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关于中日两国高校社团活动的研究

  社团就是基于某种兴趣或目的,经学校批准组织的,定期举行活动的组织。社团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当时欧洲盛行“公民权利观念”,波伦亚大学的学生和老师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自发组成学生社团,借助集体的力量通过共同努力,争得利益获得特许权。
  一、日本社团的历史及现状
  (一)日本社团的历史
  在日本社团活动被称为“部活动”,指的是教育课程范围之外的课外活动。当然日本还有一种“俱乐部活动”,指的是教育课程之内的活动,类似于中国的选修课。日本社团一般根据各个社团的规定在上课前、放学后和周末举行活动。这种社团活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而初中生的参与率最高。
  日本社团的历史具体可以分为旧学制、新学制两个阶段。
  1. 旧学制时期。从明治12年开始,日本实行教育改革,废除了幕藩体制时期的封建教育制度和法规,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为日本的近代化培养了大批国家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材。这时日本社团主要以校友会、同好会等形式举行活动。明治维新大量吸收外国科学文化知识,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各种运动项目也涌入日本,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形成了同好会。同好会不仅为学生和前辈们交流经验及信息提供了场所,还实现了自我价值。明治18年由于文部大臣森有礼赞成军事化教育,使同好会除了具备原来的娱乐性、竞技性、陶冶情操等外,又增加了培养人格,增强对学校、国家的归属感,对战争对手国家的愤慨之心等具有明显军国主义色彩的特征。
  2. 新学制时期。昭和22年日本进行学制改革,把战前的“六、五、三、三制”改为美国式的“六、三、三、四制”。即变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制度,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这时以师范类学校为代表的校友会迅速地发展起来。而日本决定重建校友会,使它从单纯的联络感情、锻炼身体、提高兴趣、培养自律自治精神变成了学术探讨、培养人格、锻炼身体、发扬校风的部活动。昭和22年又引入了作为自由研究的俱乐部活动,就形成了俱乐部活动和部活动并存的局面。
  (二)日本社团活动的现状
  1. 日本社团的分类。在日本社团大致分为文化部和运动部两类。文化部主要包括茶道、棋道、插花、科学、英语等。而体育部主要包括足球、篮球、相扑、登山等。而学校和社会为丰富学生生活,会定期举行各种活动,比如主要针对文化部的学园祭(类似于中国的校园文化节,但是日本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要针对运动部的有全国高校棒球比赛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日本社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学校师资支持。日本社团的指导老师是有本校教师或者特聘专门的人才担任。而日本文部省明确规定,学校的运动部指导老师由各科老师指导。所以高校老师除了要完成本科教学内容外,还必须擅长1-2个体育项目或艺术专长。(2)家庭及社会支持。家庭及学校十分支持孩子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各个学校的社团活动都有自己的强项。很多毕业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社团活动项目去选报考的高中、大学。由此可见社团活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家长也会成立部员家长会,协助老师训练。另外日本成立了日本体育青少年团,这是一个跨校际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它是学校运动部社区化的一个重要体现。(3)国家政策支持。日本政府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权利。早在1947年日本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就规定“教育必须以人格的完成为目的,培养学生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成为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拥有身心健康的国民”,这样就让个性自由的原则完美地贯穿在社团活动中。
  二、中国社团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国社团的历史
  1. 日俄战争时期。光绪三十年(1904年)初,日俄战争催生了第一代的中国大学生社团―抗俄铁血会。该协会以集会、演讲、办报形式进行宣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俄运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伴随着新思潮的激荡,各种社团纷纷涌现,其中多数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北京。这时的社团是同校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的地缘与血缘关系,而更多地通过共同的文化趣味和思想立场相互聚合而形成的。
  北大出现了进德会、新潮社、社会主义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消费公社等数以百计的学生社团。社会主义研究协会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还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
  3. 建国之后。1949年之后,学生社团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相继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社团。北大的五四文学社成为最具有活力的学生社团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北大山鹰社、爱心社,北京师范大学的白鸽协会,复旦大学的复旦诗社等,至今仍在社会上都有很大影响。
  4. 中国高校社团的现状。(1)社团管理上缺乏自主权。由于中国的社团大多是学生、社团协助上级,无论大小事情都必须请示学校领导,社团成员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能力。而遇到问题马上向老师求助,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独自应对问题的能力。(2)社团制度不完善。因为社团是小型的学生课外活动的团体,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和自由度,社团在松散的环境中较难形成完善的制度,这就会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不少学生认为社团没有组织纪律性,想退就退。而社员的流失,使社团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人员流失加剧。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3)社团活动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社团名目繁多,性质虽然不同,但活动方式大同小异,活动内容单一。一般是讲座、郊游、举办舞会等。社团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大,活动涉及的面不广且不够深入,无法实现自身价值。   三、中国国情和日本社团活动的借鉴
  (一)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国情
  中国的高校学生大多为90后,90后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独生子女易形成张扬、自负、任性、脆弱、团队合作能力差的性格。张扬和自负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加宽容的环境和更加宽广的舞台,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而任性、脆弱和团队合作能力差则需要集体生活的磨练。这些“中国特色”的国情要求我们不断改革,不断学习,而日本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模式。
  (二)日本社团带来的启示和借鉴
  1. 众所周知,日本倾向于从集体道德观制定行为准则,突出群体意识,强调合作的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培养塑造群体共存共荣的精神。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容易让社员产生归属感和责任心,使大家团结一致,为某个共同目标而奋斗。而且责任心和集体观念,让他们不会轻易退出,提高了社员的自制力和毅力。同时也有利于克服独生子女的孤独心理,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体谅他人的品质和合作能力。所以中国必须从小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
  2. 日本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举办全国高中棒球联赛等全国性比赛,各校也会进行文化祭,提供丰富的奖品,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有些家长会在周末陪孩子去公园或运动场打棒球、篮球等,支持他们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体格,也有利于孩子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强调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同时,加强对高校社团的资金投入,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3. 日本的社团的设置都会根据学校的大小、地理位置和指导老师擅长的项目来决定。有些设置了烹饪协会,有些靠海的学校设置了帆船协会。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社团活动的丰富性和特色性。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参与度,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
  四、结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日本的崛起正好证明了这个道理。日本的社团的成功则给我国教育改革以启示。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三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强。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步入职场打好基础。

相关论文

中日高校社团活动研究关于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