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我国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报道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今年1月,全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新闻媒体及时跟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实现有效传播,取得了不少经验,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说明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
【关键词】新闻媒体;雾霾天气;气候传播;经验启示。
今年l~2月间,我国出现大面积持续较强的雾霾天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出行安全,干扰了群众生活和社会秩序,“PM2.5”“AQI”这些专业性词汇瞬问在社会上被普及开来。在这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的社会行动中,我国新闻媒体及时跟进、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进行了有效传播,再一次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彰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这期间。我国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及时客观、深入浅出,而且敢于直面问题、引导舆论,打了一场气候传播的胜仗。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据央视网统计,自2013年1月11日至2月19日这40天中,中央电视台围绕雾霾天气的报道有439条,平均日报道量将近11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台自1月12日起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中对雾霾天气进行重点报道,而且首日头条播出的时长占整个《新闻联播》节目的近三分之一时间。这个数据显示出央视对此次雾霾天气的关注程度之高、报道密度之大,体现了主流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认识水平和把握能力。
这次我国新闻媒体在雾霾天气的报道中,能够根据不同阶段事态的发展和公众的反应,采取不同的报道手段,合理地调整议程及内容,做到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以量取胜、以势取胜,从而达到了让公众信服,并自发地转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的有效传播目的。
一、天时地利,人和同心,及时跟进,服务公众。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我国新闻媒体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关键性条件。
首先,恰逢“天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今我国经济已从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精细化方向转移。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态度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情。去年底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并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生命更加健康已成为全国广大群众的普遍共识,这就为新闻媒体做好气候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次,具备“地利”条件。2013年春,在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同时发生了长时间、大面积的严重雾霾天气。
这种极端的、带有极大危害性的天气现象的突然发生。引发了受其影响地区公众的密切关注,大家都希望尽快了解雾霾天气的危害和影响。以及预防的措施和办法,以便迅速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这就为新闻媒体适时开展气候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再次,拥有“人和”环境。近年来我国新闻与舆论传播环境的逐步宽松、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开放、新闻工作者责任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对民生和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等。这些都为新闻媒体在此次雾霾天气到来之时,迅速组织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强雾霾天气会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秩序和社会生产,这是引发群众关注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其心理恐慌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有效地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以满足群众的获知需要。在此方面许多新闻媒体都作出了很好的表现。
例如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的(33城市空气遭遇严重污染,雾霾天气将向南北扩张》《北京未来三天将持续雾霾市民应尽量避免外出》《关注雾霾天气雾霾天保健康:多喝水清淡饮食》、中新网图片新闻《北京空气严重污染PM2.5指数“爆表”》《北京:人们戴上1:3罩防PM2.5》、中国网络电视台播出的《雾霾防治措施》等报道,从雾霾天气的成因、怎样避免、如何应对等多个方面回答了群众的疑问。而《经济参考报》《北京遭遇本月第四次雾霾天,人为排放是根本原因》的报道,更是让PM2.5从实验室跳到了社会公众眼前,AQI也不再是气象部门的专业名词,这些气象领域的专业词汇。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一下子变得家喻户晓。公众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许多知识:
PM2.5会让人们不停地咳嗽,促使呼吸道疾病发生:
为了不生病,人们尽量不要长时间待在室外,出门需要戴上棉质13罩,多吃清淡的食物;为了不继续增加PM2.5,需要大家的配合与支持,部分工厂要停工,汽车出行要减少。
这些新闻报道重点在于体现人文关怀。提供最新信息,普及相关知识。报道的目的在于安抚大众情绪、消除恐慌心理,使人们学会自我预防。避免因雾霾天气导致其他不利因素(如疾病暴发、恐惧心理蔓延等)的扩散。
二、聚焦问题。顺势而为。释疑解惑,监督问责。
这次雾霾天气属于突发性危机事件。但是它与通常其他一些类型的危机事件又有所不同。
通常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一般会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区域性集中,突发性地爆发在某个区域;二是作用周期短,即突如其来。通过启动应急预案可以迅速结束,并能有效防止甚至是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三是辐射范围可控,即通过应急手段在发生地迅速、有效地控制事件的恶性后果,使之不会加剧扩散;四是作用人群狭窄,即该类事件作用人群主要呈现地域特征。在没有发生事件的地区。关注度和事件作用效果不明显。
而这次雾霾天气属于由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突发性危机事件,它具有影响区域广、作用周期长、辐射范围未知、作用人群普遍的特征。简言之,气候变化并非只影响到某个人、某个区域,它是一个公共性话题,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奎一靼一堕~理~震此次雾霾天气就不能仅仅看作是北京地区、华北地区或是中国北部区域发生的气候问题,因为气候变化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让任何人、任何地区都难以置身事外。
因此,当雾霾天气成为社会话题时。新闻媒体就应当顺势而为。通过大量的、多样化的连续报道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聚焦,引发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新闻媒体不仅要解答群众的疑问。还要帮助群众设置疑问。问那些他们想不到和想不深的问题。
例如。一些新闻媒体在初期阶段的报道中主动为群众“支招儿”。提醒人们要防止吸人有害物质,而防止呼吸系统感染的途径是减少出门。要使用空气净化器,要注意调配饮食,出行要戴1:3罩,等等。央视新闻频道《北京雨雪雾霾:路面湿滑,实拍追尾剐蹭明显增多》让群众了解到,雾霾天气不光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也使得出行受阻、交通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提醒司机谨慎驾驶。
然而,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雾霾到来之时人们应当加以应对的措施,属于“表面”层次的东西。新华社发出的《北京87小时雾霾天气扫描:人不能时时活在1:3罩下》的报道,适时地提出了深层次的疑问:在原本正常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人民日报》时评《治理雾霾,需要告别“口头环保”》提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大问号:是谁催生了‘霾’?”文章指出:“若清点霾的成因,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脱不了干系。当我们质疑汽油标准时,脚下却不断地踩着油门;秋天,各地进入秸秆焚烧高峰期,使诸多城市雾霾锁城;春节,鞭炮脆响,在释放好心情时。也在释放令人厌恶的PM2.5……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我们是否也在一边抱怨空气质量,一边不经意地向霾‘喂食’,催化并纵容着‘霾’?有媒体人抱怨不知如何向车里的孩子解释‘霾’,却忘记了自己正在贡献尾气;有公众人物不断向大家报告空气污染指数,自己的企业在雾霾天却没有按规矩及时停工……”这些报道使人们认识到,雾霾不是一阵风就可以刮跑的,它需要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传播目的的深化,使报道内容发生了变化,由开始的安抚变为严肃的问责。这时。报道真实反映社会各界声音,使新闻媒体站在民意、道德和公益的制高点上,不断收集百姓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声音。借助民意的力量,追问政府,问责环保部门,对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为提倡和推动全民环保打下更加扎实的社会基础。
三、因势利导,营造声势,细致深入,引导公众。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可以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发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作用;作为一个社会舆论机构,它可以因势利导,营造声势,起到社会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新闻媒体可以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和举措。发出倡议,动员社会力量,鼓舞群众信心,并促使群众响应政府号召。将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自发地转化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简言之,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细致深入的新闻报道,因势利导,营造声势,帮助群众建立起更加牢固的环保理念,引导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去。
为了使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进而形成良好的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声势,新闻媒体采用了许多细致有效的方法。
(一)报道视点,体现理性思考。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雾霾天气”肆虐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等几篇文章,明确提出“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发出倡议:“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的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新闻媒体关于雾霾天气的报道视点,体现了媒体的理性思考。能够给群众以启发,使得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广大群众的心中。
(二)治理措施,专业和民间并举。
雾霾天气的治理,既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专业性措施,也需要民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当提倡专业与民间两者并举的治理措施。
新华网在其《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谈雾霾治理系统“药方”》的报道中,就面向公众提出了“制定城市建设规划作为防治PM2.5污染重要手段”“能源利用作为防治PM2.5的重点领域”“严格控制城市露天烧烤”三个药方。北京卫视《京津冀雾霾天气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结果》的报道,道出了雾霾的成因,提醒公众勿自食恶果。这些报道可以帮助人们从专业与民间两个方面来了解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和方法。
(三)主播点评,贴近平民生活。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中央电视台采取了在新闻中插入主播点评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央视的《晚间新闻》中,主播就“雾霾天气下春节是否燃放烟花爆竹”做了点评,提醒群众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空气污染。这种以贴近平民生活视角的方式去引导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担负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责任的做法,值得肯定。
(四)专家解读,对比形象生动去年7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所作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对气候变化“信息来源信任度”的认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科研机构”,其次是政府、媒体等,这说明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传播,应当充分重视发挥科研机构和专家的作用。
在这次雾霾天气报道中,许多新闻媒体注意用专家解读的方式来实现传播目的。例如,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钟南山称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谁也跑不掉》《谢绍东:北京雾霾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无可比性》等报道,就是借助专家之121,通过形象对比的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此次雾霾天气的特点及其严重性。从而坚定了广大群众团结一心战胜雾霾天气的决心。
实践证明,这次全国性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增强了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执行力和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力。
例如在没有禁放令的限制下,今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除夕夜燃放总量、集中燃放持续时间均比往年明显缩短。Ill许多公务车辆也首次以“今日重污染天气,停止使用”为由减少出行。这说明,新闻媒体的传播收到了实际效果。
这次雾霾天气报道所积累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新闻媒体担负着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理性引导、稳定秩序、达成共识、促进行动的作用。通过宣传报道可以让公众正确认识极端天气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掌握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进而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之中,这些都说明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可以大有作为。
当然,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气候传播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报道的速度、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需要加强。专业化水平也还需进一步提高。今后。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日益加重。我国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方面任重道远,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课题《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为:08AXW004)参考文献:
[1]国强。北京新春烟花爆竹销量下降近四成 除夕燃放减少[EB/OL],新华网北京,2013-02—10.
(郑保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张峡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生)

相关论文

雾霾新闻媒体天气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
新媒体时代电子商务发展探讨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