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行业协会参与艺术设计类高职教育的机制研究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症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近些年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植,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知与认可。通过上到国家层面,下到省市各地区的职业学校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的评选、建设与政策激励,各地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热门词。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是直接与紧密的,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与社会各个部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对应行业的发展水平。
  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采用的是政府为主导的办学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职业院校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并负责学历证书的发放。现行较多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即在取得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的同时,要求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措施的目的是力求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但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与发放部门也是政府的劳动、人事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只是起着指导与借鉴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求存在的一定的脱节。
  2.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校企合作”是现今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它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但从实践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这种点对点的合作也显露出许多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各方的认识问题。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认识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真正形成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合作不多。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存在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缺乏“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层次合作。
  (3)具体操作问题。职业学校要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需要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同时,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长期的、稳定的、全面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
  (4)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环节及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5)缺乏有力度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机制。
  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力量与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学校企业点对点的合作,且合作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究根问底,出现这些问题的最核心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机制问题。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问题
  国家建设文化大国战略的提出,给文创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艺术设计行业是文创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工作虽需要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但同时也需要有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正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培养的。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视系统性教学,轻职业技能的培养。经过近十年的自身发展与梳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开始注重针对技术岗位能力的训练,并根据职业能力的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
  同时,现在的高职类艺术设计学生普遍存在着主动思考意识不足、专业面狭窄、交流互动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与这些现象恰恰相反的是,艺术设计却又是一个需要主动探究与创造、需要交流与团队协作的工作。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如何在重视对岗位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创意、交流、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创意与技能并重”,也是摆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问题。
  二、国外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上就可以得到印证。现今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体系健全的职教模式有很多,同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这其中尤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和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GBE”模式最具代表性。但这三种模式中,都毫无例外的将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放在了显著的位置。
  德国的“IHK”职业证书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双元制模式,其推行的高标准、系统化的“IHK”职业认证体系功不可没。IHK证书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考,已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权威证书,并通行于欧洲甚至世界。IHK证书的含金度正是由于行业、企业为主导,组织进行高质量、全真环境中的培训、考试环节。同时,由行业协会支持安排、学校辅助配合来进行社会实训,反复进行多次的―员工―学生的身份转换,学生毕业后直接可到安排的单位就职,真正做到了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澳大利亚 “TAFE”模式
  澳大利亚“TAFE”模式比较接近于我国的职业学校,但其所实行的课程标准大都是以行业协会主持制定的行业标准来执行的,并做到了全国(或地区)的统一,行业协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并指导制定“培训包”,核心能力要求细化到每一节课程与每一段任务安排。职业学校在整个体系中只是作为执行者的角色。
  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GBE”模式
  行业协会与学校安排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专家构成行业委员会,按照该行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职业能力目标。行业协会及专家指导学校依此目标构建教学模块与制定教学大纲。打破原有理论课、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将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体教学的体系始终。   三、构建行业协会参与下的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新机制
  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提升现有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教学质量。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学生在设计学习生涯的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二、三年级的专题设计、综合设计课程单元,普遍会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设计实践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的实操能力等因素制约,在实际的项目化教学中,真实项目引入较少,大多以虚拟项目作为设计案例开展实践。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设计周期与学校的课程时间不对等,即使学校能设计出质量较高的设计作品,但学生完成设计过程往往会长于社会的时间要求,久而久之使企业与院校合作进行项目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企业需求与学校所需项目间信息传达不畅等问题。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通过企业提供的设计需求信息,选择一些设计周期要求不高,偏重于概念方案设计的项目在行业协会的窗口进行发布,各设计院校可根据教学时间安排来进行项目“接单”,协会可通过“设计评标”、“委托设计”的方式牵线院校与企业的设计合作关系。这种方式既可以是学生获得一线真实项目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使企业以较小的经济付出获得优秀的创意作品,从而获得校企合作的双赢。设计完成后企业还可以对该院校的作品制作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社会激励机制来体现具体院校的教学质量,形成院校间良性的质量竞争。
  行业协会、学校共建“工作室”
  早在150多年前,现代设计的“鼻祖”―德国“包豪斯”学院就以创立“工作室作坊”教学模式,它仍是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学习借鉴的。建立行业协会牵头的“企业+学校”共建“工作室”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最佳切入口。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组建的各个工作室可相对独立,又能相互关联,可体现现场教学与创业模拟的特点。“工作室”可采用绩效评分,在学生完成项目并得到企业、学校老师的认可后,可抵作相应的学分。“工作室”打破原有课堂的概念,“师生关系”被替换成“师徒关系”,进而可能会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可直接被企业聘用,成为学生、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打造综合性信息平台。
  政府可进一步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如以政府牵头,协会主办各类的设计竞赛,提高比赛的级别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对于优秀的学生与设计作品可通过协会平台进行推荐与发布。协会需转变过去“老好人”的角色,严格把控评审、推荐的客观性与质量。可借鉴德国“IHK”证书制度,提高现有资格证书的获取门槛,只有形成良性的长效机制,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真正衡量人才水平的“市场名片”。
  4.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回炉”制度,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带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环节,以行业协会为组织单位,按专业领域不定向安排教师专业实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激励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行之有效,不走过场的教师定期社会实践制度能有效保证从事一线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业务能力,从而促进教学内容与市场的接轨。
  四、总结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职业教育中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行业协会应该成为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中介,也应该成为社会与教育机构间的纽带。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构建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新型机制,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关论文

协会艺术教育机制研究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