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泰勒公式与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O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88-02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支配者,内容和方式均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完全可以没有对知识的见解,全部学习任务就是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并在考试中将其正确复述。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教师传递更大的信息量给学生,但是严重打击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当今时代,仅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知识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不仅要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更要有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研究型教学应运而生了[1~2]。
  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问题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研究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渗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3]。
  区别于讲授式教学对知识本身的获得,研究型教学更注重对知识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
  在经典的基础学科中,具体实践研究型教学并不容易。数学分析是数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其主体是讲解经典微积分理论。在这样的课程中,实践研究型教学需要教师更灵活地使用已有的教学资料,通过“提出问题―特例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结论―建立定理―提出新问题”的模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看到的不再是定理内容,而是从实际问题引申出的数学问题,知识获得了它应有的背景,很多神奇的证明也获得了应有的根基。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研究的经历,更有可能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或再发现者。
  本文以泰勒公式的教学为例,探讨经典知识的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实践。我们从几个常见的极限和近似计算公式出发,追寻这些熟识的结果的意义和联系,进而提出和解决更一般的问题,最终导致泰勒公式的建立。
  1 源起
  在数学分析及微积分教材中,几乎都有如下近似计算公式[4]:
  而且,是可以随便指定的。
  在教学中,许多耳熟能详的简单结论是可以再利用的。这里,利用极限可以把一个近似计算问题的近似度不断提高。
  2 反思
  得到(7)与(8)之后,反思一下是有益的。首先,(7)是一个极限式!也就是说,这里的等号并非相等,而且由此派生出的(8)只能在的绝对值远远小于的时候才成立。那我们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找到与多项式函数的真实差距呢?注意,这里代表一个极限过程,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表达式或者什么别的东西。总之,我们需要找到差
  的大小。一个大概可以与之相比的量是。引入函数
  与
  对函数与在区间(或者)上反复使用柯西中值定理得到:
  这里(或者)。这样我们实际上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公式,
  (9)
  是任意自然数,而则介于与之间。这就是指数函数的带有拉格朗日型余项的麦克劳林公式。
  由于
  因此,理论上我们得到一个可以计算的值的计算公式,并可以确定该计算的精确度。
  在教学中,对问题与结论的反思是有益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问题与定理的本质,并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在研究型教学中,能够提出新问题是其取得成功的基础。
  3 推广
  推广结论是数学中常做的研究工作。得到指数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后,思考其它函数,如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等是否也有各自的麦克劳林公式呢?
  设是一个初等函数,我们可以先假定它具有一切我们所需要的良好性质。先类比计算在时,的近似值。(2)式启发我们去计算与的比值的极限,得到
  于是,得到第一组公式
  进一步,(3)又引导我们去计算极限
  因此,得到并证明(8)式的推广
  带有皮亚诺型余项的麦克劳林公式 设是定义在的某邻域内的函数,且在点有阶导数,那么一定有:
  (10)
  证明:对下面极限式使用次洛必塔法则及一次导数定义,得到:
  …
  现在我们可以急切地写出并证明(8)式的推广
  带有拉格朗日型余项的麦克劳林公式 设是定义在的某邻域内的函数,且在该邻域内有阶导数,那么对该邻域中的任意一定有:
  其中介于0与之间。
  证明:引入辅助函数
  以及
  在区间(或者)上,有阶连续导数,且
  .
  对函数连续使用柯西中值定理得到:
  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一个简单的变量代换替换为就可以使我们得到重要的泰勒定理。
  (1)带有皮亚诺型余项的泰勒公式。设是定义在的某邻域内的函数,且在点有阶导数,那么在该邻域内有:
  (2)带有拉格朗日型余项的泰勒公式。设是定义在的某邻域内的函数,且在该邻域内有阶导数,那么对该邻域中的任意一定有:
  其中介于与之间。
  在教学中,由于与处于完全相同的地位,因此把指数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的内容及证明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得到泰勒公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学生几乎可以自己建立定理,并完成整个证明,他们甚至可以发现只要把换成,并对加一些相应的限制条件就可以了,而这是他们事先所不可想象的。   4 历史[5~6]
  17世纪末,航海、天文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要求更精确地计算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的数值。格雷高里、牛顿等利用差分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泰勒公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泰勒公式是Brook Taylor(1685-1731) 于1712指出并在他1715年出版的《增量法及其逆》中给出的。泰勒最初给出的是函数展开的无穷级数形式,即我们所知的泰勒级数。带有余项形式的泰勒公式是拉格朗日在1797年出版的《解析函数论》中首次给出的,他还发现了泰勒公式对于微分学的重要意义。首个较严密地证明这个公式的人是另一位分析学大师――柯西。
  历史有时是令人费解的。麦克劳林(Colin Maclaurin,1698-1746)利用待定系数法得到了麦克劳林公式,虽然他指出这只是泰勒公式的一个特例,也许是出于对这一公式记忆起来更为简便的褒奖,后人把这一特例归功于麦克劳林。
  而泰勒公式并不完美。除了难以确定的余项,其它项简洁、优美。设想一下,如果泰勒公式中那些优美的项无限进行下去,余项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被迫消失,于是
  这正是泰勒当年得到的结果的现代形式!
  5 讨论
  在经典理论课程中实现研究性教学并不容易。学生更多的是体验研究的经历而非解决问题。事实上,解决每一个习题都是在做一个研究工作,但这不是研究型教学所要追求的。
  本文讨论的以研究型教学的思路引入泰勒公式的方式是自然的,这里教师只需要向学生展示两个简单的公式(1)、(2),并提出两个简单问题。
  (1)如何计算指数函数的近似值?
  (2)如何把指数函数算得更准确?
  剩下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去展开想象,教师只需要参与学生的研究和讨论。归纳和类比的方法在证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提问和证明可以很好的融为一体。

相关论文

公式教学研究泰勒
借助数据加密技术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
做好文秘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
新形势下将柔性管理融入企业人力资源
试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风险管
浅谈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路
试论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整合信
浅谈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研究中的实
论我国不动产更正登记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