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财务管理论文 > 财务其它论文

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

简介: 脱离或忽略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这一当代国际会计发展大趋势和重要的会计学前提(视角)来研究财务问题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价值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21世纪的财务变革正呼唤着“价值型会计模式”(即基于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并且这一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理论与实践都面临着许多变革,而这种变革及其实现与同时代的会计变革息息相关。当代国际会计变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越来越多地在会计和报告中运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Present Value)和公允价值(Fair Value)。①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会计发展客观规律,代表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
  现值和公允价值,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两个重要而基本的概念,也正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如金融、保险、精算、投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资信评估、价值评估等)中都得到重视和运用。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曾经一统天下、面向过去、以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稳健原则和配比原则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环境,而基于价值和现值理念、兼容历史成本会计的公允价值会计,因能提供更多面向现在、未来、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息,符合经济学、管理学的根本宗旨和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而被誉为“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黄世忠,1997)和“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吴水澎,2002)。同时,由于“价值”这一共同的内在逻辑起点的存在,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也成为了包括财务学在内的许多经济管理学科变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脱离或忽略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这一当代国际会计发展大趋势和重要的会计学前提(视角)来研究财务问题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

  二、价值: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

  联结财务和会计的根本纽带是价值。因为价值是经济学的精髓,价值增值是管理学的永恒追求。
  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财务学和会计学的核心概念在逻辑上理应一直是价值。但是,对财务和会计发展历史的考察却表明,长期以来的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价值与财务
  罗福凯(2003)认为,考察财务学的核心范畴及其演进过程,可以探索和描绘出财务理论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财务理论经历了以本金、资本和价值为核心的三大逻辑转变过程;当价值取代资本在财务学中的核心地位之后,价值创造成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1]
  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历程中,也不难发现上述逻辑变迁的过程。我国对财务本质问题的认识有如下几种:货币关系论、货币资金运动论、分配关系论、资金运动(关系)论、价值运动(关系)论、本金投入收益论(以上认识为20世纪90年代初及以前提出),以及伍中信(1998)的财权流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这些理论都不(能)否认,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不外乎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关于理财目标的研究结论,我国也经历了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权益资本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股价)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在这里,不论其主体或归属对象是什么,试图最大化的实质上都是价值。
  概而言之,价值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现代财务本质是特定产权主体的价值管理,现代理财目标是特定利益主体的价值创造。但无论是价值管理还是价值创造,其基本前提都是能够正确地进行价值计量,而这有赖于会计。
  (二)价值与会计
  若把财务会计理论从1907年迄今不逾百年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财务会计理论②与价值计量是若即若离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财务会计理论③已走上价值计量的不归路。[3]“过去的200年,西方管理会计实务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从传统的只重视以财务导向的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转变为强调股东价值关键财务和经营动因的确认、计量和管理的众多战略性方法在内的复杂体系”(IFA,1998;IMA,1999);管理会计演进的第四个阶段是近年来对于价值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的重视(IFA,1998)。④
  现值和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大量运用,在提高了审计难度的同时,更从根本上降低了财务估价和审计失败的风险。这是因为,正如国际会计职业界已经做到的那样,现值和公允价值审计的难度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规范的审计准则来降低,而由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比历史成本能更好地反映会计主体价值及其变动的计量属性,因而也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因许多估价错误所导致的财务评估和审计失败的风险。总之,不论会计或审计,都必定以价值计量为最重要之责任,而财务管理则以价值计量为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三)财务与会计
  尽管“计量是会计的核心”,会计发展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史,但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曾经是相当苍白无力的,而这正是导致上述财务与会计的历史与逻辑相分离的根本原因。由于会计无力可靠地计量某些对象,因此它就不会确认、记录和报告之,即使在人们(包括经济学家和财务学家)看来,确认这些对象对于经济决策是极其重要和相关的。值得庆幸的是,这种状况现在已经改变。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及其审计的崛起使得财务与会计有可能回归它们的本原逻辑起点,真正完成经济学赋予它们的神圣使命,并彼此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说,价值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
 三、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历史地位和理论渊源

  财务和会计通过价值联系起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便是:如何计量价值、价值计量与现值和公允价值有什么关系、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根据坎宁(1929)的名著《会计中的经济学》对于价值计量法的独创性论述⑤和笔者的分析论证,可以说,公允价值是价值的直接计量(即现值)和间接计量(历史或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可变现净值)的总称;公允价值会计代表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标志着会计正从成本计量走向价值计量。现值的可靠计量往往是价值和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关键和难点。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在任何国家,活跃的市场并不时时处处存在,因此现值计量在总体上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这时折现的影响不重要)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因此首选它们,仅当不存在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上的市价时才用现值。这些可替代现值的计量属性及现值本身就统称为“公允价值”(谢诗芬,2003)。
  总之,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2]这个观点深刻揭示了公允价值与价值和现值的关系,对于理解公允价值会计中的许多问题都非常关键。在理解这一关系中,始终不要忘记的是现值是最能反映各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它是会计计量的最高目标,其他各计量属性不过是现值在一定条件下的替代;即使包含历史成本的公允价值概念本身,其产生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它只是一个为运用现值计量属性而需“动用”的众多替代性计量属性的总称而已!它是现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初演绎逻辑的体现,是促使会计学资产、会计学收益向经济学资产和经济学收益回归的基础。所以,现值在当今会计环境中越来越重要。不能离开现值的重要性来谈公允价值的产生,运用公允价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现现值。理解了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SFAC7(2000)《在会计计量中运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的划时代意义了。它标志着会计理论从此真正走上了实现财务会计“价值计量”梦想的不归路。
  公允价值有深厚的十大理论基础,它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概念、现金流量制和市场价格会计假设、现代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现值和价值理念、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以及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2,3]

  四、公允价值的概念

  多年来,国内外会计组织在有关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都给出了一些大同小异的定义(如“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资源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但往往没有做更多的分析和说明,没有阐明涵义相当丰富的公允价值概念,这大大地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准则和实务的发展。[4]笔者(2004)深入研究了公允价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除了已得出公允价值概念的本质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的结论外,还得出了如下一些结论:⑥
  1.关于公允价值概念的特征。公允价值概念特征包括交易的公平性、计量对象的全面性(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有公允价值)、交易市场的兼容性(既有活跃市场也有非活跃市场)、交易和交易双方的假定性(虚拟性)、计量的不可加性、概念的动态性、历史成本相比的概念优势(包括信息及时、充分、因面向市场而客观可比、全面反映管理层决策水平、可简化金融工具会计的复杂性)等,但公允价值概念的根本特征是“真实与公允”。我国会计界应尽快改变“公允价值缺乏真实性”的错误概念。公允价值与世界会计中著名的“真实与公允观”(True and Fair View)中的“公允”有渊源关系或相通之处。“真实与公允”也可作为我国会计的最高原则。会计以“真实与公允观”作为最高原则,将有利于会计诚信的实现,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职业地位的提高。
  2.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传统财务报表内、外的几乎所有交易、事项和情况都可能涉及公允价值。这一结论主要是从现行实务角度归纳的,是建立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准则不完善的基础上的。如果从纯粹的理论上推导,上述结论将更加明确——必须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即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计量和后续确认计量。
  3.关于公允价值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具体会计准则体系。在新的概念框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以前,现有改革都是在现有框架内进行的局部性的、过渡性的改革,同时也难免逻辑上不一致。但不管怎样,改革总是要进行的。因为除非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否则会计必须与时俱进。实际上,FASB最初按演绎法设想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正确的,因为它提前反映了环境的变化,是以用户需要为导向的,因而也是符合环境要求的。由此可见,基于演绎法的规范会计理论对会计现实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都很强。只要沿着演绎法这条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建立高质量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体系。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路在我国财政部2005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依然没体现,这削弱了其对具体会计准则的评估和指导力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1世纪我国的财务变革。

  五、21世纪财务变革:呼唤“价值型会计模式”

  国内外许多研究都从不同侧面或隐或现地表达了基于价值管理与创造的财务管理对于基于价值计量的财务会计的渴望和呼唤。
  财务本质是研究财务问题的出发点,理财目标是理财活动希望实现的目标,是评价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既然如此,理财目标的研究,就要有可操作性(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这就是在理财目标问题上形成‘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两难局面的关键所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都有道理,但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却还是个问题。”这里实际上就提出了价值的计量问题,也就是许多财务变革的前提问题。这种价值计量绝不是历史成本会计所能胜任的,必须依靠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不论用什么方法和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价值,其中都必然会涉及到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问题。[5]
  汤谷良、朱蕾指出,针对安然、世通公司等一桩桩财务丑闻,除了要剖析这些公司堕落的自身原因外,“还要反思整个会计模式的偏差,以历史信息、单一每股盈余、当期盈利为重心的财务报告模式已经过时。”“在公司管理以价值为目标的今天,必须加快价值型会计模式的建立步伐。”因为“价值型会计体系是防范会计欺诈的载体。”“所谓公司价值就是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及其市场反应,这也决定了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负债主要计量属性会计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价值管理是以未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在价值管理的理念下,唯有现金支撑的盈利才能带来价值增加。”[6]这些论述显然都是符合国际上“现金为王”(Cash is king)的著名财务管理理念的,也是符合我国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求的。陈志斌、韩飞畴(2002)明确提出,“现金流管理应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而重要的内容”,“有关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生存是创造价值的基础”,他们还基于价值创造探讨了企业如何从战略管理和战术管理两个层面管理现金流。经过比较,他们推崇将现金附加价值(CVA)指标用于价值评估和评价。[7]
  汪平(2000)在其《财务估价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研究》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毫无疑问,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然后,该书围绕财务估价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8]


  朱开悉(2003)认为,现行历史成本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使用者对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企业价值、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需求。国际会计学界正在进行企业财务报告的第二次革命(也称企业价值报告革命)。这场革命主要集中在无形资产和商誉会计、企业损益确定和披露、企业现值会计等三个方面,其研究有助于最终采用现值计量。
  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并解决其可靠计量问题。[9]
  魏明海(2003)认为,传统财务主要是按照“企业本位论”(即经管责任观)构造的,其基本特征是:以企业组织为边界,侧重内部的财务关系,漠视市场作用;以管理层为中心,忽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股东利益;以资金融通为核心功能,对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与发现重视不够;以资本成本作为定量分析的主导工具,轻视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等概念在解释财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以财务资本为边界、在公司财务中没有考虑人力资本的因素。相应地,他提出了下列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现代公司财务是股东和人力资本的财务。股东与人力资本的财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在处理财务关系时,重视市场的作用;以股东为中心,重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股东利益;资金融通、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构成公司财务的三个基本领域;重视交易成本、所有权成本等概念在解释财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人力资本要素。[10]
  不难看出,在所有诸如以上这些涉及财务变革的方案中,都不能缺少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的充分运用。

  六、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虽然现值在概念上很完美,但因现值技术涉及诸多不确定因素,且易被人为操纵,因此,其计量的可靠性备受关注并引起争议,这在相当程度上妨害了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完善,并给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从实用程序看,人们在计量价值时,首选价值的间接计量;但当间接计量不存在时,又仍不得不使用其直接计量(即现值)。但是,直到20世纪末以前,现值计量暨公允价值或价值的可靠计量始终都是会计学中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
  为了解决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职业组织经过多年的艰苦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下面做一简介。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为攻克现值计量难题,美国FASB(2000)经过12年艰苦研究,发表了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它标志着西方会计理论从此告别了与价值计量若即若离的历史阶段,走上了价值计量的不归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2001)现值筹委会(由20多个国际权威机构组成)20余万字的《现值问题文稿》极细致地研究了各学科领域现值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的种种技术问题。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多年来也在研究该问题。
  公允价值会计和审计至今也有了国际惯例。在会计方面,FASB(2004)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IASC和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2000)的《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等一系列涉及公允价值的公认会计原则;在审计方面,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0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2)、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2003)、加拿大审计与鉴证理事会(CAASB,2003)等都以《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为名发布了审计准则。简言之,国际会计审计界对现值和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国际上早已越过“要不要用”现值和公允价值的争论阶段,而主要进入“如何用”的阶段;国际上也丝毫没有因“安然事件”(被称为“会计审计界的9.11事件”)的出现而延缓研究与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进程;国际审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步伐已超过了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步伐。
  国外有关研究集中于:(1)公允价值的定义;(2)确认、计量、报告和审计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原则与方法;(3)许多领域(如金融工具、自创商誉、企业合并、人力资本、股票期权、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环境会计、金融精算保险、价值评估等)中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运用;(4)运用的可靠性及其实证研究等。国际上一致公认:在现实情况下,完全可以得到既相关又合理可靠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信息;科技的发达使其可靠计量更有保障;二者成功运用的关键是“教育、实践、时间”,其前提则是“研究”它们。但长期以来,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不够深入,这也许是因为西方会计学界近30多年来重实证研究与方法研究而轻规范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结果。
  但是,事实已经证明,许多理论问题是实证研究和方法研究所必需解决的前提,必须深入研究,如公允价值的概念问题(不只是其定义问题)、它与概念框架的关系问题,等等。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改进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众所周知,1998年以来,国内在该领域内的研究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路:曾经大张旗鼓(1998年),曾经万马齐喑(2001年初),还曾经踟躇不前(2001年年中至2004年上半年),而如今是蓄势待发(2004年下半年起)。可以坚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出现现值技术和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高潮。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我国经济和管理学科领域应用极广,但均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缺乏科学的技术规范,因此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标准对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运用几经波折,造成“先用后弃(对现值)、禁而又用(对公允价值)、用而无方(对二者)”的混乱局面,这也给审计带来了困惑,更与该领域内日新月异的国际会计审计惯例大相径庭。这使得在前3年的加入WTO过渡期内,我国许多领域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并使我国外贸等行业遭受了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重要国际组织如欧盟和美国等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2004年12月11日至2006年末)的开始和我国极力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工作的深入,以及会计的国际趋同潮流的不可阻挡,2004年7月,我国已宣布将重新回到采用公允价值的正确轨道上来。
  虽然仍有不少分歧,但近几年来的明显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开始研究和关注现值和公允价值问题,“公允价值会计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我国积极稳妥地采用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是大势所趋”、“否认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环境实质上就是自我否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违背我国改革开放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初衷的,是有极其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的,必须加以改正”、“会计造假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没有必然联系”等观点已成共识。

  七、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价值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21世纪的财务变革正呼唤着‘价值型会计模式’(即基于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并且这一模式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国内外会计、审计和财务界的上述共同努力,必将为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充分而正确的运用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同时也将为21世纪的财务变革提供极其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注释:
①据笔者统计,现行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IAS/IFRS)中有75%以上的准则应用了现值和/或公允价值,且越是新近准则,应用的比例越大;FASB从1990年3月迄今公布的FAS中,70%以上直接涉及现值和公允价值;在我国迄今为止已发布的约30项具体会计准则(含征求意见稿)中,90%的准则直接或间接(通过运用现值)涉及公允价值。
②指早期规范会计理论(包括坚持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归纳学派、倡导经济学收益和经济学资产的演绎学派和FASB的前6辑SFAC)以及早期实证会计理论(信息观)。
③指当代规范会计理论(其代表是以现值和公允价值为核心的SFAC7)和当代实证会计理论(计量观及其理论基础净盈余理论和契约观)。
④管理会计实务演进的四个阶段:(1):1950年前,通过预算和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确定和财务控制;(2)此后至。1960年代中期,转向为管理计划和管理控制提供有用信息;(3)198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重视减少经营环节中的浪费(通过采纳质量管理程序和引进质量评价成本、作业成本法、流程价值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会计技术);(4)通过对客户价值、组织创新和股东价值动因的确认、计量和管理,更多地强调战略性的企业价值创造。(潘飞、李增泉、文东华,2003)⑤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均提出用价格代替抽象的价值。坎宁(1929)就提出了价值计量的直接计价法(用现值)和间接计价法(用现行市价等替代变量)。
⑥更进一步的研究参见谢诗芬、胡振国(2005)“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载《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⑦JWG(Joint Working Group 0f Standards Setters on Financial Instruments),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Similar Items:Draft Standard and Basis for Conclusions.Dec.2000

  
参考文献:
[1]罗福凯.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J].会计研究,2003,(3).
[2]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谢诗芬,胡振国.公允价值定义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C].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5]王庆成,孙茂竹.我国近期财务管理若干理论观点述评[J].会计研究,2003,(6).
[6]汤谷良,朱蕾.从公司治理与经营模式看美国公司会计欺诈案[J].会计研究,2002,(12).
[7]陈志斌,韩飞畴.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J].会计研究,2002,(12).
[8]汪平.财务估价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9]朱开悉.企业价值与财富变动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3,(5).
[10]魏明海.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新视角[J].会计研究,2003,(2).

相关论文

现值公允价值会计
实证会计和分析式会计研究方法的融合
对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会计体
试论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
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
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