面的缺陷导致公民对公共绿地空间需求的忽视,以及公民的机会主义倾向,都是我国当前公共政策中公众参与缺失的重要原因。
  3.4主题建设的重要与必要性
  不同的城市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政治经济水平、历史人文环境等,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城市底色与城市气质,在凸显城市特色方面,口袋公园拥有数量庞大、设置灵活、契合周边环境等优势。因此,口袋公园结合周边环境与人文特色进行主题建设,编织具有当前城市特色的城市口袋公园体系,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例如,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在建或已经建成的3座具有代表性主题口袋公园:襄州区园林路戒毒主题公园、樊城区清河口铁路主题公园、襄州区老西湾郊野湿地公园,都充分契合周边景观环境与历史人文氛围进行主题建设,提升口袋公园特色与辨识度。
  4今后口袋公园建设提升策略
  4.1法规与政策层面
  4.1.1建立强制性与引导性的法规制度。当前由于城市口袋公园的社会意义、生态意义、经济意义显著,我国对于口袋公园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然而具体相关的法规制度仍然有所缺失。由于口袋公园土地资源价值和公共服务性质,仍需要建立一些强制性的制度,如建立有效的地方小微绿地空间监督制度等。各级政府也要建立各类鼓励性、引导性制度,以更加具体化、条例化的政策引导城市口袋公园建设。
  4.1.2鼓励保障型、参与型地方政策。要提供明确的政策保障,将口袋公园建设与公众绿地权益保障和城市双修等其他重要政策进行关联,从而有效地保障在公共政策支持下口袋公园得以长期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策也应尽量采取多元化、鼓励性手段,提高公众参与口袋公园建设意识,如襄阳市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了“市民身边微空间改造试点选址意见征求”活动。
  4.2规划与设计层面
  4.2.1规划先决要求——“以需定供”。当前,口袋公园的数量供需矛盾、空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最核心原因就是数量问题。进行规划前需要首先解决的就是确定数量、规模以及范围,在存量时代,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要求我们必须采取“以需定供”的原则来缓解供需矛盾。
  4.2.2设计理念选择——“人本”与“交往”。在进行口袋公园空间设计中,以人为本始终是作为设计师理念的基石。关注人的需求,尤其是关注限定区域的公众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才是一个好的设计应有的体现。口袋公园建设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空间品质的改善提升来促进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从而提升城市活力。在进行口袋公园的设计时,应注重对交往空间理论的运用,提升公共空间中公众的社会交往互动频率。
  4.3社会与空间层面
  4.3.1体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一直以来都是从古至今社会各领域讨论的主题,是社会公共空间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公共政策本身就包含公平正义的涵义,在作为公平分配社会价值、为公众争取最大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指导下,口袋公园的建设需要在空间配置结构、服务范围及公众享受绿地权益等方面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4.3.2存量空间转化。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求政府做到精明规划。因此,对于规划交接区域产生的边界空间,以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公共空间功能消退而产生的失落空间,要尽量在各级公共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空间转化,将其转变为经济性的、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如中央政府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要求指导各地编制城市绿化规划,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对城市受损山体、水体和废弃地等进行科学复绿。

相关论文

公共政策城市口袋公园公园建设
抖音短视频场景营销对城市品牌塑造与
基于智慧文创的公园城市建设文旅融合
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试论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