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逄锦聚曾经说过:“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门经济科学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和支撑,政治经济学应该并可以充当这样的科学。”的确,在我国高等教育规划体系中,《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非凡,它既是一门承担公共教育的理论课程,更是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的专业基础课程。但是,近20年来,《政治经济学》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境遇每况愈下,这种异常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管理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加客观地掌握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课题组专门组织了一次较大范围的社会调查。
  一、《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高校师生,其中教师包括《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人员与评价人员,通过全面细致地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态度与观点。为了掌握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真实感观,对多所高校的、已经接受过《政治经济学》课程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回收得到103份有效问卷。综合调查所获信息,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1.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认知度分析。对于课程地位,34%的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可有可无”或者“说不清楚”的课程;对于课程性质,37%的学生可以正确地指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却有4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是以经济学为内容的政治课程,同时还有高达55%的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枯燥的说教式课程。此外,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许多授课教师虽然认可《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专业课程,但由于受限于课程内容的阶级性与批判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或多或少地忽略课程的专业性质,而过多渲染课程的政治色彩。
  2.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在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频率;7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有6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频率。此外,在对教师,尤其是一些课程监督或评价人员的访谈中发现,讲授法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一种主要授课方法,其他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合这门课程。
  3.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在学习课程一年时间之后,高达77%的学生只能记得课程体系中的少部分知识,78%的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对于分析经济社会现象只有一般或很小的帮助,73%的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对于后续学习只有一般或很小的帮助。同时,大多数授课教师也对课程教学效果表示不太满意,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虽然投入很大精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的反思及对策分析
  透过一个个清晰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确存在严重问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学效果差”等不良现象广泛存在于国内各大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目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重要关口。
  1.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的反思
  《政治经济学》课程在中国高校中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并给予妥当应对。
  (1)《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持续下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西方经济理论的进入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了巨大冲击,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意识形态的功能被弱化。刘国光教授也曾指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日益上升,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削弱,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这种社会思想环境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地位也是日益衰落,课程的开设范围与课时数量被不断压缩,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规模日趋萎缩、年龄结构持续老化。这些严峻的现实情况极大地制约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政治经济学》课程理论与客观实践存在局部“矛盾”。一方面,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发展趋势;但自二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实践却在一定程度上质疑了该结论的正确性。这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发展与客观实践之间的一种“脱节”。但是,这种“脱节”式的理论滞后极大地降低了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有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限制了课程教学效果。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具有深奥的抽象性与缜密的逻辑性。正是受限于这种天然属性,《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往往选择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来阐释理论,听课者在一个个晦涩难懂的抽象理论面前很快便产生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不会有理想的学习效果了。
  2.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选择
  当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课程在经济管理学科中的基础性指导地位,让政治经济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构筑科学的认知哲学与学科底蕴。而这需要教育行政机构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重新审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并执行与之匹配的课程管理政策。可喜的是,从中央管理机构到基层教学科研部门,大家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改革发展逐渐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而对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之间的“矛盾”,有鉴于理论发展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我们可以尝试选择一种灵活的权宜之策,即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加以破解。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与经济现实中选择相关主题,创设类似于问题探讨的学习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等活动来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探索能力以及发展合作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加以梳理,分别归纳到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等几大板块之中;然后,针对各大板块的中心理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中实现课程理论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融合。而且,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所蕴含的研究展示、话题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也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   三、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比较实验
  为了更加清晰地观察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教改课题组织了一次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比较实验。课题组以2013级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全体学生为实验对象,172名学生被随机分配为两个各有86人的班级。其中一班为对照组,对其开展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活动;二班为实验组,对其实施以探究法为主的创新教学行为。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编设主要存在两种创新观点,其一是逄锦聚、吴树青、林岗等人所主张的三篇式,它根据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第一篇集中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原理与观点,第二篇、第三篇分别阐述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其二是程恩富等人所提倡的“五过程体系”,它把政治经济学内容划分为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生产总过程、国家经济过程和国际经济过程等五个过程,并对每个过程采用“范畴一般与范畴特殊分析法”加以阐释,先介绍各过程中的一般经济理论,再把理论运用至具体的资本主义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之中。从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两种观点均是遵循了从一般到具体的推导逻辑,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一个选择整体推进,而另一个选择分步套用。通过比较、借鉴与吸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诠释方式,教改课题组逐渐确定了针对实验班《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并考虑到课时量的限制,最后选择了罗清和、鲁志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第3版)为学生教材,该书简要、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基本内容。
  在实验班级中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期。教师详细介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具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清楚教师将会怎么“教”,以及学生应该如何去“学”;同时通过梳理与归纳《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经济理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实践分析,并形成五大学习模块。第二阶段,组织探究式学习。首先分别对五大学习模块设置一个探究性课题,要求课题主旨紧跟学生经济视野,能切合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然后根据男女性别、能力结构合理搭配的原则把实验班全体同学划分到五个学习小组,并民主推选出一名小组组长;最后经过小组内部商议与小组间的自由协调,各小组选定一个探究性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合适的探究性研究。第三阶段,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每一个学习模块,教师重点讲解核心理论,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周边内容或辅助知识;然后由选择相关课题的学习小组运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向全体同学进行探究成果汇报,并就研究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深入共享;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某些具有争议的话题进行小范围的辩论。第四阶段,回顾、巩固与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梳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逐渐建构起完整、严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实现“破而后立”的教学预设目标。
  四、教学实验成效比较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验,我们从成绩考核与师生评价两个方面来对比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在成绩考核方面,《政治经济学》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卷面成绩占总分的70%,另外30%的比重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表现进行考量。根据教务系统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对照班与实验班考核成绩的对比图示: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及格率比对照班高出9.41%,这在对平均成绩的比较中也可得到验证,而且实验班的优良率高出对照班16.47%的比例,接近五成的学生能够很好或较好地通过期末考核。不难发现,实验班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但同时也存在需要反思的地方,即实验班的成绩标准差较之对照班并没有缩小,甚至略有放大。这表明两个班级中均存在较大的成绩差异,探究性教学并没能激活更多学生,尤其是那些注意力已在学习之外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根据授课教师与评课人员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较之对照班,实验班的课堂表现出更加积极与专注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活力碰撞出“教学相长”的火花。教师在备课与授课中深化了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认识,同时学生在自主性的探究式学习中收获了品质、能力与知识的全面成长。再通过比较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学生普遍认为探究性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不仅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经济案例,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与分析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现象。
  毫无疑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发挥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性指导作用,“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体、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导向”。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相应的课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与改革压力,本次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立足于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的主流趋势之上,同时充分考虑到高校课程教育中的客观条件,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继续推进与完善。

相关论文

改革经济学经济教学研究课程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