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的概念
  新型教育理论以新时代为背景,从我国目前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这一现状入手进行研究,同时有机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形成了新型教育,基本内容如下:
  (一)内外因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始终处于内因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并且始终处于外因地位。
  (二)人与社会关系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注重个体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关注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高校学生为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形成合力的新型教育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新型教育理论符合客观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既符合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适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对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依据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的探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而这种指导并不是单纯的教育理论,而是需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因此,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多种角度中汲取精华、取长补短,才有可能构建出一种符合实际需要、与以往刻板、纯理论化教育理论相区别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的尝试中,重点选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外因作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论等多种在国内、国际社会具有巨大影响的理论研究思潮。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变化既有内因上的根据,也有外因上的条件,但外因最终也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在研究过程当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发挥内因作用,自主自觉接受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且始终处于内因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且始终处于外因地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为载体进行理论研究,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理论的展开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具体而言,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个性与社会性的共同体。
  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挖掘其内在潜能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各个方面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思想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其步入社会之后迅速适应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不能只关注个别人才素养的全面提升,而是要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将劳动视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维方式展开研究,可以帮助教育理论最大程度上实现向具体实践的转化。在实践论的指导下,所创立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不再以学理化为主要特点,而是成为以应用新型教育理论为目的、融合实践需要为特点、与马克思主义新型教育理论内在要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展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以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的教育对象,从本质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新型教育理论二者的统一。由此展开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的研究理论,也就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为载体的具体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高校学生为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四者要构成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必须要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研究目的。在这一有机统一体的实现中,新型教育理论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起到决定作用,只有牢牢把握二者,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和教育方式的联系下实现统一。
  因此,对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全面把握就需要结合实践,针对理论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展开符合规律的策略。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也不能将其排除在具体学科对相关规律的具体揭示之外。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具体理论必须与实践理论的思维方式相结合,从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型教育理论。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的展开策略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潮的冲击之下,我们更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纷繁复杂的宏观背景之下,以高校为研究载体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的展开,不仅需要理论研究,而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合力,从而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的顺利展开。
  (一)国家、社会和家庭应当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多方面支持,国家、社会和家庭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的主体对于国家而言,国家以法律和政府文件作为研究工作的依据和保障,可以有效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国家正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搭建平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希望以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这些政府文件的颁布,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各级学科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其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社会而言,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的具体主体由对社会舆论、社会风气以及大众思想具有强有力影响的政党和行政部门具体人员承担。这些政党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和公务人员均为社会层面对应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教育的相应主体。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由个体组成,具有社会性,而个体又来源于社会且生活于社会。因此,个体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所以需要重视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当中的积极作用。
  对于家庭而言,基于“家庭成员具有一致的根本利益。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孩子也更愿意向父母学习。”现代研究表明,尤其是在童年时期,家庭作为社会中个人生活的主要环境,在塑造个人个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必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下的新型教育理论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学校应当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多方面保证
  1.高校应当在思想上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新型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大学是师生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影响师生思维的大学整体文化环境。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时间、空间、多样性、潜力和无意识等因素对学生产生微妙的作用,从而充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结合中,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教育理论,首先要转变高校师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对于高校而言,为构建新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能够提供的思想保障应该包括:第一,大学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确保社会、学校和家庭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无形之中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帮助青少年认清当代复杂多变的局势,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高校要更新马克思主义新教育理念,建立正确的学习培养机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党性。思政教师不能照搬照套旧的理论,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三,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灵活的思想教育培训,来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认识,帮助学生将思想观念逐步融入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出更多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高校应当在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建设质量体系良好的组织架构,为高校健康有序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研究体系也依赖于完善的制度和稳定的组织结构,尤其是构建新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需要在建设课程和管理体系方面提供支持。建设组织构架应以高校政治教育理论日常教学为主要职责,按照课程设置和管理框架进行指导和说明。因此,在教案和管理计划中,应明确课程的分工,并适当增加设计讨论课、参观课等灵活的教学形式,还可以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选修课,同时减少考试中对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的考验,为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框架。
  3.高校应当在物质上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保障。高校还应在理念和制度研究的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新理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为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理念,多方面开展理论和政治理论教学活动,增加特定课程和必要的支持人员。另外,还需要一定的工具设备、运营资源等物质支持。
  (三)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什么人”。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师决定了学校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理论的践行者,同样也可以根据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现实情况对教育理论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离不开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创新与实践,离不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与落实。
  1.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授课方式。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广泛普及,教师授课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受疫情影响,教师经常进行网络线上教学,无法与学生面对面及时沟通。在这样复杂灵活、形势严峻的教育大背景之下,教师如何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型教育理论授课方式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认清目前主流的网络授课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授课,开展研发出一套有利于及时与学生沟通、互动,能够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新型授课模式,并且善于通过现代社交媒体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善于听取学生关于课堂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补充、改正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与时俱进,让师生交流不光止于课堂,还要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
  2.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以价值引导与尊重差异相结合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中,同样存在价值引导与尊重差异的矛盾。师生作为社会的独立主体,其思想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的实然存在,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永不可灭消的,因此对于这种思想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正确的态度就是尊重。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思政教师在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引导以及尊重差异性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
  3.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进行教育理论研究。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与思考方式。根据思政课知识具有理论性和政治性的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将核心价值观直接输入给学生,而是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从而在生活将其外化去践行,实现师生教学的良性互动。
  4.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实践是学生检验书本理论知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必要环节,是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效果的有力方式。邓小平同志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时说:“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书本,而是基于实践的实事求是。”
  在高校学术和政治理论活动的教学中,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新教育理念,应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兴趣话题和热点话题,安排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同时结合当前的社会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理论的意义和实践需求。因此,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与社会功能相关的新教育理论,二是学习如何在社会工作中践行新教育原则。如果这两个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帮助马克思主义新教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充满热情和活力。
  (四)学生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研究
  首先,鼓励学生多场合使用新型教育理论,同时利用同伴群体推动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进新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可以通过同伴压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展示;另一方面,参与体现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教育活动可以促进新型教育理论的有效规划和实施。此外,在规划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情商之外,学生还可以反过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型教育理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最后,对于学生来说,要积极、主动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会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教育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中我国古代文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