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浅论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建设

  一、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体现
  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是其教学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音乐教育需要体现民族这一特性,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它在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要集中体现民族个性,来传承民族声乐文化。
  在声乐教学的方法上,由于长期延用专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使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也大多崇尚美声唱法,其实这并不是发展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的唯一手段,我们要从教学方法上抓起,力求高师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平衡,这是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发展的现实要求,声乐教学的民族化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落实这个话题,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入手,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使命,发展为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保护和发展,这并不是强加的历史责任,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它有绝对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从古代的琴歌、宋词、戏曲、京剧等,到现今的民族声乐发展,可以说它们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关系。而这些传统艺术的种类,是中国历代人民缔造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骨子里的文化和审美取向。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把握中西声乐文化的契合点,研究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结合点,从而在演唱风格和技巧上体现民族性。
  在声乐教学的作品内容上,民族声乐作品本身就彰显着民族性,我们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民族声乐作品这本身就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民族性。民族声乐作品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极大的优势:第一,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线条是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有可能不用听唱词,只听音乐的旋律就能表露出中国民族特征,优美的旋律线条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表现手法;第二,艺术审美取向同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母语教育,在母语教育的环境下,无论是人文、地理、社会等都带有民族的个性,用百姓的话就是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以,民族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便于理解和学习。第三,民族声乐作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本身没有演唱方法的界线,在声乐演唱学习中,大量的采用民族声乐作品就是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基本内容
  (一)教学观念的民族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文化积淀,教育本身的职责就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它能够凝聚和融合一个民族。声乐学科是传承艺术文化的桥梁,是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个性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对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宣传、渗透和融合的作用,对形成民族自强意识、民族自豪感都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题。
  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民族意识,并通过声乐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这样才能落实高师声乐教学思想的民族意识。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民族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潜意识下传递民族精神,这是声乐教学的民族性体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声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要求高师声乐教学的观念要体现民族意识,它体现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师范性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
  高师声乐教学既要体现民族性还要体现多元性,多元的声乐教学内容符合现今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路线,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观念已被世界各国认可。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为音乐教育界广泛认同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基础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出符合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方法。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声乐教学也应坚定的开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打破传统的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竭力的吸收不同地区、民族的声乐文化为我所用。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间的声乐文化交流相对来说甚少,高师声乐教学有义务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的声乐文化,由于我国的各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音乐文化风格各异,所以我国的声乐文化本身就体现着多元化的特征,如将其整合应用到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它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把各个民族的声乐文化联系起来,潜心研究它们各自优缺点和文化特征,并从各民族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声乐作品,将其节选出来,并应用到我国的高师声乐教学,这不仅能使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实现多元融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声乐文化的交流,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中西结合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中西结合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实践中,西洋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关于演唱方法的文献论著相对较丰富,总体上主要是中西融合观点,但是在二者融合的问题上,各路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分别提出“民族唱法美声化”和“美声唱法民族化”,两种观点虽有磨擦,但主流还是提倡发展民族声乐文化,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观点,主观上都是要把西洋进步的艺术文化拿来借鉴,并发展我国的声乐演唱技术。笔者认为,即使倾向于美声唱法的观点,也不代表否定教学方法的民族性,美声唱法一样可以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无论演唱的声音贴近哪种“方法”,主要诠释的还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和文化,既体现母语性,又彰显民族性。民族声乐作品本身的民族性是无法改变的,每一首民族声乐作品在被创作时,创作者都潜意识的把民族音乐文化和语言注进了它的“动脉”。因此,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重视民族声乐作品的学习与演唱是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高师声乐教学民族性的前提。
  在“民族”和“美声”两种演唱方法中,大概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语言,二是声部概念,三是呼吸和发声的共鸣尺度,笔者认为其中的第三点区别是基于相近的方法异于不同审美尺度,但总体上还是遵循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标准,在上面我们论述过我国声乐演唱发展的两种不同观点,虽然是求同存异,但其落实方法体现的是“融合”,笔者赞同融合的观点,因为它为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指明了发展路线。当然,我们在融合西洋演唱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国的“民族唱法”。我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56 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声乐文化及其演唱方法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文化结构就要求我们在借鉴西洋演唱方法的同时,要继承本民族的声乐演唱特点,从而更好的把握高师声乐教学演唱方法的民族性。我们所强调的演唱方法的民族性,不代表只重视演唱上单一的民族化。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我们可适当的尝试演唱方法的跨界,即演唱者的技术倾向于“美声唱法”。总之,只要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就可以吸收进来,从而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文化,体现民族性。

相关论文

教学建设民族性民族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