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档案管理论文

浅论如何加强公共档案馆建设解决弱势群体在信息时代的缺位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公共档案馆的研究已经从档案开放利用、服务社会公众的微观层面上升到公共档案馆制度研究的宏观层面。公共档案馆的性质也从一个服务机构上升到了一种社会用以调节信息分配、实现社会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公平、缩小信息分化,使信息弱势群体也能在信息内容丰富、信息技术发达的条件下获取所需信息。
  一、弱势群体在信息时代存在缺位
  弱势群体,又称弱势社群,指的是社会中的弱者群体,在财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无权、无势、无人脉关系、无投票权的人,在社会被标签化及歧视的社群。信息弱势群体起源于信息政治经济学,通常是指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由于经济、技术、社会地位等主客观条件限制和能力局限而无法及时获取、理解和有效利用信息,被排斥在现代信息资源以外,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外,日益相对落后、边缘化的那部分人群[1]。
  一般情况下信息弱势群体主要成因有二:个体经济原因和社会制度原因。首先,个体经济基础薄弱通常会导致?个体无法享受产业化信息服务。该种信息服务往往以利润为目的,以信息富有者为服务对象,很少提供与信息贫困者价值观和能力相协调的信息。?无条件购买上网设施,获取网络信息机会少。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个人信息技术应用、学习能力受限。现代信息意识薄弱,对新知识、新技术敏感度较低。第二,信息保障制度不完善则会导致?信息获取途径、方式存在障碍。获取信息成本障碍。政府对公共信息机构投入的减少,客观上削弱公共信息机构免费向贫弱阶层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高效配置,信息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个体经济基础薄弱已是不可短期解决的问题,而信息保障制度进一步缺位,则加剧了“经济贫困――信息贫困”的恶性循环。
  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在实践层面提升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能力,在法律政策等方面给予弱势群体倾斜性保护,如《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要”。近年来各类公共图书馆也开始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他们的服务体系中,并开展了一系列维护弱势群体信息权利的服务与活动。这为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关注弱势群体提供了政策保证和实践借鉴。
  二、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具有必要性
  第一,对信息弱势群体实施信息援助是公共档案馆的责任。信息弱势群体也是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对象之一。从公共行政学角度讲,公共档案馆属于公共部门,受纳税人委托掌握公共权力,承担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是社会长期发展赋予它的神圣职责;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讲,公共档案馆提供的档案信息和档案服务是所有成员享用的集体消费品,不能因利用者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而差别对待。作为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档案馆最核心的精神品质是:以普通公众为服务对象,为普通公众提供平等服务,满足社会大众档案信息需求[2]。因此,信息弱势群体势必在公共档案馆服务范围内。
  第二,保障弱势群体文化权利实现信息民主必须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信息弱势群体由于个人经济、社会制度原因导致的自卑、沟通能力缺乏等问题使他们不会将档案馆作为信息获取的途径之一,即使他们想到了去档案馆查询信息,他们也不会将档案馆作为首选之地。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说过:“各个高技术国家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可怕的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这种分化最终会威胁民主。”[3]因此,实现信息民主必须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
  第三,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是档案事业和档案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层面上,档案事业的发展理念、档案馆服务方式与手段等方面都需要转变与提升,使公共档案馆更贴近人民生活,也需要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能进一步提升档案学的学科自觉与学科规范,重塑档案学的学科形象,从而获得学界认可,回归档案学的“学科尊严”[4]。
  三、加强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建议
  综上所述,公共档案馆有能力更有责任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其服务范围,改善信息弱势群体状况。笔者认为公共档案馆应找准突破口,针对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与信息,着力推进以下服务。
  (一)开展特色化小众服务,提供有用信息
  根据信息弱势群体的成因、需求等,进一步细化目标服务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小众服务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一项重要突破。由于不同类型弱势群体信息需求不尽相同,因此档案馆应首先加强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调研,根据需求特点提供档案服务。如针对下岗职工对于工龄计算、再就业情况的需求,提供近年来政府关于工龄计算方面的政策法规档案等;针对农民提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名册、台账档案等档案;针对老年人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各类档案文化展览等。其次要加强专门档案专题研究,根据各类专门档案特点,更好满足不同用户不同需求。目前共计40余种专门档案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开发专门档案资源,有重点地开展推送服务,更能将信息弱势群体吸纳进档案馆公共化建设中来。再次加强档案网站的品牌建设,目标用户向信息弱势群体倾斜,注重弱势群体情感诉求,网站模块设计层次清晰,信息内容丰富多样,信息检索方式便捷高效,使有能力上网但检索能力欠佳的群体更便利地获取相关档案信息。   (二)打造高品质档案文化产品,提供有趣信息
  信息弱势群体往往仅对特定的信息感兴趣,而且由于其知识水平、个人素养的局限,他们往往喜欢那些通俗易懂的资源。目前,公共档案馆内的资料大多是“第一手资料”或公文档案,内容虽然丰富,但形式过于刻板、理解起来较为生硬,无法吸引公众兴趣。这就要求公共档案馆加强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加大档案编研出版力度,积极开发馆内特色资源和珍贵档案,打造高品质的档案文化产品,为民众提供他们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档案资源。另外,档案馆也可以积极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及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合作,吸收借鉴社会中已有成熟的文化产品开发思路,以社会大众感兴趣的方式提供档案信息。上海市档案馆就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开展特色展览,“浦东记忆展”“上海!红色记忆档案展”“中法文化交流在上海”“上海的德国记忆”等,还与相关部门合作,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创办研究型教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二课堂”、廉政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被媒体称赞“档案馆不再远离老百姓”[5]。这对我国其他省市公共档案馆建设可资借鉴,也不失为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档案信息服务的有效尝试。
  (三)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提供高效信息
  公共档案馆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以及能否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因此,档案馆要做好馆藏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将信息化档案资源提供给公众利用。但由于缺乏利用网络数字化信息的上网技能和搜索技能,信息弱势群体无法通过利用网络获取所需信息。因此,公共档案馆还应辅助弱势群体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包括如何上网、如何检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档案信息。宜昌市档案馆通过制定残疾人查阅档案服务办法对城区外的残疾人提供电邮及网上在线等形式的咨询答复服务。天津市建立民生档案远程服务平台在婚姻、知青等现有11类民生档案利用基础上又增加了学籍、伤残军人等10类民生档案数据库,这样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查询所需档案。这些信息化数字化举措无疑提高了档案服务利用的效率,使信息弱势群体逐渐实现档案馆权利。
  2013年,国家正式取消档案利用收费项目,档案利用进入免费时代。这一举措在客观上扩大了档案服务的受众范围,清除了因费用而无法获取档案信息的信息弱势群体的障碍。当然,从信息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公共档案馆的正确定位及自身社会意识的提升是其提供有用、有趣、高效信息的前提。公共档案馆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取向,并注重公众的信息需求,为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注意与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合作,才能真正将信息弱势群体纳入公共档案馆的服务范围,使公共档案馆“名副其实”。

相关论文

公共信息档案馆档案问题时代
钢铁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