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试论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

  引言
  从清末民初中国首次开设外语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今天外语教学模式已日趋成熟,探究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当今外语教学改革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清末民初学校外语教学观念的发展
  在引进外语教育之初,清朝政府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顽固派在思想上依然保留原有的闭关自守思想,不能客观地意识到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的大环境,对外语持有强烈的排斥观念,认为在京师同文馆开设外语教学是对中学的背叛。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认为西方国家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方面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而外语则是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必由途径。虽然最终洋务派在这场争论中获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报考同文馆外语的学生则受到了世人的讥讽。
  在开设外语教育之后,洋务派意识到单纯的学习西方语言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求强求富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观念上把外语作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工具和手段,在这个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一大批外语人才被培养出来,涉及翻译、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
  甲午战争战败之后,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外语的高潮,晚晴政府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一度增加,培养出既懂外语又通西学的综合人才成为当时学校外语教育的新要求。之后当时的教育家也提出见解,认为只有通过外语学习西学才能更好地发掘西学精髓。
  二、清末民初学校的外语课程设置
  以官办学校为例,同文馆是当时主要的外语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汉语和外语为主。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教育的教学目标由最初的“求强”向“求富”转变,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同文馆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类课程,逐渐增设了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理等课程。学制也定为八年,在八年期间,学生要用外语直接学习,对西学的教授也全部采用西学,这也成为同文馆外语教育的一大特点。前四年主要是英语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对外语语法、拼写、句子、回话等基础知识的练习,以及用英语教学的西方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在这一阶段之后,学生开始进入专业提高阶段,课程设置在深度上有所加深,用外语教授的学科也由社会学科发展到自然学科,这种稳打基础,后重提高的课程设置方式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上海同文馆是最早教授西学的官立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最初就开设了英语、几何、天文、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并将课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整体来说与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学习大同小异,分为上班和下班,第一年是下班,课程上主要学习西学基础课程,同时对西方的语言文字等课程的学习也比较重要。学生下班毕业之后,根据成绩,表现优异者可以顺利进入上班继续学习。上班的课程设置于下班有所不同,不仅要继续加深对下班课程的学习,还必须学习一门专业课程。同样,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是由西教习用外语直接教学。
  自强学堂方面,以张之洞在湖北的教学改革为先导,课程设置上只保留了外语一门,教学内容则是科学和商务,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实现外语教学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效应用,将科学、商务贸易等专业课程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课程设置也成为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主要模式。
  透过清末民初时期外语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首先,外语学习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将外语教授与专业课程学习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强化外语的实际应用效果,另一方面更好的学习西学的真谛。其次,在课程学习上系统性比较强,都是经历从基础课程学习到专业课程加深的过程,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语言的学习为主,而到了提高阶段则更加重视外语在专业课中应用。第三,外语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比较强,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完全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并随需求的变化而调整。洋务运动时期的社会需求是求富求强,因此学校课程以军事、技术为主,到了戊戌维新时期,课程则调整为商务贸易为主。到了新学制实施之后,外语课程的教学以培养社会人才为主,课程方面也涉及到了社会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
  三、清末民初学校的外语教学方法
  1、语法翻译教学法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学校对英语的教学普遍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这也是当时欧洲最为流行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就是通过中文与外文之间的翻译训练,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这一方法最早在京师同文馆实行,同文馆将翻译西书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在完成了基础学习阶段后,高年级的学生必须要学习翻译西书。十九世纪末期,教会学校在国内盛行,同样采用语法翻译法的方式学习外语。
  2、古安系列直接教学法
  这一教学方法初次被提出是在1905年,由黄念美教授在中国教育会第五届年会上提出。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命名方法。古安系列教学法被提出后,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教师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授课的生动性也大大提高了。
  结论
  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虽然并不健全,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比较合理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原则,保证学校的外语教育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注重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结合运用。在这一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

相关论文

外语教育教学模式清末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
电商营销模式的新变化分析——以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