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从地缘经济学看中国、印度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

摘要:地缘经济学一般而言是研究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但中印两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已基本脱离了传统战争威胁,有能力追求地缘经济战略,因此可用地缘经济学来研究中国 - 东盟 - 印度之间的关系。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地理位置上横亘于中、印之间,对两国均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用地缘经济学竞争理论分析中、印两国在贸易、次区域合作组织、能源、金融等方面的博弈,从地缘经济外交与防御、从竞争中寻找合作机遇、建立中国 - 东盟 - 印度合作新平台三个纬度提出应对方法,对中国发展和提升自身的经济安全,迎接其他国家的挑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缘经济学; 竞争; 中国; 印度; 东盟自由贸易区。
印度在“东向政策”指导下,向东面的邻居示好,以期在拥有近 6 亿人口的东盟获得更多商业和投资机会,这一发展势头引起了中国各界的重视。印度与中国同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双方不仅仅存在经济的竞争合作关系,而且在政治上也一直存在着领土争议。因而,研究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中印竞争关系,对中国加强在东亚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保证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利益最大化以及为国家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中,地缘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家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本文借此理论分析东盟自由贸区中的中印竞争关系,分析中印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走势,尝试寻求应对竞争的正确方法。
一、地缘经济学在中国 - 东盟- 印度区域上的应用。
( 一) 地缘经济学中的竞争模式。
所谓地缘经济学是指“冷战后时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以地缘要素为基础,从经济地位和经济关系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科学[1]。地缘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合作与竞争当中,竞争相对而言有一定研究价值。因为在新的时代,国家之间互相争斗的本性依然保留。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由于资源的稀缺,所有国家的本性还在于为“我们”争夺。不管国家身份的性质如何,世界政治依然是由基于“我们”而排斥更多的“他们”的各个民族国家所主导的[2]。迄今为止,地缘经济学在世界上有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以意大利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尽管各种研究侧重点不同,但其对区域国家间竞争的看法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首先,地缘经济模型的核心内容是民族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虽然国家的作用有所减弱,但国家的职能最终都是为了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地缘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竞争与合作问题的学科。最后,竞争的最终目标是抢夺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争夺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希望则是在高科技领域。
具体来说,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地缘经济学中非暴力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国际政治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国之间的斗争不再以大规模的军事争霸形式出现,而是在和平状态下实行综合国力的较量。第二,发达国家相互竞争金融霸权。一般来说,金融霸权抢夺特指发达国家利用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优势和凭借其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其意志、原则或规则强行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的行为。第三,地缘经济中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利用关税与非关税、垄断与反垄断、歧视与反歧视、知识产权保护等各种手段开展了五花八门的贸易战。
( 二) 以地缘经济学研究中印两国在东盟区域竞争的可行性。
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非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地缘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属于“世界事务的核心舞台”上的国家才有实施地缘经济战略的能力。因为只有这些国家之间才能真正摆脱传统战争的威胁,也只有它们才拥有实施地缘经济战略所必须的有效的官僚体制和行动能力。它们的手段是地缘经济防务、地缘经济进攻、地缘经济外交和地缘经济情报,目的是保护“至关重要的经济利益”。从整个意义上说,在地缘经济时代,已经很少有国家必须为生存而战。第三世界国家担心更多的依旧是地区冲突、战争威胁等传统的地缘政治问题,它们或者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追求地缘经济战略,地缘经济不是这些国家政府考虑的问题。
但这些笼统的理论已经不足以支撑地缘经济在当今时代的合理性,应该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思考地缘经济政策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等问题的解释、功用和效应等。
中印两国已经有能力追求地缘经济战略。中、印两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经济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最新的政府经济实力指数( IGEP)对 100 个国家从 2000 年到 2009 年的经济评估,印度的全球经济地位从 2000 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09 年的第五位 ( 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印度 GDP 占全球 GDP 总量,从 2000 年的4. 6% 上升到 2010 年的 5. 4%[3]。尽管 2012 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降至 4. 9%[4],但其总体经济实力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上述数据表明,中印两国有承担起地缘经济责任的实力。此外,中国和印度均是核武器拥有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两国局势总体稳定,基本脱离传统战争威胁。
在地缘经济的世界中,胜利者将获得高收益和主导地位,而失败者将只剩下装配线。因此,中印都不愿意在区域竞争中失去优势的。当前,中印两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次区域合作组织、能源、金融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着地缘经济竞争。
二、中印两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态势。
横亘在中印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东盟成为了中印两国诸多利益的交汇点,因此中印两国在该地区的竞争难以避免。目前,印度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不如中国密切,经贸投资方面合作的力度也不如中国大。但印度的“东向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印度已获得了与中国进行全面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以印度为支点抗衡中国的亚太安全体系开始初露端倪。
( 一) 中印两国在东盟地区的贸易地缘经济进攻在贸易投资方面,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遥遥领先于印度,印度不甘落后,其与东盟的合作正迎头赶上。
第一,从进出口贸易额来对比两国之间的地缘经济进攻。
2006 年 ,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为 1608. 40 亿美元 ,同比增长 23. 37% 。2007 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为 2 025. 08 亿美元 ,同比 增 长 25. 91% 。2008 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为 2 311. 17 亿 美 元,同比增长 14. 13%。
2012 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实现了10. 9% 和 6. 7% 的增长[5]。
2005 年 4 月至 2006 年 2 月,印度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为 186. 47 亿美元 ,占印度当年外贸总额的 8. 44%。2008 年 4 月至 2009 年 2 月,印度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为 402. 72 亿元,占印度当年外贸总额的 9. 52 %。在此 4 年间,印度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扩大一倍多 ,所占比重也增加了 31. 08%[6]。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国从东盟进出口增长平稳,较印度而言数据占优,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的增长比重略降。印度虽然在数据不占优,但份额在逐年上升,没有下降的趋势。不仅如此,在印度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2006 年 1 月 1 日起双方开始在自由贸易区计划下相互减免关税; 从 2011 年开始,东盟消除对印度的全部关税( 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除外) 。印度则从 2016 年起消除对东盟的全部关税[7],希望通过逐步扩大其商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印度的区域大国地位。
第二,印度趋利避害在东盟地区进行地缘经济进攻。
中国与东盟的气候条件差异使双方优势产品有很大区别,中国的苹果、梨等北方温带水果是东盟国家缺少的,而东盟许多热带产品,如天然橡胶、棕榈油、可可、腰果等则是中国需要的。
农业部统计显示,2008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东盟45. 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 0% ; 从东盟进口农产品 92. 4 亿美元,增长 30. 2%[8]。印度与东盟在农业领域存在着竞争态势,如 2012 年 8 月印度取代东盟成员国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并不在劣势项目与中国抢占市场,而是利用自己与东盟在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创造贸易机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制造业较发达 ,且以电子产品出口为主。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印度对生产性电子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因此,在电子产品这一层次上其对东盟国家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印度通过放弃劣势,攻克优势,将其经济深入到东盟各国之中。
( 二) 中印两国在东盟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地缘经济防务与进攻。
在东盟次区域合作组织上,中印两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①均有建树。中国 - 东盟经贸合作的重点次区域经济组织是大湄公河次区域,这一组织于 1992 年成立,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六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2004 年,中国与其他五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 258. 2 亿美元。到 2007年底,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内,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九大领域共开展了 180 个合作项目,其中投资项目 34 个,总投资达 98. 7 亿美元,技术援助项目 146 个,涉及资金 1. 66 亿美元[9]。
2008 年合作重点项目之一的昆明 - 曼谷公路( 昆曼公路) 中国路段全线贯通。印度在 1993 年提出“东向政策”时,只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建立了联系,对大湄公河区域则有所忽视。面对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良好局势,印度也开始了行动,2005 印度发起了“湄公河发展论坛 -促进印度湄公河经济合作”会议,期望收复失地,在东盟地区有自己的经济防务圈。
除了经济防务之外,印度逐渐扩大与东盟次区域合作。比中国更为进一步的是,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成立和逐步发展起来以后,印度还建立了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 BIMSTEC—EC)②、湄公河—恒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③。BIMST—EC自 1997 年成立以来发展势头非常活跃。2004 -2005 年度,印度同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达到 66 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8%[10]。2010 年3 月2 日,在曼谷举行了孟印缅斯泰经合组织地区能源合作会议第二次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地区能源开发利用合作。湄公河—恒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成果有: 2001 年建设“印缅友谊路”( 160 公里) ;2003 年 6 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三次部长会议中,印度除向湄公河—恒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投入 10 万美元资金外,还向位于柬埔寨暹粒的传统纺织博物馆项目捐资 100 万美元。
( 三) 伴随着政治斗争的能源争夺战。
东盟国家森林面积广大,主要有柚木、冷杉、红木、硬木等,其中柚木占全球蓄积量的 90%;东盟国家是世界上主要橡胶生产区,橡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 80%。此外,东盟国家的石油、天然气、锡、铁、镍、铁矿石、煤等矿产含量也十分丰富。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的大国,对原材料、市场、投资、能源等各领域的需求自然会加大。由于两国的能源需求不能从他们的主要经贸伙伴美、日、欧得到缓解,因而近年来中印两国在全球范围内不遗余力地签署石油和天然气协议。从经济成本考虑,能源丰富的东盟各国无疑是这两国合作的最佳选择。
中国由于起步较早,在东盟能源之战中目前占据一定优势: 第一,在东盟多国获取开采权。
在印尼,中国海油拥有 9 个区块的权益,中国石油拥有 7 个合同区块的权益; 在缅甸,中国石化获得了 6 个沿海地区区块的勘探开采权,总开采面积已经超过中国渤海油田。第二,与东盟多国确定了能源进出口合作关系。2001 年,中国与文莱签订了采购石油的长期合同; 2005 年,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了近1 000 万吨的原油和600 万吨余的成品油; 2007 年,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与印尼达隆煤炭公司签订一项五年煤炭购买合同,当时预计从 2008 年到 2012年五年内购买印尼 3 280 万吨煤炭。
中国在东盟地区能源开采和使用占据优势,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在前,经济较印度强盛的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源之争的优势,是综合国力博弈的结果,是伴随着各种复杂的国际形势形成的政治态势。然而,东盟部分国家与中国有领土纷争,而印度近年来又得到飞速发展,这些是中印在东盟地区能源占有额将会逐步发生一定变化的重要条件。对于东盟某些国家来说,可以借此打击中国,为南海纷争增添筹码; 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来说,东盟国家的自然资源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此外,印度也视中国为地区竞争的强大对手,既然东盟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资源发掘地,那么印度也不会放弃加入博弈行列。
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会在东向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与东盟各方面的合作,使东盟向印度出口原材料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 四) 潜在的金融市场地缘经济博弈。
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货币境外结算业务初步建立。2009年 7 月,中国政府选择上海和广东省共 4 个城市率先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试点的境外地域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 2010 年 6月,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了包括广西在内的 18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广东全省[11]。截至 2012 年 6 月末,中国各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3. 8 万亿元。二是双方银行机构的战略合作呈现信贷类、代理类和股权投资类等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 年中资银行在东盟国家共设立 8 家分行; 东盟国家在华设立7 家外资法人银行、6 家外国银行分行。三是区域金融稳定机制初步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10 + 3”合作框架下,务实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共同参与设立了总规模为 2 400 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 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央行签署了累计达5 000 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印度金融业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之中,2011年印度央行———联邦储备银行宣布允许商业银行自己确定存款利率,这是实现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印度与东盟的金融合作也开始起步。在东盟各国中,新加坡 、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金融业较发达 ,可为印度企业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通过与这些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印度本地的金融业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
未来的中印两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竞争可能会集中在服务外包市场上。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承包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 到 2015 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12]。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 10 多个处理中心。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目前,中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其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
三、正视中印两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
考察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会发现具有代表性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一体化阶段均有区域内大国的驱动和促进。例如,欧盟的发展取决于法国和德国的合作,两国的合作关系成为欧盟发展的发动机; 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的超强地位无疑决定了该组织的发展方向。在亚洲地区还不存在一体化的经济合作组织,在东亚地区,东盟各个成员国不足以单独支撑整个区域经济,中、日、韩作为地区经济大国,各有优劣,却由于政治、文化、历史等复杂原因暂时难以达成共识以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南亚大陆的印度逐渐强盛起来,并有意识地与东南亚各国逐步加强合作,这既是对传统亚洲各强国的挑战,也是突破东亚区域、逐步迈向亚洲区域合作的信号。
作为亚洲传统强国,面对印度在东盟地区的挑战,中国既要全方位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也要从竞争中把握各种机遇,更要在发展自我的基础上促进三方共赢。
( 一) 注重在印度、东盟地区开展地缘经济外交和地缘经济防御策略。
仅从挑战这一角度来看,中国首先应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地缘外交。围绕东盟各国经济问题继续进行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很有必要。
因为这是实现经济目标,为国家谋求最大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等都是在以地缘经济外交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双方合作关系。如自 2009 年起,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金融论坛,来自中国、东盟各国及欧美等地区的金融领袖和企业精英出席[13]; 又如,广东省 2012 年对东盟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就达到了 923 亿元[14]。
这些地缘经济交往为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为推动建立自贸区金融业、发展互利共赢新格局提出了战略意见,为区域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对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次,应对周边强国做有效的地缘经济防御。印度与中国不仅同为东方文明古国,发展伙伴与崛起的亚洲近邻,而且中印两国拥有不相上下的人口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中印双方均认识到必须谋求对方发展带来的最大利益,尽量降低对方崛起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此,印度已经着手做好研究促进与防御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印度早在 1969 年就成立了“中国研究所”。“中国研究所”重点关注政策研究,并最终促成了《亚洲政党关于扶贫事业的昆明倡议》。
“中国研究所”得到了印度外交部与其他机构的支持。中国对印度的研究起步更早,如“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 ICAR) ”成立于 1929 年,并于1965 年和 1973 年进行了两次重组。2010 年 IC-AR 共有雇员 30 000 人,其中从事研究和管理的科学家 7 000 人。双方均时刻留意着对方的动态与发展,两国究竟谁能在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最终把握住机遇,关键是看在防御战中,谁更深入地洞悉发展态势,制定出适合时势的策略。
( 二) 在竞争与合作中把握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对印度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深化,中国不仅仅应从竞争角度,也应从合作前景看待彼此的关系。
第一,虽然印度与中国在东盟市场上存在竞争,但受到两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这样的竞争并不是全面竞争。中印双方仍存在许多合作空间,能为双方经贸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两国在贸易、投资、劳务、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多方位的合作。如 2005 - 2006 年,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15]。2012 年 9 月 26 日,印度工业联合会中国区首席代表瑞杰( E. B. Rajesh) 在“第二届中印商务论坛”接受采访时表示,2012 年全年中印双边的贸易额将会比 2011 年有小幅增长,达到 750 亿美元。而在此前的目标中,中印双方确定 2015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 1 000 亿美元。
第二,印度急于扩大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虽然带有遏制中国的意图,但更多的是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中国只要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印度、东盟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印度借助东盟遏制中国的效果就根本不足以构成对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威胁。
第三,把握好印度与东盟各国竞争的机遇。印度与东盟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同样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对此,中国要完善产业结构,加强优势产业,发展劣势行业,避免与东盟各国在合作过程中竞争的白热化,造成双方经济利益的损失。同时也要利用印度与东盟地区竞争的机遇,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商机。
( 三) 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加快中印两国贸易的发展,打造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新平台。
要打造中印共赢平台首先要分析两国在东盟地区竞争的原因。印度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有可能加大中印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竞争,这主要是由中印两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同质性造成的。如两国在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以往纺织和服装是中国的优势行业,但 2005 年印度的棉纺 和 服 装 业 增 长 速 度 已 经 达 到 45% 和52%[16]。因此,中国应利用与东盟、印度发展自由贸易的契机,以贸易促分工,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差异产品,适当利用外汇优势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差异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从而弱化中印双方在东盟市场上外资和贸易的竞争。
推进三方合作是打造和谐双赢区域合作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借助 CAFTA 和 RITA 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推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争取形成一条中国—东盟—印度自由贸易轴心,使三方最大限度地扩大经济联盟的内需市场。
另一方面,应表现出极大的合作诚意与姿态,利用现有的交流平台( 中国西部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等) ,主动邀请印度共同加强与深化同东盟的经贸合作,增强中印在东南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愿景,鼓励印度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推动三边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打造和谐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印度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为中国对外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应珍惜这一宝贵机遇,在与东盟合作框架下加快中印贸易合作。
总之,中印双方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收益或者国际影响力,背后反映的是两国改革成效与政府政策决策水平高低之对比。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归根结底是由竞争力所决定。中国应该名正言顺地制定国家竞争战略,发展和提升自身的经济安全,迎接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这种需要尤为显得迫切,对此中国要积极应对,以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马太效应”的受害者。
参考文献:
[1]陈才。 地缘关系与世界经济地理学科建设[J]。世界地理研究,2001( 3) : 2 -8.
[2]卢光盛。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缘经济学[J]。 世界经济研究,2004( 3) : 11 -16.
[3]研究称印度全球经济实力排名上升至第五[EB/OL]http: / / kolkata. mofcom. gov. cn / aarticle / jmxw /201107 /20110707662998. html。
[4]2012 年印度经济增速或为 10 年来最低[EB/OL]。 http: / / finance. sina. con. cn / world / yzjj /20130116 /011914295870. Shtml.
[5]黄静。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出口影响———基于固定市场份额模型( CMS) 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 1) : 46 -50.
[6]陈继东。 近年来中国、印度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态势[J]。 南亚研究季刊,2010( 1) : 71 -76.
[7]胡娟。 浅析中印在与东盟国家关系中的竞争关系[A]。 2008 年云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8]中国与东盟合作重头戏: 农产品贸易农业产业合作[EB/OL]。 http: / /sub. gxnews. com. cn/staticpages/20100109 / newgx4b483cee - 2578078. shtml.
[9]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回顾与展望[EB/OL]。 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newscenter /2008 - 03 /26 / content_7864907. htm.
[10]2004 -05 财年印度同孟印缅斯泰经济合作组织其他成员贸易额达 66 亿美元[EB/OL]http: / /in. mof-com. gov. cn / aarticle / jmxw /200508 /20050800287220. ht-ml.
[11]李东荣行长助理在第二届中国 - 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的讲话[EB/OL]。 http: / /money. 163.com /10 /1022 /17 /6JK7BTOH00253B0H. html.
[12]中印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与对策[EB/OL ]。 http: / / finance. sina. com. cn / roll /20120106 /160511145980. shtml.
[13]第四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召开[N]。 金融时报,2012 -09 -24.
[14]去年广东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923 亿元[EB/OL]。 http: / /www. chinanews. com/df/2013/03 - 25/4673161. shtml.
[15]谢代刚,何雄浪。 中印经贸合作探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 3) : 61 -66.
[16]胡国良。 中国、印度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6) : 50 -54

相关论文

地缘经济学竞争中国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浅谈中国加入RCEP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