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以信息化服务支撑农村“五位一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1.008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没有农村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现代化。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管理和生态良好,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
  1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说过:“历史证明,我们能够通过知识的进步来增加资源。”[1]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推动力。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使农业信息产品和农业信息服务作为新的资源要素,有效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之中,但在总体上仍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粗放经营、低质低效的局面。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灌溉水利用率为47%,而发达国家达75%以上;我国消耗了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但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35%。[2]增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能够促进3S空间技术、3G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运用,能够使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从而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有效降低资源耗费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推动农业发展的现代转型。
  1.2 转变农村经营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个体小农经济。由于个体农户的经营规模小和组织化程度低,在农产品流通和交易中,他们难以对抗越来越大的市场,难以最大程度地分享农业生产利润。[3]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因此越来越突出,并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依托现代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连接成统一的链条,减少流通环节和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信息对称,实现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村经营方式的现代转型。
  2 推进农村民主进程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政治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离不开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支持。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能够使国家政治权力有效、快速延伸到广大农村,同时也能够使农民方便、有效地参与民主管理和行使民主权利,从而推进农村民主进程。
  2.1 提高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政府正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务活动中的应用,电子政务因此得以迅速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改革,以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4]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增强,一方面将农村行政体系纳入全国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拉近农村与上级政府的行政距离,便于政府倾听民声和了解民意;另一方面,政府合理配置信息化公共服务资源,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对政府进行民主监督,使农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最终促进政府工作的科学化、廉洁化、高效化。
  2.2 增强村民民主管理能力
  村民自治就是农民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就需要农民具备民主管理的能力。当前,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有助于农民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及时、准确知晓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三农”的政策,知情本村财务、选举、固定资产、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村务,有效参与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5]同时,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农村政务信息应用系统的建立,能够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培养农民的参政习惯,增强农民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提高农民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能力。
  2.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基层组织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农民就没有主心骨,人心就会涣散,民主管理难以实现。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的民主管理能力,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在村民自治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因此成为带领农民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核心。
  3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农业劳动生产和农村社会生活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文化习俗,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农民的农业生产及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农村文化的生产、传承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1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因此,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有效促进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转化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专项服务,有效将文化传播与培训延伸到农民身边,实现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零距离对接,大大降低农民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经济成本、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有力地促进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
  3.2 促进农村文化传播
  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储存库,蕴含着巨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6]但由于农村文化传播途径不畅和传播方式单一,使得许多独具地方特色乡土文化无法走出乡村,展现他们的魅力和风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正改变着面对面的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为农村文化传播在时间、空间和方式上实现无限的拓展。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各种信息化传播媒介,可以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丰富农村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以文字、影像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现农村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文化,传播农村文化,分享农村文化,充分发挥发农村文化的价值。
  3.3 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农村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存续举步维艰。[7]农村文化生态出现了深重的危机与失衡。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能够创造性地推进农村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依托广播电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尤其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认知伴随自己成长的乡村文化,自觉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为农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一些以口传身教代代相传、工艺技术复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破解传承断代的困境,防止凝聚世代人智慧的民间艺术瑰宝的永远消失,可以通过视频声频等现代信息技术详细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原样保护好民间技艺。
  3.4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没理顺、市场监管不到位等原因,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发育不良,甚至一些“灰色文化”、“黄色文化”不良文化一度泛滥,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通过现代信息媒介,可以广泛宣传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规范,让广大经营者知法规和守法规;凭借网络举报和电话举报,可以对农村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监管;发挥广播电视、文化共享信息平台等作用,以“红色文化”宣传为突破口,倡导新思想、新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给广大农民送去适应农民需要的健康文化。
  4 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农村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利益关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8]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因此日益拓宽,难度不断增大,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对农村社会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提供高效优质农村民生服务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从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
  4.1 加快农村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整合
  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社会治安、农业补贴、就业服务、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诸多严峻挑战。为应对诸多挑战,农村社会管理急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行信息“分头采集、关联使用”,实现由“多头分管”向“协同管理”转变。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可以打破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各自为政的信息壁垒,推动“一次采集、集中交换、多方共享”信息整合机制建立,从而有利于加快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农村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9]这能够不断改进农村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社会运行效率。
  4.2 提供优质高效农村民生信息服务
  民生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是以农村基础信息获取、基础设施配置等关键技术为手段,集成农村公共服务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建立民生智能服务系统网络基础平台,以实践政府对农民的便民、惠民、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可以推进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建设和提高农民民生信息需求意识与应用能力。农民因此可以通过农村民生信息服务系统学习法律政策知识、查询和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时掌握农业气象信息、准确掌握各种就业信息、进行网上挂号和预约就医等,从而改进农村民生信息服务,使政府民生服务有效到农村、进农家、惠农民,提供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的民生服务,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开阔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10]
  4.3 提升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水平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矛盾将交织在一起,普遍存在着。农村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往往是由于县乡村和政府各个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工作联动以及政府与农民不能有效互动所致。首先,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县乡村三级扁平化的上下协同和联动,促进政府各级信息共享资源和互相配合,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上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农村社会矛盾科学分类,通过各级和各部门信息管理员收集、上报、核实农村社会矛盾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将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农村社会矛盾的激化。其次,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政民互动信息网络,有利于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推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真正做到通过网络问政,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及时知悉,及时沟通,及时解决,[11]实现各级政府部门与农民有效互动,达到尽可能减少农村社会矛盾产生和避免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的目的。   5 确保农村生态良好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信息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将支撑、保障乃至引领生态文明发展。[12]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在促进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5.1 传播农村生态文明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让广大农民认同生态文明理念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大量的生态文明思想观点能够快速地被输送到人们面前,人们对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恐惧与警觉,有力地刺激goming人们生态意识觉醒和自我审视,从而对领略生态文明、引领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起到重要作用。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拓展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提高平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打造百姓喜闻乐见的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及环保知识教育,丰富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培育农民的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产方式和适度、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形成“关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自觉行为。[13]
  5.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控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在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农村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把握趋势和捕捉重点,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开创性,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通过3S技术、环境综合监测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等为基础的信息大平台,可以对农业生产、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水资源及变化、草场、湿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精确监控和定量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和评价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制定和采取科学合理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促进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5.3 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是指以消耗最小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以信息化的发展为支撑。信息化在生产流程中注入智力因素,以无形资源取代有形资源,物质资源消耗最小化,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推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14]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小规模为主,使得农业废弃物的肥料、饲料、农药等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污染监控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系统,在现有生产规模水平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建立信息化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从而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5]

相关论文

信息服务支撑农村建设信息化
钢铁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