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基于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学分制构建探索

  一、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现状
  学分制首创于19世纪末的美国哈佛大学,它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一种建立在以测量手段为基础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中,课程就像一个超市,教师根据学科及学校要求开出了很多课程,学生上课就像在选择商品一样,可以在这个课程超市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济承受能力以及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是提前毕业还是推迟毕业,是否跨学科选择课程最终都由自己做主。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充分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国外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已经很成熟了,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已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传统的学年制培养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学制和人才规格单一的缺点。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就开始实行类似美国学分制的“选课制”。1985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高校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自1985年以来,各高校对于学分制的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为止,实行学分制的重点高校达到200多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80%的高校实行了学分制。
  (一)学年学分制。这是一种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它对学生的必修学分有严格的规定,在传统学年制的基础上保留了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给予学生一定范围内的自由选课权利,但弹性很小,因为对学生的修业年限均做了规定,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在计划年限的基础上增加两年的弹性学制。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采取的是学年学分制。
  (二)完全学分制。是一种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制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模式,如果是同样的本科学历,你可以四年修完,也可以两年修完,如果家庭困难,可以休学打工然后再复学,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直至学分修满毕业,国外高校基本采取的是完全学分制。
  (三)绩点学分制。这种学分制是把分数对应到绩点(分数和绩点的对应各学校有所不同),再将某门课程的学分乘以该课程的成绩绩点,得出某一学生该课程的学分绩点。将所有课程学分绩点加起来就是总学分绩点。绩点学分制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估体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通用的计算方法是:绩点=分数/10-5,学分绩点=学分*绩点=学分*(分数/10-5)。
  (四)加权学分制。在绩点学分制的基础上,有的学校为区分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在平均绩点学分制的基础上发展了加权学分制。其做法是将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型、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加权系数,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并把它做为选拔尖子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计算公式是:计划学分×加权系数=实得学分。
  (五)附加学分制。附加学分制是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该类型的学分制对于学生专业的选择与转移更为机动,课程修习的自由度更大,附加学分的计算也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等情况来评定,管理上更为灵活,在我国经济特区的一些高校采用过这种学分制。
  以上是我国高校常用的几种学分制类型,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校中的部分重点院校成为学分制的先行者,特别是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一趋势无疑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带来很大的冲击,不少研究人员和学者认为,学分制是最能适应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需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形式。
  二、新形势下学分制的利弊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培养和挖掘潜能。学分制是从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允许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自由选课修读。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把学生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行机制,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地学习,通过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去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学生可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亦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在这种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潜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分制教育过程中,能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与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因为学生选课、选教师,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校也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在这种具有竞争机制的教学活动中,必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课。
  (三)有利于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学年制收费对每一个学生均一视同仁,不管学生上多少课,学什么专业,是否提前、推迟毕业,均缴纳统一标准的费用。学分制改革后,按照学分收取费用,每一个学分都明码标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贫困生可以提前修满学分,早于其他同学参加工作,也可以延长修业年限,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这样既规范了学校的收费行为,且对缓解贫困生学费具有积极意义。
  (四)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中,学校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教师按部就班进行授课,即使有的课程重复开设,甚至同一内容在相似课程中反复讲解,学生也必须重复学习。实行学分制后,如果是相似或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育资源。   总之,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可以随时改变专业。选课自由使得不同专业、学科间的学生学术交往增强,学生对于学科的适应能力增强,但同时由于选课自由度的加大,由传统意义的行政班级转变为选课班,自然班,使班级概念逐步弱化,学生组织意识松弛,导致他们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而且学分制对学生的强制性学习和约束力减小,学习过程完全是自觉行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自我管理意识和约束能力。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不完全成熟的主体,在选课和专业变更上具有一定的盲从性,尤其是在学分制实施初期,如果缺乏相关老师的指导,学生的盲目选课和更换专业,既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业进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教学资源浪费。
  三、学分制与教学管理信息化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管理的组织,通过对教学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来整合教学资源,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目的。学分制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必然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所以说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分制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学分制的选课环节中,学生要正常进行选课,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面临巨大的工作量,而且容易出错,学分制改革后,网络选课就充分展示了它的优势,教学管理人员将教师、课程等信息输入教务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自由选课,自我调整,真正实现学有所长。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推动学分制发展的有效措施。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规律,教学管理改革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怎样挖掘复合型的社会人才,是我们每个高校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学分制对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利大于弊;而且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课还能够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环境,促使其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四、如何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下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一)制度建设为学分制发展保驾护航。任何一件新生事物的推行都有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有效的制度保障可以让改革走的更稳更顺利。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对选课制、导师制、财务管理等制度进行重新修订,使之有效地配合学分制的运行。学校还必须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着眼全局,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学分制管理系统的培训,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协调运作,构成一个有机地多功能的管理体系。这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二)转变教育理念。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教育上强调学生的共性发展,忽略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约束和监督,忽视引导和激励的传统教育理念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分制的发展。从传统的教育背景下转变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不可能一簇而就,理念的转变更多的依赖于学校高层领导,领导们的参与重视、意识形态的调整和观念的更新是推行学分制有序运行的基础。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课程体系是以国家计划为基础,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一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多层次需求。选课是学分制的特点之一,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出各种类别的选修课,大量的、覆盖面宽的、高质量的选修课是学生自愿选课的前提。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水平的高低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高低,学分制下师生间的双向选择使教师的忧患意识和工作压力增强,选课自由使得学生不仅仅在选择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种对教师的选择。学分制教学管理以人为本,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突出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发挥人的创造性,这就迫使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一批既有一定的教师职业素养,又有过硬的专业水平的教学队伍,还必须拥有一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信息化水平的管理队伍,从而推动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五)构建交流平台。科学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管理环境的畅通,学分制条件下,传统的行政班级功能弱化,由于学生学习时间、活动空间的不一致性,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院系各级组织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及时、有效对接。为了保障教学管理及各项教学活动等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在师生之间有效传递,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完善的信息网络,构建数字化校园,为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搭建平台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每个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学分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各高校一项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加快学分制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又具备自己学校特色的学分制道路,既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顺应市场变化,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

相关论文

信息教学构建学分制探索管理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