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中国海上救助力量状况分析研究

摘 要:国家救捞体制改革后建立了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体制改革三年来救助力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正朝着建设一支设备精良、人员精干、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救助队伍努力。

关键词:海上救助 救助体制 搜救


一、引言

2003年6月28日,交通部救助打捞体制改革正式实施。交通部所属的北海、东海、南海救助局正式成立,在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的统一领导下,担负起各自管辖区域的海上救助职责,中国救助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快速通道。在救助和打捞分开管理后,明确海上人命救助为目的的公益性职责由国家承担。在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建设上,提出建设一支设备精良、人员精干、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总要求。

二、现有救助体制状况

海上救助是一项复杂而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除专业海上救助机构外,还涉及到海洋、渔业、气象、医疗等部门。由于搜救工作分属于不同的部门,而各部门的工作宗旨与组织形式不尽相同。特别是不存在隶属关系的部门,常常产生职责界限不清的现象;部门(如军队、渔政、水产、气象等部门)之间联络不顺,再加上各自受局部利益影响,使搜救的组织协调能力受到限制。另外,从微观上观察现有的各指挥系统的协调性和有效性,由于海上事故的高度紧迫性,所以需要应急反应的高度程序化,从接收遇险警报,到组织援救,再到完成救助,均应按照事先拟订的应变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以利于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救助资源,赢得更多的救助时间,取得更高的救助成功率。但我国的海上救助管理体系在此方面缺乏完整的、科学合理的搜救计划,缺乏搜救应急程序及子程序,如海空联合搜救方面的操作程序等,造成现有的搜救应急操作难以做到规范化,从而可能出现低效率运作的现象。各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职责、义务不明确,加之社会上对海上搜救工作缺乏了解,在遇有海难需要协助,搜救中心与其联系时,这些部门还要逐级上报,不能很快做出决定和反应,往往会延误时机进而影响救助效果。

作为专业的救助队伍,交通部所属的北海、东海、南海救助局建局不久就组织明确了“以军事化管理为抓手,坚持走准军事化道路”的工作指导方针,尔后开始了以“作风纪律”为主要特征的准军事化建设之路。三年来,各个救助局以“军事化管理”为切入点,加强了对机关、基层单位、船舶的管理,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重点加强了对职工的纪律、毅力、斗志、体能等方面的训练,培养了职工队伍令行禁止、整齐划一、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陆上管理人员走进军营加强了作风纪律训练,开展了团队拓展活动,船队对船舶也加强了训练。与此同时,各个救助局除军事化管理外,还进行人性化的服务,帮助局里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免除后顾之忧,让大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使救助工作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助事业中去。

三、体制政举后救助事业取得的成绩

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救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根据交通部规划,“十一五”期间将新增深水泊位350个左右,港口总吞吐能力将达到65亿吨。这对于中国救助力量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体制改革以前,代表中国救助力量的救捞系统是“以经营养救助”的思路和方式开展工作的,救助单位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商业和民用标准及企业文化、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孕育和发展,船舶建造、人员培训、技能水平等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范畴,无法满足救助作业要求。在体制改革完成后救助事业的很多地方得到了很大的变化。

救助装备建设方面:基础设施、救助船舶及装备继续改善,人命救助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船上增配了新型救助专用物资器材;船岸通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海空立体救助能力;各基地已组建或正在组建应急救助分队,按规范配置了较为先进的救生抢险装备,为有效发挥和拓展基地功能创造了条件。

职工队伍建设方面:人员结构调整有明显改善,干部职工队伍逐渐趋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救助队伍平均年龄正逐年下降,干部职工队伍的学历也逐步提高,部分紧缺的岗位人员得到补充,培养了一批基本胜任救助需求的船舶技术骨干和应急救助队员,一线专业救助人员匮乏的局面有所缓解,管理人员和后备干部也得到有计划地培养和加强,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支持保障服务方面:初现保障优质、服务优良格局。后勤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各局后勤保障部为基点、以点带面、区域联动、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格局。

救助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救助船只动态待命,24小时连续值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后一改体制改革前救助船舶采用静态、被动方式值班待命,分布不合理,救助船舶救助出动时间长、航行距离长,经常错过救助的有效时间、丧失救助最佳机会的情况。现有的动态待命管理体制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达到快速响应的最终目的。而现有的24小时值班制度,将基地、船舶、飞机和值班待命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专用救助船以基地为依托,以动态待命点为前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者之间地联动效应,变远距离待命为近距离待命,变静态待命为动态待命,变静态待命为动态待命,变被动待命为主动出击,体现出“动态、快速、专用”的特点。

四、救助事业尚存在的不足

中国救助体制改制三年来在救助事业上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是存在着亟需改进的不足之处。

救助训练与实际救助情况存在差距,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救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因训练不到位而造成的失误,这与训练和实际救助在气候等因素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根据制定的训练大纲结合救助实际,进一步扎实开展训练工作,在开展海上救助基础训练的同时加强与实战接近的海上救助演习与演练,尽快摸索出一套比较符合实际的新方法。

船舶数量不足、设备老化、性能较差、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给海上居高不下的救助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快速反应、救助任务的顺利完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准军事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作风纪律的加强迫在眉睫。要真正形成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运转高效、奋发有为的新局面需要在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考核激励机制推进缓慢。各个救助局推行工作考核制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和预期目的还有较大差距,岗位和工作业绩还尚未完全和薪酬挂钩、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激励机制,救助人员的收入和实际付出不相符合。局属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加快推进。

各个救助局下属的救助基地人员配置老化程度严重,人员配备不够合理,应对改制后对专业救助船舶和救助飞行队待命的后勤保障,进行50海里以内的沿岸快速救助反应,对辖区的内河、内水进行紧急抢险打捞的功能要求的完成存在难度。

五、结束语

我们是海运大国,对外贸易中百分之九十四的货运量都是依靠海运来完成。进入21世纪,进出口货运量和油运量逐年急剧增加,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航行于我国海域,加上海上开采业、海上养殖业和海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海上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有一支可靠的救助队伍。我们的海上救助实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作为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加强我国海上救助力量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 宋家慧,朱玉珠.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的建设.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4.6.

[2] 孔凡邨,阮巍.我国海上搜救管理体系探析.水运管理.2004.7.

[3] 周寅宝.谈海上救助.航海技术.2006年.第1期.

相关论文

中国海上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浅谈中国加入RCEP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