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发展乡村旅游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探讨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之后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持续推进。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又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领域、全过程,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生态宜居”的重要人文生态与底蕴支撑,是“乡风文明”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是“治理有效”中连接传统“礼制”、“德治”与现代“法治”的重要纽带,也是农民“生活富裕”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乡土文化之中的,中国人独有的民族禀赋与特质、道德与精神都孕育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全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抓在前头,也要始终常抓不懈。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有目共睹,这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的新型产业手段动力强劲,发挥了重要新引擎的作用。乡村旅游作为以乡村自然、人文、民俗、农业、建筑、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农民生产生活以及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着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乡村旅游不仅是探索乡村振兴业态创新的一条成功路径,也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振兴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
  (一)有利于增加对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是指通过开发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乡村景观、生产活动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并以游览乡村景色、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形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恬淡的自然景物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第一眼吸引游客并引之流连忘返的乡村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依托。在乡村旅游中,游客对青山绿水、鸟语炊烟、宁静平和的乡村美景的需求能够促进当地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增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努力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努力把乡村建成景区,把家园建成花园,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二)有利于增强对当地乡土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与珍视,建设文化乡村
  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往往具有深刻的乡村文化背景,蕴含在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或因为某一个人物,或因为某一桩事件,乃或是因为一栋建筑、一棵树、一种特色农作物,就使一个村庄浸润了品格风骨,承载了风霜雪雨,寄寓了希冀信仰,从而使乡村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留下了时代变迁的印记,也饱含了满满的乡味、乡情与乡愁。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不断挖掘出来的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历史文化及其承载物成了游客口中津津乐道的景点、趣闻、珍贵老物件,成为提升乡村旅游品味内涵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提高乡村知名度的同时,还带来农民物质生活上的收益,也使农民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当地政府也更有动力对本土文化资源加大重视、梳理、保护和宣传力度,广泛倡导创造性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促进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有助于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的实现。
  (三)有利于转变当地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提升文化自信
  现代都市生活虽然丰富、便利,但是节奏快、压力大,节假日和空闲时间人们希望远离喧闹的街市、熙攘的人流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市民对闲适放松、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心向往之,有强烈的现实需求。乡村旅游开发中,与城市文明迥然相异的田园风光、土味民俗、特色吃食、农家器物等等这些独有的地域性特征和民俗特色可以使置身其中的外来游客放松心情、陶冶性情、享受安闲。这些乡土元素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被活化利用起来,乡土文化的多重资源价值被重新唤醒,文化与产业相促相融,既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户增收的增长点,同时也实现了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大大增强了农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提升自信心、自豪感,进而重新审视城乡文化的差异价值,使一心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转变以往的价值认知和选择,看到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天地而积极作为,回归家乡干事创业。
  (四)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提升法治意识
  与城市生活往往“关起门来朝天过”、“对门相逢不相识”有所不同,乡村一般都是低密度民居的生活方式,乡村庭院进出方便,民风淳朴,乡里乡亲关系亲厚,邻里和睦,这是乡土农耕文化中历史传承下来的一道美丽风景。而且这种乡土文化风貌中也内涵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恰恰是乡村旅游开发中人文资源的动人之处。旅游地村民身上焕发的道德和精神风貌可以使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在与村民一起体验劳作的艰辛与乐趣时、在与村民朝夕相处的短暂时光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朴实、单纯,体验基于血亲近邻熟人社会相处模式的古道热肠与亲切热情。由此可见,旅游地“人”的道德风貌、素养水平是旅游资源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是能给游客带来直观美好体验的乡土文化要素之核心。乡村旅游开发中有意识的积极宣传和大力倡导,有利于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和言行素养。同时,作为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的参与者,提高自身文化和知识水平是从业必备的能力,于是学说普通话、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习网络宣传技巧成为部分农民自觉的行动。此外,维护村集体公共利益、营造诚信的消费环境和稳定有序的治安环境,遵守行业规则,合理合法创造财富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旅游实践过程中可以促使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大提升农民公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五)有助于推动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建设,打造品质生活
  乡村旅游为城镇居民带来休闲放松的同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深入,村民农闲时节的闲散无聊被取代,生活习惯上的不讲究被嫌弃,交往上的相对封闭被打破,消费上的自给自足观念也发生转变。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了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发展,增添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场所,促进了社区公共服务升级,在生活理念和方式上缩小了城乡文化体系建设的层次差距,提高了乡村文化生活的品质。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乡村生活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要遗弃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良好风俗,而是应该在保护传承中与时俱进,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升级转化活化,以持续保持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保持游客对乡村文化的尊崇。
  二、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不力影响与不足之处
  (一)对乡村文化开发不精细,影响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
  由于经营模式简单粗放,乡土文化元素得到发掘和发挥的作用有限。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些地方急于求利求成,别处爆红的旅游项目以及迎合现代人口味的旅游模式成了各地争相效仿的对象,照抄照搬、一哄而上。而对本乡本土特色文化开发不深不全、浮于表面,尤其对当地历史人物、传说掌故、民间风俗以及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到位,开发利用上点到为止、流于形式,对其中传递出的内涵意义和精神风貌没有充分挖掘与利用,故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形式单一雷同,在创新转化、活用提升方面文化氛围不浓,造成当地文化特色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两张皮”,不能深度融合;
  同时,在打造基于乡土文化衍生出的乡村旅游商品方面比较原始粗放,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由于各种旅游资源缺乏独特文化内涵,同质化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内卷严重,影响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往往热闹一阵子之后偃旗息鼓,丧失活力,显然也不利于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另外,乡村旅游基本上非团体游览而是以散客为主,没有专业导游。无法精准满足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次需求,了解一景一物背后的内涵、掌故和精妙之处,以满足好奇和求知欲,获得多层次丰富的美感享受。
  (二)带来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加速城乡文化趋同
  乡村旅游开发中保持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和原汁原味是重要前提,虽然非常珍贵,但是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乡村传统文化相较于工业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在生活方式与观念理念上毕竟存在着较大差异。相互对望这种反向性,因其稀缺彼此都会充满好奇与向往。对于长期居住在乡村的农民特别是环境相对封闭地区的农民来说,现代都市文化是一个很难抗拒的诱惑。毋庸置疑,现代生活理念与方式不仅是城镇居民也是广大乡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正当要求。随着城市游客来乡村旅游的大量涌入,城市文化不断带入乡村,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融合靠拢的趋势在所难免,故而乡村旅游所依托的乡土文化极有可能会随之逐渐被消减,地方习俗会逐渐被替代,加速了城乡文化趋同。同时,地方政府或是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或是为了经济效益、或是出于决策者个人喜好,乡村旅游开发时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去农化”倾向,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娱乐化,且表现形式生硬,与当地文化特色极不和谐,也加剧了城乡文化趋同,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淳朴与活力,给乡村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旅游开发中既保持乡土文化固有的历史意蕴和乡野气息,又在设施设备、服务理念等方面接轨相对先进的城市文化,使城乡文化某些领域品质趋同但又保持各自应有的属性差异,这是乡村旅游开发中必须把握的尺度,也是乡村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的必然。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缺乏积极性,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缺位
  村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有实践表明,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边缘化的危机,在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上也往往缺席,反映出农民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主动性有待提高,同时也反映出在一些乡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振兴非常紧迫、非常必要。当前,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现状是“乡镇政府主导,村干部追随,开发商施工,群众旁观,基层干部工作开展起来焦头烂额”。一是农民自信心不够。前期宣传动员力度和覆盖面明显不足,没有提高村民对旅游开发现实意义的认知,没有把村内各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多重价值宣传到位,特别是没有激发村民对当地乡土文化资源的认同肯定。二是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幼化”状态普遍。留守的老人、妇女接受新生事物迟疑畏缩,力不从心,同时,随着大量乡村青年外出求学、落户或务工,一些乡土民间技艺后继乏人,民俗节日、风俗礼仪日渐衰微,乡村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隐患。三是在村的群众里有些“只顾忙乎自己的营生”,只关注个体的利益得失,不太关心村庄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乡村原本丰富的道德资源弱化、淡化,有人道德观念缺失、模糊,个别人不再把道德准则奉为为人处世的圭臬,变得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狡黠欺诈、不讲信用,大大破坏了美丽乡村的和谐画卷,成为影响乡村旅游良性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四)乡村旅游发展中投资、设施和人才存在短板,乡村文化开发乏力
  乡村文化要素的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品牌的打造以及各种创意民俗、节庆活动的举办等等,都需要资金的强力加持。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中,启动资金的匮乏成为多数乡村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地经济发展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如果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外来资金注入启动的情况,乡村自身前期都少有运营资本,须完全依靠政府投资,而如果乡村旅游发展遍地开花都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这是非常不现实的,政府即便有投入,但“撒芝麻盐式的投资”收效甚微,况且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吸引年轻人回流也都需要政策和资金。
  同时,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一。与城市景区或是跟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乡村地区相比,大部分乡村旅游的服务整体水平都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发展旅游的乡村往往交通不是十分便利,除非自驾前往,无车一族或是不会开车的城镇市民较难涉足;尤其是退休的老年市民对乡村旅游、乡村度假的渴求最为强烈,但是苦于没有公共交通而大大受到限制。自驾旅游的游客也常常苦恼于旅游地食宿条件简陋、卫生堪忧,特别是旅游旺季人满为患,车辆没处停靠,只能被迫跟随车流走马观花。另一方,部分乡村道路交通、网络通讯、公共停车场、垃圾收集处理以及安全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餐饮、公厕条件简陋,卫生标准不高,游客望而却步,旅游体验感极差,乡村旅游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导致重游率低,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乡村青壮年外流的现实不仅造成乡村人口结构的不合理,也直接带来乡村各种人才的短缺,旅游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出于前期资金投入所限,农户自主经营模式较为多见,而企业开发或是“政府+企业”模式则更多会将资金投向自然与人文资源得天独厚的少数乡村。就一般小规模的乡村旅游项目而言,个体经营者和从业者多是以当地及周边村民为主体,其运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不专业,也很难从当地乡土文化方面做些文章,导致难以给游客提供更多精神满足。
  这些短板不足会造成旅游开发时只会侧重搞采摘、搞个体农家乐、垂钓等项目,而无暇专注于当地文化特色的挖掘、传承与创新。
  三、借势旅游开发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中的一些消极方面,广大乡村想要借旅游发展之机同步推进文化建设,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对症下药。
  (一)深入加强乡村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挖掘,在利用中保护
  乡村景物、遗址、民居等等的文化内涵需要在旅游开发中乡村自己深耕细作,保护好、宣传好;乡村的乡土风情、节庆民俗、地方曲艺、饮食特产等等也需要乡村自己保留好、呈现好。应细致做好乡村各种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摸底普查、分类研究工作,讲好一方山水的故事,把“乡愁”情蕴浓浓凝固在乡村日常生活场景、生产劳作里,凝固在民间技艺、特色农副产品中,凝固在风俗仪式、节庆活动上,让这些乡村特有的文化载体“动起来”、“活起来”。一方面发挥乡村文化资源价值,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不断焕发新面貌、新活力,使乡村文化建设在传承、利用与保护中不断深入。
  (二)持续保持乡土地域特色,科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的底色是自然天成。但在一些地方,村子建成城市小区,楼房林立;道路全部硬化,“水泥思维”到处蔓延;沟渠、池塘、水道进行“三面光”处理,或者干脆填平以加宽道路、要么建成活动广场;村头及道旁的树木换成统一品种的观赏花木和行道树。这种向城市街区看齐,向人工化、标准化靠拢的改造,出发点无疑是提高农民现代化生活质量,但是自然村庄的千姿百态、人与自然零距离的相亲相近却成为人们难以挽回的遗憾,乡村相较于城市的独特吸引魅力也大大打了折扣。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不应该是一刀切的城市化统一模式,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建设都应避免千篇一律,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保持好地域特色和乡村气息。保持“原生态”、保持“乡土味道”都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绝不能以“发展”之名丢弃乡村的自然纯朴之美,而应该在旅游开发中保持乡村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多方整合人才,提高整体素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建设工作,离不开“人”的支持、人才的支撑,应“以农民为主体”,发掘并鼓励多元主体的加入,并加强培育,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广大农村有很多“能人”,要鼓励各种“能人”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是乡村还有许多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草根艺人和各种技能的“土专家”,应给予充分尊重,使他们在乡村旅游和文化建设中大展拳脚;三是奔赴外乡的青年人,应唤醒他们乡村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并给予政策待遇优惠,创造机会和平台,吸引回流家乡,投身乡村旅游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兴业;四是应主动对接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专业人才,前来进行乡村旅游运营和服务的技能指导与培训;五是主动联络乡贤群体,使其为家乡守护道德传统、聚拢乡愁文脉发光发热。通过各类人才的发掘、吸引、尊重,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树立典范,形成引领,对培育农民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意识、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心和主体自觉性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应通过政策性服务和利益调节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旅游产业的收益留在当地,惠及旅游地广大村民;并争取让更多当地农民参与进来并得到实惠。因为乡村旅游是依靠旅游地的特色乡村性吸引游客并带来经济效益的,从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保持好地域性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跟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会大大调动农民自觉保护乡村特色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多渠道筹措旅游发展资金,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建设
  一是政府加大拨款和支持力度的同时,从中发挥主导和引导的作用。比如有条件的可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等。二是各级政府可以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贴息等措施鼓励引导相关企业,以及老乡、社会贤达人士等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文化建设。三是农户也可以自筹一部分资金入股,形成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础。乡村旅游可以整合乡村山水林木、池塘花草等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建筑村落、民情风俗、节庆仪典、地方曲艺、民间工艺等等人文资源加以利用,最终转化成经济收益并释放社会效益,使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建设相互成就。但是如果乡村各自为政,盲目一哄而上,很难避免同质竞争,会造成财力、物力、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还应该在规划开发时发挥主导作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乡村文化的建设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全域布局,科学规划,既突出保障旅游重镇、重村,打造镇域核心吸引力,又引领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拉动周边,打造完善的连串项目和区块服务体系,构建丰满立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形成系统科学的乡村产业与文化振兴发展格局。
  结束语
  从实践中可知,乡村文化建设的途径多种多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非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唯一方式,但作为一种有效助力,对乡村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和文明乡风,提振农民自信心和精气神,培育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最终实现农民物质与精神生活富裕丰足总目标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

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文化建设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浅谈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
试论新时代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路
“网红打卡地”旅游现象的市场营销探
浅谈儒家文化视角的中国旅游业高质量
浅谈休闲体育产业与茶文化旅游发展
试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旅游型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