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理论论文

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会计信息问题研究

一、审慎监管框架相关概念。
金融发展史上历次对金融监管理念的转变及重视几乎都发生在金融危机之后,甚至可以反过来说金融监管是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发生而不断进步的。 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演变也出现了一系列金融危机,使得理论界将目光逐渐转向维护全面金融稳定的监管理念上来, 但是直到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可以说都还在萌芽与起步之中。
审慎监管框架是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关于银行监管问题的《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这一文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监管模式。 其本质在于将审慎原则与金融监管具体措施相结合,要求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提高审慎性,严格控制各类风险,保证机构长期稳定发展。审慎监管原则分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两个层面。 其中,微观审慎监管一般是指针对某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通过限定金融机构的经营规则达到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 这种监管模式主要防范的是金融机构面临的外部经营风险。
与此不同的是,宏观审慎监管是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且更加强调内生性的经营风险。
各国成立金融监管机构,构建审慎监管框架最主要的目标是维护本国乃至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健运行,金融稳定报告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监控本国金融系统稳定与否的重要凭证。在分析、监测和评价本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种类, 以及采取防范手段时,都离不开各种类型的信息。 金融会计信息不仅是投资者决策的基础,同时也是监管机构分析、监测和评价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系统的基础性数据, 因为监管机构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评价该机构整体运行状况,甚至可以监测到整个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会计信息中的计量误差信息,有助于评价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的;同时,会计信息可以间接地促使金融机构调控自身经营行为, 加强机构自身的审慎性,从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说,金融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审慎监管框架下出现的新金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审慎监管框架下理想的金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不仅反映了一个金融机构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是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会计信息也是监管机构实施金融监管的基础数据。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金融会计信息也分为微观层面信息和宏观层面信息。
微观层面理想的金融会计信息包含:①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信息;②风险状况信息;③计量误差信息。这三类金融会计信息影响金融机构的效率及稳健发展。 主要是因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一方面,能帮助投资者评价机构资产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能为监管者监管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而计量误差信息能有效修正前两类金融会计信息中的不确定性。
当监管从单个金融机构上升到整个金融体系上来时,微观层面的金融会计信息也就转化为宏观层面的金融会计信息, 因此,宏观层面理想的金融会计信息也包括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信息、风险状况信息以及计量误差信息。 宏观层面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信息主要是将整个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合理加总;相应的,风险信息也由单个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上升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而计量误差信息是指源自整个金融体系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等带来的不确定性。 宏观层面的金融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识别系统风险和其他风险,同时,也是审慎监管者判断金融体系整体运行状况的指标之一。
2.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
审慎监管框架主要利用动态拨备制度、资本补充机制和预期损失计量模型等手段来预测、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却出现了金融会计核算准则与具体监管冲突、现实金融会计信息与理想的金融会计信息存在差异等问题。这样不可避免的导致在审慎监管框架下, 出现新的金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动态拨备制度与传统的金融会计确认基础相矛盾导致的金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动态拨备制度主要是为解决金融风险中的顺周期效应而制定的。该制度的核心是在金融机构的贷款减值项目中纳入预估的未来损失。 但会计计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贷款减值准备只能以每期已经发生的减值事实为基础,绝对不允许分期或跨期确认减值准备。两者之间的矛盾将直接导致了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第二,计量模型方面的问题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现有计量模型的缺陷:一是无法准确计算金融机构的未来现金流。 未来现金流量的准确估算,有助于金融机构优化经营结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现有的计量模型主要是根据金融机构未来每期资产可能产生的现金流乘以适当的折现率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理想状态下的计量模型需要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金融工具搜集数据、分阶段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以及在庞大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折算率、不断进行回溯测试得出,这种计量模型在现实条件下基本无法获得,因此,现有方法计算出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准确性不高。 二是预期损失模型不符合会计的客观真实性原则。
第三, 金融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导致的金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是有关公允价值披露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导致信息失真。
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关于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披露的仅为 12 项,且大都只强调了计量方式,对于披露方式和规则没有统一要求,为金融机构人为操作披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留下便利,大大降低了公允价值信息在监管系统风险方面的有效性。 二是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采用的是表外披露的方式,这种披露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 无法真实反应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状况,投资者和监管者无法掌握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的实际影响。
三、解决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经历 2008 年次贷危机后, 从宏观层面构建审慎监管框架已经成为世界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流趋势,这一事实也受到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金融体系形成的时间比较短,金融体系的特征和发展路径暂不明朗,金融体系爆发出的风险低于发达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金融体系比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稳健。与此同时,受体制方面的约束,我国的金融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革,解决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意义非凡。文章从转换会计处理信息、完善披露机制和发挥人民银行审慎监管主导作用三个角度,提出了解决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问题。
1.建 立转 换 机制 ,实 现 动态 拨 备 制 度 与 金融 会 计 处 理 的 自 由转换。
动态拨备制度和权责发生制之间的矛盾在于 “预计发生”和“已发生”、“跨期 ”和 “同期 ”之间的冲突 ,如果建立一种可以实现动态拨备制度和会计处理自由转换的机制,将权责发生制下的贷款减值准备数据作为基数,按照逆周期规律动态预估金融机构的未来损失。 这一动态机制可以借用 IASB 主席 David Tweedie 于2010 年提出的 “监管损益表 ”的设想实现 ,即在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中增设“监管损益表”,通过该表来动态拨备制度与会计准则冲突的问题。
2.创新信息披露机制。
金融机构在其会计报表中一般是用名义价值来披露的衍生工具项目,实际上,由于衍生工具的杠杆作用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投资衍生工具所面临的潜在损失远远超过会计报表中所披露的数额。因此,我国目前的披露机制存在较严重的缺陷。解决审慎监管框架下我国金融会计信息因披露机制缺陷导致的失真问题可以引入 VAR 信息披露机制。 VAR 信息披露机制是指通过 VAR模型测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风险,改善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的缺陷,为决策者提供更完整的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机制。 VAR信息披露机制解决了跨金融市场存在的计量标准、专业术语等方面的不一致, 便于监管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监管。 同时,VAR 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计算单个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工具组合的投资风险;另外,所有金融机构通过使用 VAR 指标数值反映本机构的风险状况,有利于监管机构对单个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
3.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审慎监管的主导性作用。
一是我国的审慎监管框架应以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构建,在整个审慎监管体系中,中国人民银行要着重发挥:①负责整个监管机构职能的分工;②分析、监测和评价全球经济和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③定期为金融机构提供基于各类指标分析所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信息。二是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监管当局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可以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名义,成立一个专门的审慎监管小组,主要负责协调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保证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各方实现政策方面的一致性保证有关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部门、 金融监管部门在政策上的一致性, 将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内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数量化,从而达到按贡献者分配各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系统风险的资本要求比例。 三是中国人民银行要重视定期与国际监管机构合作。 这对于完善我国宏观方面的审慎监管意义重大,能有效预防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关论文

金融会计
关于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策略的思考
分析我国事业单位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
如何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新型金融环境下金融会计风险成因与防
金融会计电子化的相关问题探析
金融会计风险在企业中的原因和防范措
金融会计的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
关于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问题的思考
当前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