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污水处理技术》课程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67-02《污水处理技术》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对学生学习前导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的应用,及为学习后续课程《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打下基础。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污水处理方法的处理过程,熟悉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和维护管理,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适应工作中的污水处理、设备维护、日常运行管理、常见故障处理等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自身对《污水处理技术》几年的授课感受和体会,总结出本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的问题,通过对在校生和进入污水处理单位的毕业生的调研了解到,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授课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在工作中很难将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联系起来,仍然要边工作边学习,做不到在校学习内容学以致用,往往认为学习也是徒劳。
  第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尽合理。传统的教学内容知识零散、繁多,连贯性较差,单纯基本知识的堆积,在运用上难以与实际有效结合。
  第三,实训环节严重欠缺。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职的教学要求。
  第四,考核方式方法缺少实际意义。课程考核基本保持传统的理论试卷考核,使得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仍然得不到有效提高。
  2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污水处理技术》课程改革的设计思路是: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任务的需要,以够用为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来进行组织和安排,同时融合了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活动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水污染治理工程实例为载体,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水处理实验室、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强化训练,并利用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以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2.1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以环境监测、污染控制治理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从而确定本课程在污水处理工作中的定位及课程目标。
  《污水处理技术》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运行、调试和管理各类污水处理设施及构筑物,能独立提出水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案,能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的类型选用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初步分析和处理工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等。针对这些能力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内容。
  2.2 教学单元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经过整合、序化后,形成6个典型教学单元,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的融合。每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一教学单元下设置若干教学项目,如表1所示。每个教学项目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3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该课程评价体系由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校内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共同构成。
  (1)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由原来的期末结课的理论考核逐渐过渡到实施项目过程中的能力考核;由一人答卷形式过渡为独立任务考核和团队协作考核相结合形式;由一张期末试卷成绩过渡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为主导成绩评价。在考核中体现出学习和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结合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通过召开学生交流座谈会和给教师打分的形式参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能够及时调整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见图1)
  (2)校内评价。
  由院、系两级督导组对教师教学过程实施评价。同时,以“一门课程建设是否能够辐射带动本专业其他课程建设”“本专业建设是否能够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教师是否能够胜任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需求”进行校内课程、专业、教师的评价。
  (3)用人单位评价。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作为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根据学生职业技能、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4 教学实施过程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教学内容体现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而学习单元又都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其步骤大体上可分为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三步,又可细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即所谓的“六步法”。教学程序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进行,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心理顺序。如“生活污水处理至回用”任务的教学程序如图2所示。
  2.5 课程实施条件
  (1)师资队伍。
  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由一名主讲教师和1~2名兼职教师组成。主讲教师承担课程整体设计、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任务安排和分配,兼职教师由企业聘请,承担实践性实训指导教学任务。教学团队教师均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污水处理一线工作经历和经验,熟悉污水处理设备的调试、运行与管理,并应有一定的学校教学经验。授课教师都应接受过专业课程培训、企业实践和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证书。
  (2)校内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中心配备沉淀池、过滤池等实训单体,A2/O生活污水处理模型、污水处理实训平台等设备与设施,实训场地按满足25人同时上课需求,同时配有计算机模拟实训机房,可容纳40人同时使用。
  (3)校外实训环境。
  污水处理行业校外实训基地能够为本课程学习为学生提供认知学习机会、实习实践岗位,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4)教学资源。
  授课应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教材;课程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设备、笔记本电脑;教师PPT演示稿;学院数字校园学习服务平台;污水处理实习仿真软件;污水处理厂(站)设备、构筑物、流程图片;各工作单元(任务)教学录像;污水处理厂运行视频等。
  3 结语
  在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授课只有教师一个人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孜孜不倦的讲授,学生为支撑课堂的观众,这种授课方式教师倦,学生厌,效果差强人意。通过课程改革,将作为观众的学生请上舞台,让他们发挥和施展他们的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为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提供的有力的支持。
  课程改革是一件需要长久坚持的事情,在课程改革中还有很多需要做的,比如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完善教学资源、跟踪改革效果等,在改革中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以期得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论文

污水处理技术改革探究课程高职
浅谈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试论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