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高校增加传统文化课程重要性的探究

  Abstract: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today, and it will keep developing in the future. In today’s China, urban culture greatly affect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profoundly impact on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value, view of life and world. However, a large part of these so-called urban culture came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which are more and more emphasized by the society. What i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at has passed dow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ow to inherit it? As the major institution of nurturing talent, it is importa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Key words: culture;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简介:池子蔚(1984-),女,福建福州人。2008-2011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闽江学院教师,从事油画创作、高校教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2
  近来,不断看到网络上流传着关于80年代的人回忆自己童年记忆的帖子,像什么斗鸡、弹珠、扔沙包、拉马、拍纸片游戏,还有诸如红白机、弹弓枪、塑料小兵、变形金刚等玩具,再到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葫芦娃、邋遢大王奇遇记、一休哥、忍者神龟、猫和老鼠、圣斗士星矢、希瑞公主、灌篮高手等动漫……这些对于同属于成长在80年代的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感触,正是因为这些独有的记忆与感触,恰恰证明了我们是80后的一代,同时又是有别于70、90年代的人。这些特有的记忆就像给一个人贴上了标签,贴有这个标签你,可以找到与你有着相同标签的人们,由于你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一种亲近感;而在茫茫人海中,这个标签同时又是你有别于他人的标志。
  一、自封的文化标签不能代表文化本身
  生活中我们还有其他的标签,各种不同的标签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生活文化圈。但是有些时候,即便是自己给自己贴上标签,却不一定会被贴着同样标签的人们所认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有被问及的是你是哪儿人的经历吧?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流动剧烈的国度来说,生活中被初次见面的朋友问及你是哪里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而不论你是回答祖籍地还是现居地,都意味着你给自己贴上了一张地域性标签。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他在福州出生、长大,但由于其父母中的一方是外地人,或者说过去是由外地迁居来福州居住的,因此在他家里从来没有用福州方言交流的氛围,我朋友也因此从小到大都不会说福州话。按理来说我朋友在福州出生、长大的人,对外宣称自己是福州人没有错,但由于他不会说地方方言,无法融入地方文化的原因,即便他说自己是福州人,给自己贴上福州人的标签,但通常情况下却不被人认可为是福州人,或只能算作是非正宗的福州人。就拿福州人来说,如果你不会说方言,不知道福州的名产鱼丸、扁肉是用什么做的,不知道十番音乐,不知道闽剧,不知道福州地方的节日与风俗流程等,你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福州人。人与地方文化上的传承与联系,是你可以被视为本地人的标致,也是区别于外地人的显著标致。而这种文化的特殊性的培养,是需要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下才能进行的。如果孩子的父母不会地方方言,从而无法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方言文化环境的话,孩子在家就无法顺利学成方言。在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感到迷茫,感觉不到自己与生活的城市之间存在的联系,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这些人暂时还无法找到自己与城市文化上的联系,无法找到那种贴上标签后的认同感;换句话说,是他们的血液里少了与自己生活的城市保持着文化上的联系,而这种文化性的标签是需要本人在获得文化传承后才能得到的。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改变着我们保持文化特殊性的文化空间。我们到国内的大中型城市走过一圈后会吃惊地发现,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面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没有自己的特点;然而我们又会在出国旅游后感叹,国外许多地方保有着许多各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多数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参照国外模式的,但为什么现如今的我们会给外接一种全国各地城市发展基本雷同的感觉呢?恐怕是我们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城市发展的目标大多是向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前进。与其说是与国际接轨,不如说实际上是与美国接轨(难道我们目标是向菲律宾、孟加拉国、柬埔寨这些国家模式么,显然不是)。由于发展目标上的同一性,我们在经济上接轨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文化上也接轨了。最突出的表现无疑是城市的面貌与市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在一片推土机的翁鸣声中不断变化着原来的面貌,高楼拔地而起,我们常常会用略带得意的“旧貌换新颜”一词来描述这种变化。而另一方面,新都市的生活方式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部分的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去咖啡屋喝咖啡,看好莱坞大片,听歌剧、西洋音乐会,吃牛排,洋快餐,泡吧,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日,了解星座运势等等,成为了各大城市年轻一代人千篇一律的现代生活模式。而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却并不怎么受到年轻人青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民间文化、民间活动等在年轻人中不受追捧,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也不远如洋节日来得浓厚。一群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人,给自己贴着中国人标签的的人们,却如同一批异乡人一样生活在这片具有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这难道就是我们梦寐以求所追求的方向么?其实,这类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现在的中国人不热爱中国文化,而是在他们的生活空间里被西方文化占满了,缺乏了能够接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氛围。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至今的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自身最为值得珍惜的宝物。世界上最深刻认识到这点的应当算是我们的邻国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经受两颗原子弹后投降,美国成为了他们的太上皇,日本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一切权力。然而正是这种国破家亡的痛楚,让日本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在努力寻找着证明大和民族存在的证据,寻找着日本的复兴之路。不久,日本人醒悟了,他们认识到国家可以没有,但只要花道、剑道、茶道、歌舞伎、能乐、相扑等这些代表着日本民族的文化继续存在,大和民族就不会灭亡,日本就有复兴的一天,于是日本人立即开展了对本国文化财保护的工程,成为世界上最先对本国文化遗产进行法令保护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在战后凝聚了大和民族的力量,使日本在战后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迅速崛起。从日本的反思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任何民族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需要依靠社会环境、社会教育对人的培养与熏陶,同时也不能离开学校教育。特别是在中国现如今的社会状况与教育体制下,学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学校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这么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化进程还将会持续发展。在如今的中国,城市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并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如今的城市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西方文化。改革开发以后,为了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建设城市文化的过程中,过度地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地位及重要性,西方文化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时尚、文明、先进”的头衔;而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上位却是以牺牲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代价的。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内一度被国人认为是“愚昧、落后、老土”的代名词,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根源。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的思想,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积蓄在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美国情节的体现。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甲午战争后的“全盘西化”,到改革开放后的“对美开放”,美国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同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在向着西方看齐的发展目标下,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中国的许多体制是学习西方的,同时,作为为现行体制配套的人才培养体制,自然也是照搬西方的。多年的教育与培养,以西方体制、文化元素为基础的中国现代城市文化正在逐步成型,而讽刺的是,传统文化元素反而只变成了一种润色与点缀。如国内有许多地方星巴克、麦当劳、牛排馆这样西方饮食文化店面搞成中国风格的装修,为了让客人感受下中国特色文化;国内旅游人们要去乡下欣赏、感受下中国风等,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一种讽刺。同时也反映出在许多城市里已经越来越缺乏传统文化培养与传承的氛围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学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方面承担起责任。我国目前年轻一代的培养教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承担的。但是我们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于西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轻视却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西方文化就是科学的代名词。中国艺术研究院摩罗先生在其微博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人了解莎士比亚胜过了解汤显祖,了解卢梭伏尔泰胜过了解朱熹、王阳明。中国人仰慕亚历山大和凯撒,却诅咒秦始皇,天天赞颂华盛顿,却天天批判朱元璋。我们的教育只教了一种文化:西方文化,一种知识:西方知识。学人与西方文化具有天然亲缘性,对母文化却难免隔膜,甚至充满鄙夷与敌意。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出生在中国的人,不必教育其传统文化,因为我们的下一代总是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少教育他们一点传统文化,那样的话就不会拖他们学好西方文化后腿,我们中华民族今后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也许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却是成了实实在在的黄皮白瓤的香蕉人,日本人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很清楚的认识到,文化若被同化则何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是这个民族的消亡。在现代化进程已经破坏了人与原有地方文化间的联系,破坏了传统文化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今天,我们急需要改变原来对待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用重视的目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用特别的教育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通过高校教育,重塑、培养传统文化与现代人们的联系,重构现代社会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态区,摆脱文化殖民,守卫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关论文

传统高校文化探究课程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