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标,又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主客体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教育主客体关系”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明确、和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指明了方向。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运行是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回归元本的重要体现,对建立民主平等、双向互动、主导主动的和谐主客体关系具有启示和促进意义。
  一、“主体――客体”说
  (一)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单一主体说。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说,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施加综合影响并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组织、管理的个体或群体。而受教育者仅作为被认识和改变的对象而存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只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传授的教育内容所带来的影响范围、方向确定和发展速度上发挥作用。这种学说主要突出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单向线性作用。这种观点典型的表现就是“师说生听,师教生学”,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学说,这种学说既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现实的人的个体存在,又忽视了受教育者能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既定条件下,能根据变化着的教育环境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漠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另外这种学说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及认识中主体的哲学规定,使我们难以对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程度差异做出有效说明。其次,受教育主体说认为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能动性、自觉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等都是通过受教育者体现,受教育者通过内化教育内容,社会化个体行为,他们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种观点抓住了受教育者作为个体或群体的而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即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特定阶级利益“代言人”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要求的人。
  (二)双向互动说。这种学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施教起主导作用,但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认识、相互作用(即互动),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此说亦可为主导主体说。这种学说较多的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实质,有较多可取之处,但是这种学说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素质、能力存在梯级差异,并且教育者始终是处于能力素质金字塔顶端来展开,当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素质和能力水平和受教育者处于一个层次甚至低于受教育者层次时,就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质的规定性。
  二、“主体――主体”说
  “主体――主体”说实质就是突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丰富和提升两者主体性,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双主体说”和“主体际说”这两种观点.
  (一)双主体说。这种学说详见于陈秉公所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双主体说主要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方面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则是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这种学说主要是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微观结构出发,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运行过程中去建构教育主客体关系,这对教育者整合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种观点尚未能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实质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发展方向、水平存在差异,不能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内在规定。“双主体说”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相对主体说,从而“混淆了主客体的基本概念,混淆了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主动作用和自我教育时的主体作用界限。”
  (二)主体际说。这种学说主要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人的“交往实践”的现实抽象基础之上,它是主体之间以客体为中介进行的交往实践活动。该学说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视角出发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旨在形成“主――客――主”的交往实践关系,摒弃以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单一主体的自我中心范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主体”互动转换,最终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际关系。笔者认为该观点较为全面的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归属,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本质,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回归。该学说不仅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作为主客体联系中介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还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形成的民主平等、积极互动的主体际关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全视域,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弘扬,能有效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要研究主客体关系,必须首先对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客体关系争论进行厘清。只有研究已有的理论成果,才能使我们从批判中继承,肯定其积极意义,商榷争议,形成共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及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相关论文

思想关系政治教育浅析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