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徐畅(1964- ),女,湖北孝感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海南 海口 57112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54-02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两个核心问题。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长远之计,除了注重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培养外,更应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过程中,第二课堂发挥着对学生熏陶、浸染和引导的作用,重视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管理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堂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呈现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有别于以接受知识为主的显性教育的第一课堂。以活动方式呈现为主的第二课堂,更加强调学生自我成才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创新性,更加注重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力求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的自身条件、专业基础和主观意向,激发其潜能和创造力,唤醒其生命意识、价值意识和职业意识,并使其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进才干、树立职业理想、磨砺品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任务。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职业迁移能力、劳动认知等综合素质,配合第一课堂抓好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及管理方法。笔者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结合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特点,将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以下五个模块。
  1.模块一:入学导向教育。根据高职学生教育的总体安排,入学教育在军训期间开展,教育内容依据每年入学教育的实施方案来制定,主要为安全教育、专业教育、生涯教育、学校制度和校史校情的学习。
  2.模块二: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志愿服务、守法意识的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形式包括开展升国旗教育、诚信教育、自强之星评选、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勤工助学等志愿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等。
  3.模块三:职业迁移能力教育。职业迁移能力指职业者可以适应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职业变动的通用技能,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和适应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演讲、辩论、书画、征文、信息技术、英语翻译、创业培训等系列比赛,加入学生社团组织,参加校内外文艺演出和比赛,参加其他职业素质教育等来提升职业迁移能力。
  4.模块四: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身体健康十项标志和心理健康的判断要素,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参加体育竞赛、礼仪操比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无偿献血等。
  5.模块五:劳动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主旨,使学生更加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素质教育主要在院、系、班级小组的统一组织下进行校内大扫除活动、植树活动以及为学校大型活动提供劳动技术支持等。此外,开设专门的“劳动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若干课时的课堂实践教学。
  五个模块均设有一定的学分并规定学时数,学生须在某一学年完成相应模块的学习任务,以获取对应的学分。
  二、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要求
  1.目标定位:以与职业岗位胜任特质相契合作为制定第二课堂活动目标的原则。李克强总理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强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求高职教育“三对接”,即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是教学的一部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目标定位与产业人才需求衔接,与职业要求的胜任特质契合,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融合,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应秉持文化育人理念,举办能够满足大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以培育“企业家精神”为例,我院积极融入企业文化,用优秀企业文化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帮助大学生跨越从学校到企业的文化隔阂门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适应能力,让高职学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降低离职率。依据经济管理类专业性质、学生特点和就业去向,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把“企业家精神”校本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奉献、诚信、担当”等品质,把培育“企业家精神”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目标定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具体活动中,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主持讲坛、举办职业礼仪操大赛、评选企业实习先进典型等活动,设立金融、营销、创业类等学生专业社团,搭建第二课堂的育人平台,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校本目标。
  2.建设模式:以突出职业性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高职学生进校伊始就基本上选定了职业方向,学生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职业性”是现代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其得以发展的个性体现。第二课堂活动与突出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结合,建立“实用”的校园文化基调,使教育固有的道德规范与职业教育的本色和谐统一,更清晰、具体、有针对性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第二课堂活动也会更有操作性、创新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必定是更为实用的学习目标和行为方式,同时,校园文化的基调也变得更加务实。学校可以通过构建类似“三企进校文化”“鲁班文化”和“三维文化”等育人模式,打造以培养学生职业性、专业性、专题性为内容的第二课堂。近年来,我院构建了“三企进校”文化育人建设模式,在职业人才培养中加大文化育人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企进校”即通过“企业家进校园”“企业进校园”“企业优秀文化进校园”的途径进行校企合作育人。“企业家进校园”就是让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职场精英进校园,引导、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用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影响与熏陶学生的品德修行、创业就业观念;“企业进校园”就是让企业资金、企业实体、企业品牌等进校园,通过举行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建设汽车模型收藏馆、企业驻校经营部等突出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践、实战操作训练、岗位技能规范等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优秀文化进校园”就是让企业优秀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沟通协调精神。   3.管理机制: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第二课堂活动保障。为保障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根据各校实际进行保障制度机制的设计和规划。学校应以制度形式规定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的职能分工,建设一支以校内专业导师、校外职业发展导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并明确各自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职责。出台指导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其中应将学生参加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作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做到内容模块化,以计入素质学分,实现评价的科学化。各系可以成立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学分认证中心,结合专业特色,合理规划和指导学生修学第二课堂,以及负责本系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审核、认证、管理等工作。创新学分是学院为素质教育第二课堂设计的专门学分,与普通学分一同构成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规定学生只有修完创新学分和达到学分总量,才能顺利毕业。
  4.考核手段:以重视过程性评价创新第二课堂活动考核手段。考核评价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个结论,而应是比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的考核评价,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导向性作用。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建立切合本校第二课堂活动实际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我院在探索第二课堂活动过程性评价时,研究制定了《学生成长手册》,将其作为学生创新学分的考核依据,要求学生每参加完成一项课外活动,必须在手册中贴出参加活动的一张现场照片,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学生可以在手册中填写学习反思,回答三方面问题:一是服务内容,包括“我今天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以及参与成员的反应、对重要事件的处理等;二是学习要点,包括“我的所做所见带给我什么感想与思考”“我学习到了什么”“对我有什么意义”“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什么新问题”“寻找解答方式、过程及结果是什么”等;三是反思检讨,包括“这些经验对自我认知有什么改变”“我能做什么”等。学生每学期根据参加活动情况填写成长手册,并须取得指导教师或辅导员的鉴定签名。在每学期末由所在系认证中心,先审核、确认手册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后,再录入相应学分。如果学生本学期没有完成某项内容,下一个学期必须“重修”。如此设计手册的目的在于方便掌握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活动后学会思考,记录学生的大学成长轨迹。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的启示
  1.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基于职业人才培养要求,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明确建设目标和要求,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使得活动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实施有实效。
  2.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手段往往沿袭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忽视了隐性教育手段。第二课堂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隐性教育手段。发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做到目标定位有特色,建设模式、管理机制、考核手段有创新的“一特三新”,并以此为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提供支持,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使第二课堂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必须重视建立科学规范且人性化的考核机制。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并不长,在制度建设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做到“管理有据、管理有效、评价科学、师生诚服”,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论文

学生素质教育课堂活动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