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论中国人之中华文化本体

内容摘要; 在本文中作者提出了诸多创见性的理念,在学术上和实践上都受较大的突破。首先,作者对人的文化本体性作了先导性的阐述,指出了人的缺位和文化缺位的事实,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使文化和人归位和发展的策略,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作者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本体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对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强调和着力;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的提出与论证,更具有批判性和独到的见地,发人深思,富有认真负责的创新性和高屋建瓴的力度。本文对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认识揭开新的一页,使得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创新步入一个新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作者对如何使中国人和中华文化走出困境也十分关注,提出了具体力行的创见性的方法,比如,建构文化心理状态,实现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人文教化等等;如果不迅速行动起来,改变现状,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已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危机重重,甚至处在奴性自由的死亡的前夜。这是事实,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尽快地完成中华文化的振兴和繁盛的任务,不仅对中国人的真实存在和发展,而且对全人类的发展,都会发挥伟大的智慧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人的文化本体,中华文化本体,人与文化的缺位与归位,人的存在与发展; 
当我们的哲学远离了自己的存在,我们的认识就远离了人和文化,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虚妄。我们通过对中国哲学界的研究现状的考察,发现了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不仅有假大空的低级俗套,更有远离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的心猿意马,甚至有的人仍旧把否定中华文化当作前卫,结果造成了中国当代哲学的颓废沮丧和不知所云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有些人放弃了哲学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更多的人丢弃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一味地哗众取宠和为名利所累,把哲学变成了追名逐利的低级趣味的工具。如此障蔽了哲学和哲学家的慧眼,失去了慧根;看不到应该看到的东西,做不到应该做到的事情。
本人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哲学界的研究课题中,最急迫的课题之一是尽快完成“关于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归位和确立”的大事。因为,中国人得以立足的中华文化无论在思想上活在现实中都被我们破坏的体无完肤,因而造成了中国人的非存在状况。虽然在讲所谓的“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是处于缺位状态的虚幻的人!人的缺位是因为文化的缺位!引起中国人的缺位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缺位所至。因此说,中国人得真实存在和发展有赖于中华文化的归位和创造性地发展。否则,没有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人的自由与发展。
一,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及其意义
人的文化本体 文化是人的根本,是人得以立足的基础,是人得以真正地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源泉。树大则根深,根深则叶茂,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对于人的文化根本而言,人的存在和发展完全仰赖于文化的根基深厚,否则,无论是人的立足,还是人的存在与发展等等都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这也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在《论语》中,孔子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说,“本,犹根也。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又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这里所谓的根本和务本(关注和维护根本),就是人之成人的文化根本,是人的文化本体;而这里的“不知人”,即是不了解“人”,也就是心中无人的理念,眼里就没有看见人。这个“人”是真实性和普遍性的个体之人,这个“人”是文化之人、道德之人、社会之人、人类之人。离开了文化的根基,不去关注/维护/培植文化根本,这个“人”及其各种属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人的文化存在的本体性分析  们关于人的认识和阐述中,虽然已经掌握了人的各种属性,诸如,人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等等,如果没有人的文化属性将这些属性加以整合,它们就不会真正产生效力,正是文化的教化方才赋予人类各种基本属性。文化与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关的,正如《论语》中的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我们对人的认识有了超越性的发展!以往的研究对人的认识,只是强调了人的属性的把握,充其量对人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进行了揭示,没有从文化本体上对人的属性及其构成的相关性上揭示人的文化性存在,带有严重的局限性。我们的人学是从文化的本体上对人的文化根本和基础的认识和建造,因此,对人的文化本体性和具体性的认识和建造具有全面性、根本性和完整性的真实把握和辩证认识。
同样,在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也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他们都是与人的文化方式相关联的,离开了人的文化方式,任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这里所说的就是人的文化本体理念。人的文化本体理念的含义和意义并不难理解,这即是说,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而人之为人的文化特性及其维护,首先是指文化本体性质,人文精神和人的方式;确立人的文化本体,应该思考,如何使文化精神大放异彩,如何以人的方式来建造“人的世界”;其次是说人的语言、知识、技能和各种文化方式;第三是指,人文的教化内容和教化方式;第四是指,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建造;如此等等。
说到文化,必须从“人—文”互创、互动和统一的立场出发,揭示文化内涵意义。在《文化释义》中,本人体出了文化与人的相关性的六个命题:命题I:文化--人类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文化是人类形成自己的历史存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特征,是人类这种生物种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根本标志。命题Ⅱ       文化--人类社会存在的复合条件;正是人类自己的创造物构成了人的生存发展的客观环境。然而。这种客观环境是由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构成了人真实存在和全面发展的复合条件。命题Ⅲ 文化--人类自我相关的中介系统;所谓“自我相关”,就是文化与人类有着同构性,即保持信息的交换。即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人类继续进行文化创造的中介系统-客观的前提条件,思想的和物质的工具系统,以及其他必要的达到目的的手段等。命题Ⅳ    文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由于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形成了人类存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对立,和人的需要、人性发展的实现与遭受压抑现实的差别,为了摆脱困境,人类必定追求自由和理想,以超越现实,其动力源泉和根本途径就是文化创造。命题Ⅴ     文化--人类生活实践的总体性尺度;即指出,文化创造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的集中表现,在这里总体性尺度是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文化正是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活动的产物。命题Ⅵ       文化--一个日新月异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文化表征着人类创造价值和意义,追求价值和意义的本性,由此而形成了一个新陈代谢的人类进化过程,文化价值从意义性到非意义性的转变,是创造新的价值形式和内容的指示器。①
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作用  由此说来,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是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本。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语言和知识,尤其是人之为人的仁义礼智信的根本;二方面,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三方面,特有的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四方面,独特的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了民族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文化认同;这些文化符号所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身心和文化基因中,是实实在在的和根深蒂固的,历经各种世间风雨沧桑也无法改变,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
当然,人的文化本体,乃至于中国人的文化本体是不断地创造和发展的,由此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孔子在《礼记·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天命——本性——道理/道德/……,均为文化创造和文化认识的结果;然而,“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人的文化学习和修养过程中,自觉性和道德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庸与中和则是最为可贵的。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根据文化获得的多少和自觉与否,把人分成了君子和小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这就是说,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儒学的本质是仁学,仁学即是人学。以仁者爱人的思想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各司其职,各中其道;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实现天下大同,是多元文化的和谐统一;实现君子和圣贤的理想人格,如孔子所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要掌握中庸、中道的思想原则;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
从文化考证学的立场看,20世纪的中国人是一个捧着今饭碗到处讨饭吃的“叫花子”。就好象是一个不肖子孙,败光了自己的祖业,变得一文不名、穷困潦倒,其惨状不堪入目,令人难忍的是其并不知道羞愧和难堪。“没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它们如此没文化皆因为他们“反文化”,甚至仇视自己的文化!在这里,我们要问:中国人为什么会在文化面前如此地穷困潦倒?为什么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怀有反自己的文化和仇视自己的文化的心理态度?
21世纪的中国人想到要改变形象,却往往崇洋媚外,以西方国家马首是瞻。凡是西方的都是他们所崇敬和顶礼膜拜的,即使不是西方的,只要不是中国的,他们都拿来崇敬和顶礼膜拜。为了改换自己的根基,在思想界,有人在几十年前就提出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目的就是想要用西方文化彻底改变中华文化!以能彻底丢弃中国文化达到“全盘西化”。毫无疑问,这完全彻底地是错误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逻辑上和现实结果上都是错误的。显然,这首先是自卑的文化心理驱使下的一种妄自菲薄心态和行径,导致的却是中华文化遭贬抑和自我文化毁灭的悲剧后果;其次,这是维护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单边主义的奴性思维和行径,第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放弃了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尊严,丢弃了自己文化的宝贵财富,匍匐在权势者的脚下,当奴才作马牛的卑劣行径;第四,这是对自己民族和对整个人类文明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了既不在乎又不负责、既不重视又不保护文化宝藏,只是一味任人宰割,任人掠夺,任人毁灭;第五,或许在原本意思上是想进行文化创新和改造,实际上在没有对自己的文化做到真正认同、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和自我创新意识情形下,最后导致在放弃了自己文化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彻底丢弃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完全没有了文化学习、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等等意识;第六,在根本上讲,是丢弃了中国人做人的尊严和人格!丢弃了做人的要求,尤其丢弃了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任人欺凌,任人诬蔑,任人糟践!
从理论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是一个虚假命题。从实际上看,是极为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的。说到底,这一命题或提法中有本质区别的是,无理论分析且自命不凡,无思想内涵且空洞无物,逻辑混乱且自相矛盾,理解错误且纠缠不清。在此思想混乱的基础上,导致的结果是挖掘祖先根基,亦有卖国求荣、仰人鼻息之嫌。最终会有出卖民族独立、甚至最后导致彻底消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这样一来,于己于人有百害无一利!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伪问题,一个虚假命题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命题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提法是一个误导,它突出地传递了对中华文化的错误信息,即错误地引导人们,使人觉得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死去的、停滞的、不再发展的文化。实际上,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不管人们如何看待,她仍然健在且生生不息地发展着。因此,应当直接称谓为“中华文化”,永恒的中华文化,既不是单单属于古人的,也不是驻足于古代一成而永固不变的,相反,中华文化是活着的文化!她活在13亿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无论语言和思想上,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上,都是有着活水源头,源远流长,不断开拓创新的伟大文化。因此,把中华文化称作既成不变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严重的文化认识论和文化考证学错误的提法和做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命题中所谓的“传统”,也不是古代的,更不是死去的和一次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我们的建造中不断延续和不断生成的。所谓传统,就是指传承与统合,是文化创造在时间性和空间性上的统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时间性,强调了延续和传递我们文化中的最优秀的东西,文化的统合是文化的空间性概念,是指我们每一代人不断发展和创新中,把以往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下来并与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内涵和形式加以统合,是的文化发展不断在文化创新中融入崭新的内涵与形式,使文化不断得到扩展和创新。文化传统之“海纳百川”,方使得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中华文化的怀疑和丢弃,剥夺了中国人得以立足的根基,文化中国和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实质和根本内涵,无论何时何地,都须臾不可或缺,一旦中华文化或缺,就会导致中国人的或缺;有些人鼠目寸光,看不到中华文化中的伟大思想内涵和极其珍贵的文化精髓,把中华文化看作包袱,弃之如撇履,毫不留情地当作包袱抛弃掉;甚至提出要“换种”,“让中国做西方三百年的殖民地”。简直是对中国人的犯罪,是对中华文化的绝对否定和极度的污蔑!之后,中国人已经没有了立足的根基,中国人的精神以流离失所,不仅失去了精神的家园,而且失去了文化家园。在文化缺位的时期,中国人已经沦落为文化的“乞丐”!不认自己的家门,不认自己的根本,不认自己的祖先,不是立足根本,广收博纳,而是要用其他的文明取而代之。这种极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是极为有害的!这一切都表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无知和浅薄!这种想法和做法,非但不能解决中获得发展和社会矛盾,而且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都会导致一种破坏性结果的。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我们社会和人自身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的课题,不是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任何文化都需要不断地进取而时时保持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是指“西方化”,提倡“全盘西化”,要用西方文化来取代中华文化。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逻辑上是一个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这一悖论是说,乌龟是爬得很慢的动物,阿基利斯是古希腊跑得最快的人,跑得最快的人却追不上爬得很慢的动物乌龟。这种相悖的情形恰恰出现在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中国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中。中国发展虽然快速,可以在20多年的时间里追赶西方缩短了50年的距离,但与西方的距离还相差几百年。但是,中国社会发展以这种方式,是永远也追赶不上西方的发展的。
从发展态度和心理上看,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是没有独立性的和缺乏创造性的;而且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以“洋奴主义”为指针,爬行在别人的后面,纯粹是害人的、奴性十足的和没有根基的状态。这种心态与学习西方文化的态度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没有主体性和自尊心,后者是有根基的主体自主地和创造性地吸收和进取。从发展方式上看,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采取了掠夺性地和竭泽而渔性地开发,极大地破坏或不可弥补地毁坏了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世界经济体系的某个微不足道的GDP数字进取中,却使用了占世界经济全部的1/3—近1/2资源和人力。在发展模式上看,中国使用的是跟随西方的和单打一的,导致了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和各种矛盾凸现。虽然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使认真执行,可是要见到效果需要等待时日;在发展道路上,对西方社会的跟随是亦步亦趋的,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看,在价值观上,采取了金钱至上和舍义逐利的价值取向。
归根到底一句话,中国已经完全进入到西方话语世界之中,以西方话语权、西方的话语方式和话语规则为准则,由西方文化作承载的基础,中华文化找不到自己的根基。中国人的西化或者异族化,就如同“邯郸学步”,已经不会走路,迈不开腿了,只好亦步亦趋地爬行。所谓的中国发展已经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彻底丧失了中华文化的本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成了没有根基,没有头脑的乱碰乱撞的盲人瞎马!这哪里是文化的现代化?纯粹是一场文化的灾难!更何谈实现所谓对文化的变革和现代化建设?
因此,对文化的心理态度和思想观念决定了发展的选择和活动的结果。而要说到文化现代化和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创建,我们必须指出,努力使中华文化本体回归、建构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是我们的正道。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们已经看到,中华文化就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早在1980年代,几十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带给人类毁灭性的灾难时,急切地呼吁,我们要回到2500年以前,去学习孔子的思想智慧,就会对人类的发展有更好的作为!而不是用现今西方的科技和资本的方式,毁灭世界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导致人类的最终的灭亡!
中华文化是世界的文化宝藏,与中国人的态度截然相反,世界各国有品味的人们和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成就是极为珍视和爱护的,在法兰西的宪法中明文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以法兰西的民主自由思想立国的美国,在其宪法中也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入门大厅里,也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格言!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正是实践孔子儒学的核心“仁”的“忠恕之道”,是践履“仁”的正道。西方学习孔子的智慧抓住了最核心最根本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却将自己的根基——中华文化本体掘掉了,失却了最宝贵的东西!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大量的毁灭性的灾难当成宝贝高价买来,造成了中国非持续性的发展的结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所以是一个伪问题,是因为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带有否定中华文化的心理态度,心理态度的错误导致了问题的虚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所以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是因为其中的用意带有不良居心,使得中华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的挑战;有人也试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达到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的理想状态,但是因为思想意识里对中华文化的根本否定态度,导致了实际上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所以导致了极坏的后果,是因为误导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思路,发展的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模式的制定,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甚至带有偏颇和交了学费!更多方面的问题是严峻的:与其说是进步,不如说是倒退,与其说是发展,不如说是毁灭!与其说是文化创新,不如说是文化灾难!
因此,我们需要改弦更张!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这一错误思路和游戏导致的不当的选择。必须指出,在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当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中华文化的崛起是决定我们的命运关键!当我们改变了思路的时候,转来用中华文化的方式来建造世界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是追赶西方的问题,而是超越西方的问题,不是论证追赶西方的速度和时间,而是领先了西方发展程度达2000—3000年的时间。这是有理有证可以依凭的。
任何文化都有发展的进程,但文化发展的实质和最根本问题是文化创新及其如何实现的问题。文化创新是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文化创造性活动,是以超越性和建设性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创新任务首先要清除各种障碍,实现对影响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发展的某些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的纠正和创新,也包括了对文化知识基础和文化根底的低下状态的改善和增进,以及对人的思想精神和心理状态、较低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的摆脱和提升,如此等等。
我们不排斥文化现代化的创建,从而文化创新的任务是多元的和多层次的。诸如:1,文化精神创新; 文化创新首先在于思想观念创新,价值心理的创新和理论的创新,包括创造性地发现中华文化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力量。2,文化知识创新 ;包括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包括实知识和虚知识;包括每个人的知识创新和国家的知识创新体系。3,文化环境创新;即指向实现人类社会文化新风尚、文化风貌和文化氛围,实现社会文化合理的秩序和有效的规则;包括外在的文化环境和内在的文化环境的创新。4,文化教育创新;“人文教化”,包括文化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等等。5,文化形态创新;包括对政治法律思想和体系、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创新,也包括综合的文化形态的创建。6,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创新包括知识生产体系和各门类及其生产方式、知识调控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等的创新。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发展不仅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而且又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文化现代化和文化创新的最重要的和终极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中国精神文化的优势是任何文化形态都不可比拟的。在中获得各种历史文化阶段中,中华精神文化的最优秀的代表——儒家文化的兴盛和应用,是社会文化发达与社会和谐兴盛的前提和保障。汉唐盛世就是最好的实例。而当中华文化的精神受到压制和排斥的时候,社会文化停滞不前,历史处于昏暗时期。在总结这一历史规律的过程之后,朱熹感慨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已普遍认同,在21世纪,中华文化大放异彩,将会对世界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在新的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会扮演主导型的角色,中华文化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核心的力量。因此,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文化精华,不结是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崛起有重大的本体性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文化创建和文明的进步有着更加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本体性的意义。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对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突破陈旧的思想窠臼;就会贻误中华文化发展的时机;就会阻挡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产生相反的效应:把中华历史和世界历史进程拉向倒退!
三,我们的文化态度决定了
中华文化的新发展和新作用
在创造性地发展的活动中,态度决定命运。不能发展是一种心智态度,社会不发达也是一种心智态度。中华文化的缺位和中国人的缺位等等,都是由于我们的心理状态的软弱和不自觉造成的。不发达是一种心智状态;不自信是一种心智理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自信程度不足,不自信,或以他信取代自信,是没有出息的;另方面,表现了对自己文化的态度,如果对自己的文化不认同,就会处于没有文化根基和没有健康的心智/没有头脑状态,就会仰人鼻息,拾人牙慧,心浮气躁,不堪一击;然而,对自己的态度和对自己文化的态度这两方面是紧密相关联和相辅相成的。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相距先进文明的社会还相差甚远。主要地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因为我们的心智态度落后,造成了既不自信,又没有文化本体根基的局面。所以,中国的振兴与发展,技术是枝梢末节东西,核心和主干则是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的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的拆分和文化认同的镜像效益  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我们中国人的妄自菲薄而不自重,使得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缺乏自信力和自主性,在别人的眼里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处处遭受到文化歧视。不可否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曾经不乏有正确的认识,但是由于政府和社会的认识前提和立场错了,结果就导致了重大逻辑错误的屡屡产生。比如说,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的论述和立场就是一种妥协;而文化复古主义与全盘西化等观念和做法毫无疑问都是错误的。
中华文化的拆分 难道中国人没有文化吗?是野蛮人吗?当然不是。中华文化被无情地丢弃在一边,有这样的中国人吗?他们却比赛看谁对中国文化更加仇视,更加无情?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了偏差。或者,与其说认识上的偏差,不如说是对中国文化缺位的认识不足。反而把这种文化缺位现象当成了中华文化自身的罪责,于是将中国文化抛弃。这种文化认识论和文化心理学上的错误,不仅有文化历史的错误,更有着文化考证学意义上的错误。究其原因,由于反动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的极度腐败,造成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旷日持久的灾难,使得中国整个地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的斗争和抵制,使得这种殖民化没有彻底贯彻。然而,随着中国愈来愈深地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便愈来愈认同殖民者的统治,愈来愈远离自己的文化根基。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社会在一千年的时间里,都处于异族统治之下,导致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也导致了中华文化精神和文化精华的极度衰落。
毋庸讳言,虽然毛泽东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华文化遗产,我们都要继承;虽然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方针。在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种自觉地全面恢复和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仍未形成,相反却把中华文化当成古人的东西和逝去的文明,愈来愈抵制,进而成了革命的对象,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破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崇洋媚外的泰府和下达到了极致的程度,这种趋势恰恰是中国人缺乏文化根基所致的,而这一情形又导致了中国人从外在和内心多方面全方位地取消和铲除了中华文化的根基!
相反,任何中国人在任何正常渠道都难以获得中华文化精髓的教化,更难有对中华文化做创新性的拓展。例如,在高等教育中,无论是什么专业,无论愿意与否,花费时间最多的和最重要的课程都是外语。而中华文化的经典成就却被长期排斥在主流教育的范围之外!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在国家宪法和政治体系上,在教育的制度和结构层面上就遭受贬抑,最终,由于中华文化缺位和中华文化长期遭受政府的贬抑,遭受制度和主流的排斥,中华文化的缺位的情形愈演愈烈。人与文化相分离,中国人的缺位、人的异化和非人状况也愈加严重了。
中华文化认同的镜像效益  但是,中国人并不是不认同中华文化,而是没有让他们认同中华文化,或者没有正面的机会让他们认同中华文化,或者有人剥夺了并误导了他们的文化认同的权力和机会。然而,作为中国人,他们自身的文化本体的文化基因,决定着他们的无意识的认同;这种无意识的文化认同我把它称之为文化认同的镜像效应。比如,
其一,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认同不是通过正常途径的教化途径获得的,而是从另外的途径获得的。因为在自己生长和生活的氛围里,往往得不到自己的文化,更何谈有真确的教化呢?于是,他们通过外来文化,及其产生的镜像作用,来产生文化认同的,其如饥似渴的程度是极为难以想象的。
其二,这些外来文化的方向,即由西方的,也有东方的。中国人的这种文化镜像的认同现象是一种自我认同,是对自己文化本体的认同。在西方文化中,既有西方独特风格的文化创造,更有中华文化的内在凝聚。这种现象令研究者们感到疑惑不解,他们指出,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崇洋媚外”的。当我们的研究更深入的时候,方才了解到这种现象其中包含着的“文化本体决定着文化认同”的意思。
其三,在“哈”日、“哈”韩的族类中,实质上,所“哈”的就是那些久违了的中华文化自身!他们“哈”西洋文化,是对其中的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哈”日和“哈”韩,是对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和道德的赞同,是在寻找自我的人终于看到了自己优秀文化的身影而百般认同的激动和热烈!然而,可悲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文化认同是对来自中华文化的认同!反而造成了对异族的致高崇敬。
其四,扭曲的异化状态被反射后造成更加扭曲的镜像效应;非人化的中国人,造成了人的缺位,由于不认同自己的文化,在文化创造中故意地扭曲和否定中国文化,妖魔化和鬼怪化,使得中华文化的人文教化不能顺利进行。不论以前的“一耽学堂”的冷,还是最近出现的教授中华文化经典的“私塾”热,都不能被主流教育制度和体系所认同,不承认他们的合法性,甚至遭受取缔的灾难性命运!
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缺位造成了中国人的缺位。其现实和结果都是极端可悲的,也是极端灾难性的!也就是说,中华文化的缺位和中国人的缺位,以及双方由此陷于互为引咎而难以摆脱的境况。人们虽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却是一个不容纷争的历史事实,而且,这一事实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当今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如此,由于文化的缺位和中国人的缺位,使得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人的现实性存在与发展,都陷入了极端的困境,尽管提出了并且力求实现文化创新和人的发展,由于这种困窘状况而不可能得到实现,所以说,需要中国人勇敢地面对这一事实,改正错误,完成中华文化的回归和振兴,是中国人重新回到自己的毅力组的文化根基上,从而让自己获得重生。
中华文化的危机与奴性的死亡自由  曾记否,中华文化在鼎盛的汉唐盛世时期,中华文化精神犹如普照之光,让中华帝国神采奕奕,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文明程度曾经使世界各国都感到望尘莫及;中华文化精神的伟大光芒,引导着中国人的文化教化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引导着世界各国的发展的步伐。这才使得中华文化有着令天下人崇敬、景仰、追随、集聚和融合的轰轰烈烈的情形。在那时,整个世界都以学习中华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而到了什么时候,中华文化的这种号召力和凝聚力变得荡然无存、风光不再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变成了不屑一顾,甚至于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尊严与人格毫无顾忌地肆意践踏,入侵掠夺杀戮之能事了呢?
中华文化的异化导致了中国人的异化。千百年以来的国耻,让中国人变成了怨妇和奴才,却不曾有理性的思考。中华文化的精神之光被遮住了,一切都变得暗淡无光,生灵涂炭,万马齐喑,斯文扫地,中华文化精髓和真谛被丢弃,压榨和剥削,草菅人命,战争和掠夺,杀戮和毁灭等等,造成了中华文化的弱化和或缺,中国文化的发展停滞了,中国人的发展也停滞了。
中华文化的危机四伏。理性地考察和分析的结果,实在令人汗颜而难以接受。首先,中国文化缺位的现实,事实上,是由于政治腐败和异族统治造成的。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列强侵略,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第二,中国文化的缺位,造成了中国人的缺位,中国人的缺位,直接导致了没有人的现实。第三,人已经异化和非人化。在没有人的社会里,按照人的方式建造人的世界,完全是一种奢谈。即使经济再发展,也都是无济于事的。没有了人,社会经济是不可能真正地可持续地发展的,即使有所发展也是破坏性大于建设性的。人们为了金钱,只顾眼前利益,导致了文化安全的各种问题。
中华文化的危机直接地导致了中国人的奴性的死亡自由。在世界一体化的新时代,文化全球化是最核心的和最本质的内容,文化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切事务,包括国家间的交往和联合国,世界文明秩序、战争与和平等的基础、内容、试金石和指示器。正如亨廷顿所说,文化不仅成为和平亲缘性和战争的分界线,还成为核心国家的归属,改变了以往的核心国家绝对主导的性质。③但是,由于中华文化的缺位,以及由此导致的中国人的缺位,造成了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是缺位的严峻现实。无论在战略上看,还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抑或是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构过程中,中国都将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
在西方的文化战略中,以文化冲突论和中国威胁论为基础,美欧等国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和东方国家,如果没有自觉的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创新,就不能有自觉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挑战的应对,就会在全球文化战略中失利,如果不能与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作殊死的斗争,中国就会在文化全球化的新殖民时代彻底失败,中华文化就会被彻底压制和抛弃。其死亡的前景均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不重视、不认同、不自觉和不保护。到了那时候,中华民族的“球籍”将不保,中国人将不复存在。中华文化不能发挥作用,全人类的发展都要受到阻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对中华文化应有的文化心理态度 如何看中华文化?如何完成中华文化的振兴和发展等各项任务?这要在我们的文化认识方法和文化态度上,实现彻底地改变。超越以往的框框和局限,改变封闭自守的方式,采用辩证的和科学的态度,在文化哲学和人学的立场上,从“人—文”互创加互动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上,形成我们的文化态度。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中华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中国人只有义务维护她和保护她,更好地让中华文化这一全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发挥作用和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和任何的资格压制她或者忽视她!因此,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文化态度是,在反对全盘西化的时候,不是复古主义的态度;在强调中国人的文化本体的时候,不是陷于以往的“中体西用”之中;在我们突出地提出振兴中华文化的时候,决不是拒绝对各国文化的学习和吸取先进的优秀成果的。也决不是停止现有的各种进程的而是要调整我们的态度和增进我们的文化认识,使我们有更加坚实的根基本体和更加伟大的发展平台。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振兴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同时,让中华文化精神思想的普照之光更加灿烂辉煌,让中国人真正地成长为人。我们在人—文相关一致的基础上,以中国人和世界公民的双重身份来维护中华文化的。一定要避免:1,忽视中华文化精神,缺乏独立的和扎实的创新心态;缺乏独立、坚定而强盛的精神思想信念。2,把中西文化对立起来,仅用求异方法,以固守的心态来看待文化;将体用分离,要么中体西用,要么西体中用。3,文化知识普及和创新的程度受限,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水平不够理想,使得文化创新基础欠牢,根基不深,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均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4,把传统与现代分离和对立,纠缠于不正确的古今观念,难以调整坚持与创新的关系,超越不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造成文化创新的桎梏。5,权威以专断的方式压制知识和知识的创新;权力本位、物质金钱至上等等盛行,使得知识无正当的地位,也严重地压抑了知识创建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6,绝对的单一的主体,僵化的偏激和进取,在现代化建设活动中缺乏价值评价和长远的眼光,导致自食其恶果的结局。由此使人的存在呈现异化状态,限制了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更压制了现代化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确证。这些障碍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
进一步说,首先,我们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考察中国人的中华文化本体问题的;其次,我们是在文化的主体性基础上,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别,振兴和开创中华文化新世纪的;再次,我们是在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立足之本、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第四,我们是以全人类和全中国人的更广阔的文化位势和文化态度,考察如何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一体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①李燕《文化释义》(前言),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②李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0期。
③塞缪尔·亨廷顿《文化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新华出版社1997年出版。

相关论文

中华文化文化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