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87-02
  随着1994年10月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全面启动,高等院校正式进入了互联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时至今日,已经历二十年的风雨沧桑。这期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相对成熟三个时期。
  一、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
  1994年10月至1997年10月,我们将其看作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这期间,我国电脑数量和网站点数在不断增加,上网方式分为拨号上网和直接上网两种,以拨号为主,宽带速度很慢且费用极高,上网人群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职业分布以从事科研、教育和计算机行业的用户以及青年学生为主体,用途主要停留在浏览信息和发送邮件等简单操作上[1]。
  互联网络接入中国教育领域的欣喜和激动让广大用户无以言表,对于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在一瞬间被激发出来,不仅惊奇它在资源占有和信息传递方面的强大功能,更感叹它为中国教育事业带来的崭新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开拓了高校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的超前性是其他任何人群都无可比拟的,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网络上的科技信息、社会新闻等感兴趣的内容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甚至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师长。第二,丰富了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开放和渗透,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络的学习和运用,以及通过互联网络接触到的其他新鲜内容的扩展了解已越来越迫切,这就促使高等教育部门不得不把计算机和互联网相关知识编入教学大纲。第三,加强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传播媒介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校园公示栏为主,在互联网络出现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仍是校园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然而互联网络搜索引擎中信息资源的庞大给予大学生阅览充分的自主选择性,并且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时利用互联网络收发邮件大大缩短了时间上和地域上的距离,较之于信件和传真更方便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
  互联网络的触角不断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陌生与强大让高校师生一度陷于被动的境地,给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的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国际互联网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这种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现象极易造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严重冲击。”[2]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意识形态霸权,冲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培养,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钻法律空子大肆散播色情图片、暴力影片等不良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高校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方式相对落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知识、技术原理及上网经验上要逊色许多,单凭书本知识和教师经验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教师权威、课堂秩序及教学效果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掣肘。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硬件设施及组织制度建设迫在眉睫。互联网络尚未普及的最初阶段,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网络素质并不高,计算机也并未在整个校园内普及,如何防止不良信息的荼毒,堵住正在发生的威胁扩散、管制造成不法或不道德行为,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块心病。
  二、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
  1997年11月至2000年年底,我们将其看作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这期间,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以及网民数量急剧增加,上网速度及带宽大幅提高,上网费用有所下降,自费网络用户增多,行业及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但仍以青年学生为主,在网时间有所延长,大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上网目的[3]。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这一时期取得重大突破:一是高校互联网络硬件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的顺利完成,到2000年底,CERNET连接了八百多个教育科研机构,覆盖了全国150个城市,用户超过500万人[4]。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加大对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及学生宿舍等重要场所的网络覆盖。二是校园网络建设发展迅速。互联网进校园之初,各地高校便上演了精彩纷呈的校园主页设计比拼,以不同视角的校园美图做背景,涵盖院系构成、教务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在内的几大主要功能,定期更新校园新闻、发布校园公告,设立校长邮箱方便师生交流,同时增加学生感兴趣的网站链接,力图彰显出各自的时代性与实用性。尤其是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后,为响应国家号召,许多高校依据其地域性或民族性等优势,先后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的红色网站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阵地。三是高校师生主动参与网络交流。随着网络媒介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逐渐增强,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手段和工具作用逐步被认识,不仅全国各个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就连与教科书相濡以沫几十载的老一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都不得不打破成见,挣脱课堂教学的枷锁,主动走上网络,参与校园论坛中的学术讨论,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宣传和贯彻。
  高等院校校园网络的广泛覆盖,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便利,但急功近利导致体系不够健全、攀比成风使得内容华而不实,难免会滋生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首先,大学生群体政治意识较薄弱。其次,校园论坛不和谐声音随处可见。再次,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游戏也随之进入大学生活当中。然而,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大学生翘课包宿甚至产生暴力倾向、难以分清虚拟与现实,造成身体健康和学习方面的巨大损害的例子屡见不鲜,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来说迫切需要强化引导、心理咨询与网络管理三管齐下。   三、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相对成熟时期
  2001年初至2010年末,我们将其看作是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相对成熟时期。这期间,我国网民规模增加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世纪初提高了三十多个百分点,跃居全球榜首;随着3G互联网络的纵深推广,手机网民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网民上网工具更加多元化;网民身份不再受年龄、地域、职业等制约,更趋向广泛化;网络应用上,搜索引擎稳居第一,休闲娱乐类有所下降,腾讯等即时通讯、微博客等社交网站以及团购等商务类应用初具规模[5]。
  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这一阶段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渐成体系。随着互联网络的深入普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在中国领土内相互激荡,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我国当前思想文化的内涵以及今后思想文化的走向。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可以清晰看到马列主义是思想源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思想方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思想本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思想动力,各个要素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思想文化教育核心,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二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进驻网络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指出要“重视网络媒体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互联网产业”,这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进驻网络阵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利用互联网时代高尖端的即时通信设备,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校园或校外网络社区中搭建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导入时政热点话题或当代思想动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思想文化讨论的积极性,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全方位思想文化教育格局。三是政策出台保障互联网络安全。随着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等不法或不道德行为的日益增多,对于信息安全和互联网络管理漏洞的顾虑也随之增多,要求相应法律出台的呼声也越发高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网络用户的用网安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虽然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在承受着巨大的现实阻力。大学生群体的年轻化,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心智还不够成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转变。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揉入骨髓,才能真正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0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和“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以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洪流中,网络作为传播媒介领域的后起之秀,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建设网上思想文化阵地,让先进的、积极的、正能量的思想文化贯穿虚拟世界中每个人的灵魂,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成为国家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网络传媒工作者共同面临的巨大考验。而奋战在文化战线前沿的高等院校,理应成为建设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的第一批勇士。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论文

网络思想建设历史文化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