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与现实救赎

  摘要:互联网的仿真性以及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极易成为精神空虚大学生的精神寄托,从而出现网络成瘾症状。将大学生带离网络成瘾泥潭,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整合高校资源为学生服务,社会营造脚踏实地、勇担责任的风气,家庭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活的信心与应对困难的勇气,通过四方共同努力,多方发力,促使大学生科学使用互联网,勇敢面对现实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精神空虚;网络成瘾。
  一、作为大学生生活空间的互联网。
  互联网不同于其他的技术,它不仅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更关键的是,它根本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空间样态。在现实空间之外,营造了一个拟真的虚拟空间,扩展了人类的交往平台,成为与现实空间相平行存在的另一虚拟的“真实”空间。互联网以现实世界为蓝本,通过数字化方式,借助代码和程序为人们提供了集学习、工作、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现在我们所说的虚拟世界,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手段基础上的虚拟世界,符号进一步取代了文字,它既可指向现实性,也可构造对现实性来说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体现了对现实的超越性,从而扩大了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1]
  互联网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体验。诸如“开心农场”之类的网络游戏有着与仿现实的运行机制,其中每个网民有自己的疆界,在自己的“领土”上,网民可以建房、养殖、进行商业活动,网民甚至可以与素未谋面的、不知身处何地的网友“成家”、“繁育后代”,而运营商则扮演着“政府”的角色“,依法”向网民征税,可以说,虚拟世界“将形成社会的新的游乐场、新的工地和新的教室。它将取代有形的货币。它将吞并绝大多数现存的通信形式。  它的多功能性就是它的力量所在”。[2]
  当今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熏陶中成长的一代,对他们而言,互联网早已是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品,上网就与吃饭一样成为每天的例行公事。大学生每天上网浏览资讯、购物、发表评论、玩游戏,而随着微博、微信、团购等网络应用的流行,大学生对互联网更为依赖。作为一项科技成果,互联网比以往任何科技成果对大学生的影响都更为深刻,它不仅仅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便利,更为他们缔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平行的虚拟空间。然而,这个虚拟空间的存在又使不少的大学生陷入了虚拟生活的陷阱,网络成瘾成了大学生应用互联网的并发症。
  二、本末倒置: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学界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根源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结为家庭不幸福、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大学生自制力弱,等等。然而,客观看来,将网瘾与大学生的家庭幸福与否相挂钩并无统计学数据的支持;网络一些黄色信息的确让一些大学生深陷其中,但更多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并不沉迷于黄色信息,他们上网玩游戏、浏览网页、在BBS灌水,并不都与黄赌毒相关;而大学生能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上网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弱。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在现实世界都感觉精神空虚,迷茫、生活无意义感等负面情绪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状态。问题的中心在于大学生生活为什么出现精神空虚?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时为何转向互联网寻找满足感,或者互联网为什么可以满足精神空虚学生的精神需求?
  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的现象绝非个案,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本是青年学子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生存技能的关键成长期,更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谓的“人格重建”期,但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迷茫、无聊、失落等精神空虚症状,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具体看来,这些原因有:第一,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极大差异,使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样式。
  一方面,大学自主性学习使得一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习惯了在考前为学生提供考试范围,这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过程缺乏足够重视和应有的紧张感。第二,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巨大反差,使大学生难以适应。受就近入学制度的影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主要是由父母打理的,他们除了学习,几乎不需要关心任何事情。家长为他们打理好了吃喝住行,规定了他们的休息时间,中学生就像已经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一样。当已经习惯了由他人安排生活的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要自己考虑时间的安排、生活费的开支,更会碰到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最为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学生的交往较为单纯,且同学间的同质性较强,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交往;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同学间不管在家境、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不仅要学会与喜欢的同学交往,更要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同学如志趣不相投的舍友交往。大学生若未能充分认识到大学交往的这种特点,而一味地坚持中学阶段的交往习惯,则很难与同学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出现挫败感和失落情绪。第三,高校学生社团吸引力不足。高校学习虽然仍很紧张,但大学生仍有相对充裕自由支配的时间,此时参加社团活动理应成为首选。对大学生而言,参加社团活动是大学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然而总体而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运行并不理想,一些社团的负责人官僚作风严重,一些社团在缴交会员费后就名存实亡,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空虚感油然而生。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精神空虚时缘何转向互联网寻求满足,这与互联网的特性息息相关。前已述及,互联网绝不仅仅是一种能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工具,更是现实生活的扩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也被纳入虚拟现实范畴。“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3]
  虚拟现实之所以比现实更为逼真,原因在于虚拟现实能将现实中的事物浓缩整合,也能使小概率事件重复出现,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拟真感受。就个体而言,他无法按照自己的喜欢设置社会的运行规则。更多时候,个体只能遵守规则以获得规则支配下的各种资源,个人即使不认同,也无法完全不受这些规则的影响。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而现代社会的变动不居所带来的生活风险使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放大。“个体不得不面对稳定的压力,即不得不凭借个体的力量去解决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带来的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4]
  面对这些不可预测性、非连续性和空虚,有些人选择改造现实世界或改造自己,但这个改造过程往往是十分艰难,有时又收效甚微;对于另一些人而已,他们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时选择逃避,而互联网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经济便捷方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看的、喜欢玩的,又借助互联网相对匿名性的特性,大学生可以不用压抑自己,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而无论是网络游戏的升级还是网络留言的跟帖都给大学生极大的成就感“。一边是容易掌控、可以在其中体验全知全能快感的虚拟世界,一边是时时会遭遇无法预料的矛盾冲突、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造自我的现实世界。哪一边的诱惑更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在承受着分化的疼痛和各种巨大压力的现代化进程中,虚拟世界更是成为人们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出口。”[5]
  易言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实生活的空虚与上网所能收获的极大满足感之间强大的反差而形成的对上网动机的不断强化。
  三、回归现实: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实救赎。
  虚拟世界如此之逼真,以致人们难以分清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究竟是人类将来生活的可能情境还是它隐藏了现实世界还未认知和攻克的根本奥秘,甚至人们一度在思考互联网所缔造的虚拟世界是否可以成为现实世界的替代品。然而,理性分析来看“,虚拟实在中的物的属性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对真实世界中客观物质属性的描述”[6]。因此,要将大学生带离网络成瘾的泥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个主体必须认清网络成瘾的本质与危害,从而敦促大学生回归现实世界,通过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融入社会生活。
  互联网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任何虚拟世界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精心设计的“,虚拟是一种人类希望和欲望的投射”[7]。可以说,虚拟现实是人们基于现实的不满而呈现出来的对未来的期许。精神空虚的大学生曾经在应用互联网之初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他们也真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但一旦网络成瘾,大学生就完全颠倒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将现实置于从属于虚拟的位置。“对于网络成瘾个体来说‘,网络生存’不再是‘现实生存’的有效补充,而是成为了他生存的‘主要样式’。这样‘,现实生存’与‘网络生存’之间的‘目的—手段’关系就被颠倒了——‘网络生存’成为了‘现实生存’的目的,而‘现实生存’则仅仅成为了‘网络生存’的手段。”[8]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至多只是现实世界在镜中的成像,而且所呈现出来的还是经过了信息发布者改造的镜像,然而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无视现实对虚拟世界的决定性作用,无视现实世界,片面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这不仅消磨他们的精力,更严重的是将出现人格的缺陷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对于网瘾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完全将生活与互联网相连,任何的价值标准、情感、人格体制都只有在有助于他们获得网络快感时才具有意义。这种异化的精神状态与现实世界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他们在虚拟与现实转换之中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随后会由初期的精神心理依赖转变为躯体生理依赖,表现为头昏眼花、双手颤抖、食欲不振、匮乏无力和恍惚不安等症状。这些对网瘾大学生的社会功能和生理功能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认清网瘾的本质与网瘾的危害只是解除网瘾的基础工作。网瘾产生的根源在于大学生难以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精神满足,因此,必须从高校、社会、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主体出发,共同改造现实世界。
  高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大学生在学期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高校中度过。要帮助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戒除互联网成瘾,高校大有可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减少因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心理失落现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使用技能和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应用互联网辅助学习的能力;开展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学术问题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转变思维,客观看待网络成瘾,人尽其才,寻找每个学生的长处,努力将网瘾学生塑造成网络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整合好学校资源,在完善社团学生自治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加强对校内网络使用的监管,以监管推动大学生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
  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大环境,高校仅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与社会文化极大影响着高校的运行。当前社会浮躁成风,一些大学生幻想着一夜成名,放弃了脚踏实地的努力。在社会快速发展之时,成功所需要的长时间积累的确考验着想要成功的年轻人,但是只有具备坐十年冷板凳的毅力,才可能实现永续发展。社会各界要共同形成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之风,多树立积极榜样,鼓励大学生真抓实干。同时,还要改变将成绩视为优秀或成功的唯一标准,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考评体系,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多样化发展。大学生是网民的主体,一些商家片面地将上网或玩某一款网络游戏与时尚相挂钩,抓住大学生追赶时髦的心理,裹挟大学生,并且为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等提供各种便利,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无疑助推了大学生网络成瘾。获取利润是商家的本性,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在既有的研究中,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中的负面因素,如单亲往往都被纳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虽然目前尚无统计学数据的支持,但是,家庭氛围的确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在家长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寄予厚望,因此,对孩子的成绩十分强调,也对孩子的学习带来了极大压力。在这种缺乏对孩子真正需要关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选择将网络作为情感宣泄的渠道,这种习惯延续到大学,加之学习压力骤减,上网的频次必将有增无减。因此,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给孩子充分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中国的父母常常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希望强加给下一代,而这些愿望往往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以理性、平等的态度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于有网瘾的孩子,父母要与孩子共同努力,通过专业救助帮助孩子走出网瘾深渊。
  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所有原因中,大学生自身是最关键、最能动的因素。网络成瘾最根本的原因源于精神空虚,因此,大学要避免陷入网瘾就要学会科学利用互联网,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正确看待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树立对自己学习的信心。“在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最终的和最基本的主客体关系,而虚拟世界只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中间系统。它是人为了解决人和现实之间而发明创造出来的,最终又要用它来为解决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服务。”[9]
  互联网是人们发明用以使生活更加便利的工具,脱离了工具属性,则必然是对互联网的错误认识和应用。大学课程较少,有许多可以由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合理安排这些课余时间,博览群书,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矛盾,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大学生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切不可片面“愤青”,以积小步至千里的毅力在独善其身的同时,争取兼济天下。
  互联网不是洪水猛兽,网瘾也不是毒瘾,面对大学生网瘾现象,社会各界应冷静分析其产生根源,穷根究底,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通过多方努力从根本上杜绝互联网成瘾。
  参考文献:
  [1]单美贤,李艺。论经验的完整性:现实与虚拟的结合[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辜正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29.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140.
  [4][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6.
  [5]李宁。虚拟视角下的“完美世界”[J].学海,2010(6)。
  [6]张怡。虚拟实在论[J].哲学研究,2001(6)。
  [7]朱珊。虚拟与“虚拟实在”[J].学海,2010(6)。
  [8]郗戈。游走与沉溺:“网络成瘾”的异化生存方式[J].人文杂志,2010(6)。
  [9]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4)。

相关论文

网瘾
高校网瘾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分析
阅读疗法对高校网瘾学生的心理干预研
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