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摘 要】失业是当今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失业现状,以及失业原因及趋势,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影响失业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失业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失业; 剩余劳动力; 流动性; 资源配置。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如果劳动者在调查期( 大多数人同是一个月) 内到达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以下条件: ( 1) 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雇者; ( 2) 具有劳动能力,即完全可以被雇佣或自雇; ( 3) 目前正在寻找工作,即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我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包括: 城镇失业人口和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就业人口。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失业率估计为20% - 28% 。近年来研究者在排除我国失业统计中的缺点后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大约为 15%,而农村劳动力剩余则高达26% 。2000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 78444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 55019 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 70. 1%。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结论是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 1.96 亿人。按 1998 年中国农业劳动力 3. 48 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达 1. 52 亿人。而且预计今后农村每年还新增 400 万适龄劳动力,并且到 2030 年达到高峰。
  
  目前,我国农村约有 1 亿 - 1. 2 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又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二、农村过剩劳动力造成失业的原因分析。
  
  农村过剩劳动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周期性失业率居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比重过大。
  
  对于我国目前状况来说,劳动力人口相对于生产资料是严重过剩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力人口远远不够,所以就必然有一部分人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社会化大生产中分离出来。另外,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 二) 低素质劳动力与高增长的资本技术不相符。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办公、生产设备愈来愈先进,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有一定的技能。但是,由于建国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大批劳动者没有形成竞争意识,以至出现了一批低素质劳动者。那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量劳动力由于不能胜任高科技条件下的工作,导致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
  
  ( 三) 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产生冲击。
  
  近年来由于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同一个岗位的应聘者增加,雇佣者因而提高门槛,使得许多人因无法达到规定要求而找不到工作。而这部分人当中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低素质劳动力,但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群数量多,使得供求市场产生“就业危机”的信号,引发蝴蝶效应,加重了就业者的恐慌和压力,于是有些人便把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因素归咎给社会而不去努力找工作,使得失业问题加重。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产资料不足,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当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又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资本技术提高,低素质劳动力无法适应工作要求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使得大面积失业,进而引起负的外部效应以及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更多的人失业,我国陷入严峻失业困境当中。
  
  三、有效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建议。
  
  据此分析,笔者认为要想缓解我国失业问题,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配置问题将是首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 一)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产业。
  
  笔者认为发展农村新型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此减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幅度流动。目前我国在宁夏、甘肃、陕北等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都产生了一些新型的畜牧业、种植业以及服务产业,但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另外,政府应当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人承包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各国公认的“解决就业的命脉”,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家庭个人承包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 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再教育。
  
  由于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这就要求政府应该注视对低素质劳动力实行再社会化,即再教育。一方面可以直接对其进行上岗培训,另外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民众从所从事的农村新型产业中真正获得收益,稳定民心,并且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 三) 建立有效地失业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对于失业保障主要办理失业保险,凡是办理失业保险的人员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均可领取失业保证金。这种制度缺乏激励效应,一旦新的工作的酬薪低于保证金或工作条件差时,领取保障金的人便不去接受新的岗位或者不去积极寻找新的岗位,保障金无疑降低了一些岗位带给人们的效用。
  
  笔者认为应该规定保障金发放期限,可以根据不同人的条件制定不同期限,即缩短救济时间,并且降低津贴金额,严格领取条件,从而恢复市场的激励措施,从简单的保护失业者转变为促使失业者再就业,最后可以用压缩下来的经费投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先锋。 格日乐其其格。 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M]。 师范大学学报,2004。
  
  [2]李 敏。我国社会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理论探索,2006(1)。

相关论文

剩余劳动力
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问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走向
后危机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
新一轮土地流转与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
也谈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浅谈广西中越边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人口红利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