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论文

浅谈构建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的应对策略

  一、引言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审计的各项事务进行了明确规定,是我国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企业长期、平稳、可持续运营的根本。在具体的文件内容上,对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审计范围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具体的界定,为新阶段的审计工作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但是在实施中,一些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亟待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并形成实操层面的执行强化,以保障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与现状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能够为企业经济活动“把脉”,更能够形成定期回顾性分析的有效体系,降低经济责任违规的风险,在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企业健康发展上具有积极意义。
  (一)长效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已有诸多的成果。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审计方式都是以经济责任为基础。从狭义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管理效果进行的一种回顾性监督措施,通过此种方式能够降低企业决策者的违规成本与风险,客观上达成对过程监督的根本目标。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以企业决策者为对象的一种审计方法,它的重点是对决策者在工作中的守法尽责情况进行检查,以尽早地确定并落实决策者在职责履行中的责任,发现问题,并督促改正。这一过程主要具有三方面意义:首先,财务问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执行为中心开展,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它对审计人员的日常审计技能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性要求,需要其在必要审计能力的基础上,对国家的财务管理政策等有所了解;其次,从“人”的角度看,传统的项目“审计”方式针对的是“事”,而只有当“事”落实到“人”后才能够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决策者履行职责进行评估,它的侧重点是对决策者的经济决策、权力运行和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转变思维,从“事”落“人”,能够更好地提升审计的震慑与监督功能;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在对相关单位进行决策者的任命和撤换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有效的参考。国有企业决策者不应该“害怕”审计,相反要以审计为工具对自己进行自查自清,为作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好成绩保驾护航。
  (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及执行现状
  就国企来说,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国企的决策者:主要负责对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进行制定与监督落实,需要负责企业的发展策略制订与实施;需要对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及了解等诸多内容。企业的合规运行的第一主体责任人便是决策者。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过程中,需要考察其落实与廉政建设相关的制度、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审计所需的其他事项等相关内容,按照指导意见中的有关规定,由审计小组与有关单位商议,制订审计方案,由有关单位提交审计人选;在与审计小组等有关单位协商的基础上,将其列入年度的审计工作计划;董事会应向上级董事会提交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方案,以供其决策;财务责任审核方案一旦决定,就不能随便更改,若要修改,必须依照原来的流程提交董事会审批。
  从当前的审计现状来看,基本的审计架构已经搭建完毕,并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各大企业能够按照有关要求逐项、逐次开展并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安排,以任务定岗,以岗定人的体系基本建成;二是已经开展了一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能够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一定的问题并督促企业整改到位;三是能够有效地形成经济责任违规震慑力,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发展现状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在执行的若干年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形成了一种可以持续发挥影响力的体制机制,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范围不广、程度不深、定义不明及审用脱节等客观问题。只有进一步分析问题及其成因,才能够在后续的工作中逐一解决,并最大程度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
  (一)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狭窄
  目前,我国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贯彻与落实,随着对国企财务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国企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合规性考察等工作也存在新的建设要求。但当下针对企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需求并未完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之中,存在审计的“盲点”。具体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方面,一些国企把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了对财务收支的审计上,如对领导干部任职早期与任职后期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尽管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干部资产管理、对制度的遵守等情况,但并不能将财务指标的变化完全归功于或者归咎于企业决策者,其中存在较多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社会责任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缺少必要的审计。从国企的本质出发,国企发展必须以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同为根本。所以,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区别于一般企业,将履行职责过程中保障国家财产安全、促进本地区就业、维护员工的劳动权利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纳入其中。而目前,我国的国企还没有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工作纳入到审计的范畴。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度不深
  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体现出公司的资本管理效率,还可以体现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程度,所以,对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审计,是公司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经济责任审计并不仅仅包括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审计,应该从更广的视角下对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甚至非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设计。这就需要更为丰富的材料支撑与审计方法,而经济责任审计中程度不深的问题也在这方面得以体现。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机关经常采用抽查财务资料、会议纪要、函询往来款项等方法,对财务收支进行比较,更加重视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也就是以审计财务收支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为主。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此外,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并审核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现金流量变化、资产总额变化、资产周转率变化,但是没有纳入到对其进行的审查之中,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经济责任义务的定义不明确
  审计的目的并不是抓住某些人的“小辫子”,而是要帮助企业决策者更为合理地做出决策。为此,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找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说明企业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进而发挥审计的引导效能。而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缺少对企业的引导性建设,其中的关键性因素是对于经济责任的定义并不明确,企业决策者无法了解“做到何种程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一清晰边界,虽然时刻绷着被审计的“弦”却找不到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法。审计机关应该综合考虑国企面临的外部环境、国企决策者所发挥的作用等因素,明确国企决策者在国企经营过程中的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者很少能够用特定的准则来衡量国企决策者的职责。首先,在不完全履责的情况下,企业决策者是否需要对决策后果承担主导或间接责任的行为边界并不明确。因此,很难把规范性文件的违反责任归属到一个特定的决策者身上。另外,在对决策者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调查和论述时,审计机关很难获得确切的证据。因此,在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不仅要对各类财务信息进行检索,同时还必须对各类的财务资料进行深入采访和调研,以恢复其所处的决策情景,这样就会消耗审计机关的很多精力和成本。
  (四)审计结果的应用效果较差
  “重审计,轻整改”是我国审计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首先,一些审计单位在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并出具了审计报告后,又会进入到其他工作场景或对其他企业进行审计,甚至部分审计工作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完成,这就导致了目前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提出便是审计工作的“终点”。即使是按照审计结果对部分当事人进行了处罚,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实际上,审计出的问题多采用“自我整改”的形式进行。原来的审计单位只对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说明进行二次审核,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效能相对较低。其次,没有充分利用审计的正向成果。在确认了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后,对于负面的影响,一般会按照问题的严重程度、损失的大小等情况对其进行警告、降级等处罚。但在正向结果的应用上,却缺乏了一些具体的准则。如是否予以重用,是否在薪酬待遇上进行调整,这也使企业决策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多有被动或负面的印象,缺乏主动性。最后,国企的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尚未确定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体系,以至于国企的职工并不清楚审计的具体流程与具体方式方法,这就不能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多为“离任”审计,其实质是对企业实施的一种“事后”监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大。
  四、构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的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后续制度执行中逐一予以“销号”,进而构建有效的长效机制,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拓宽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要进一步扩大对国企的审计范围。一方面,不仅要对任期的资金管理状况、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与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展开审计,还应该将公司发展战略的执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搭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纳入到审计的范畴之中。此外,在拓宽审计覆盖面的前提下,要按照重点审计的原则,对国企中的突出问题给予更多的审计资源。同时,审计工作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如当下我国经济向“绿色发展”和“共富”目标推进,审计体系也可以随之变更,在审查重点上进一步以国家经济战略为导向,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二)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随着国企的业务种类逐步增加,运营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要针对审计目标及其主要业务范围与社会责任进行工作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可以通过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参与审计计划制订、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计划实施等工作,来解决内部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问题,使审计机构能够出具更加客观、准确的审计报告,为企业找到问题、整改问题提供参考。其次,在审计资料搜集的过程中进行方法革新。在审计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审计单位应该采用穿行的测试方式。如在对费用报销、合同管理和采购管理等过程进行审计时,可以使用审计取样方法,从而尽可能地获取更多、更全面的数据,必要时可以引入数字化审计与大数据审计等多种先进技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要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审计体系进行改进,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等,实现审计内容的分类、对比、合并、抽样和报告的智能化水平,也可以采用财务管理信息化联动等方式构建实时审计模式,提高设计效能。
  (三)做好经济责任的规范性引导
  审计工作要以帮助企业找到问题、整改问题、引导企业规范化决策为基本目标。因此,要正确设定企业的财务职责,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国企中,应该按照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职责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指标确定,如本部门的应收款项周转率等。其次,在由共同作出的经济决策中,要着重检查在决策中,领导干部所做的基本工作,如在投资项目决策前,本部门的领导干部是否有可能已经发现了合同中对方的经营状况正在变化,并且有了不良的信誉,但是没有将这些信息上报给集体决策层,从而造成了投资项目决策的错误。最后,要将决策流程的合规性进行制度性建设,让决策者明白在何种框架下履职到何种程度可以认为是审计合规,从而引导企业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与制度。
  (四)强化审计结果的现实应用
  要注重审计结果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审计的有效性。要强化对经济责任的评价和运用,可以从三个层面着手。首先,在履行了财务职责以后,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绩效做出评估,并打分,为干部任用、职位及薪资升迁提供正向的依据与参考;其次,审计机构对发现有违反规定行为的领导人员,应当将其移交给相关监督部门进行查处。在被发现“不称职”的情况下,国企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任和减薪。最后,国企应该为领导人员创建一个精确的审计案例数据库,并构建一个案例数据库的信息公布机制,并在其中安排一些其他的领导人员进行经常性学习,以督促他们遵纪守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结语
  首先,本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与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经济责任设计是为企业合规运行保驾护航的重要工具,且具有完整的审计框架与审计流程,各级审计也能够按要求有序开展。其次,分析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审计中的设计范围相对狭窄、审计浮于表面、审计责任边界不明及审计结果缺少科学地运用等四方面问题。结合审计工作的实际及其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将企业运营的全过程纳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中来,运用包括数字化手段完善和创新审计方法,制定明确的主体责任规范。

相关论文

经济经济责任审计
试论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企业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内部审计的
共享经济背景下农村物流的发展策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