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教学回归本真 生活引领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27-002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和背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一个被师生共同享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成长的快乐、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脱离社会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堂是空洞、苍白无力的,只有将教学活动置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将教学要求内化为生存需要,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呢?笔者结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十课《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中第3课时《保护环境》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到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丰富感受和多元化的影响,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建立反映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体系,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
  与以往相比,现行的思品教材,在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目标也进行了层级处理,但是有些目标流于形式,有些目标的表达过于抽象模糊,有些目标过高、过宽泛,无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的引导,也就失去了教学目标本身的指导价值。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操作。
  例如在设计《保护环境》一框的教学目标时,我们以强调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为主方向,立足社会生活中破坏环境的现象和行为,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尽量使用学生易于了解和操作的行为动词,如“举例说明”、“制作”等,因此提出了“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列举你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努力”、“制作环保宣传标语”、“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加以制止或举报”等教学目标。同时我们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上感兴趣但是知之甚少,所以我们把“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列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这些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并加以全面落实,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从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使得教学目标实现较高的达成度,有效促进了“知行统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导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而富有趣味性的课堂问题,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教学导入贴近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教与学的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思品课堂产生亲切感、眷恋感。
  这节课一开始,我一改往日“教师”这一角色,客串起了“空气质量播报员”,绘声绘色地播报当日空气质量报告。然后和学生一起谈谈当下比较流行的词“PM2.5”、“雾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保护环境》。
  学生虽然每天功课比较繁忙,但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兴趣浓厚、新鲜感强,但是却没有深入了解,教师通过新颖的生活化的导入,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倡导思想品德教学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现行教材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少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简单机械地运用教材,往往难以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初中思品课堂中我们应该着力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及时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实践性的素材,进行加工创造,创设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生活情境,赋予传统教材新意,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接轨,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落实道德实践。
  在本课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创设情境,通过一只流浪鸟的自述,从“鸟视角”看当前的环境问题:比如化工厂排放滚滚黑烟、农民在田野里焚烧秸秆、死鱼漂浮在水面上、汽车尾气和噪声、沙尘暴、雾霾天气等等当前人们关注的环境问题,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每一个情境的选择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探索、实践。
  3.设计贴近生活而富有趣味性的课堂问题
  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生活化、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精彩的提问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等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
  当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是环保小卫士,我会……”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本环节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而不仅仅拘泥于老师的课前预设的教学方案,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生活化、趣味性的问题中开动脑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轻松愉快、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师生在认真倾听与仔细观察中,为学生指点迷津,铺就一条掌握教学内容,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光明大道。
  4.在“亲身体验”中内化学生行为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把现实生活作为学习的本源,精心挖掘,合理安排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把精彩的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内化为行动,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学生从课前的调查实践中发现我国目前在垃圾分类处理上问题比较严重,很多市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垃圾乱扔乱放;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虽然很多地方更换了分类回收的垃圾箱,但是人们依然不清楚分类的标准,导致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开展了“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活动,组织好环保小组,定期交流实践成果,及时总结反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监督者。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激活了思维,唤醒了自我意识,促进了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从而真正体现思想品德的学科价值。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教学评价也力求趋于生活化。
  对于《保护环境》这一课时的教学评价,我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关注其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能够认清环境现状,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方法,自觉主动地修正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同时采用学生之间互相追踪评价的办法,把评价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单一的评价转化为综合性评价,让学生真正变成评价与学习的主人。
  教学回归本真,生活引领成长。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发掘并运用丰富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引领我们成长。

相关论文

回归成长生活教学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