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在语言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许多语言的语法错误并非来自母语的干扰,也不能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来加以解释,“对比分析”在预测语言错误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就把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来,注意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并对其加以分析,以期发现和了解语言学习的策略和过程。
  一、偏误分析理论的提出
  最早提出偏误分析理论的是语言学家科德,他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中提出偏误的概念,并将“偏误”和“错误”加以分析。他认为“错误”具有偶然性,属于语言行为范畴;“偏误”具有系统性,属于语言能力范畴。偏误分析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偏误的来源,并以此说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偏误在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1972年L .Slinkier在论文Inter language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基础。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理论中介语假说中发展起来。
  1984年中国学者鲁健骥发表论文《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开始。他以L .Slinkier的中介语理论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偏误”与“错误”的不同,总结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其产生的5个原因。
  二、偏误分析研究
  自偏误分析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学着对偏误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国内偏误理论分析在近30年的不断探索中,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笔者在认真阅读中国知网上近30篇有关偏误分析的论文后,对现阶段的偏误分析研究成果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小结,大多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只是希望此篇文章能、让初学者对于偏误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偏误的来源即偏误产生的原因
  1.语际迁移即母语向目的语迁移。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这样在学习其他的目的与的时候就发生了语际之间的转移,很多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不能在学习目语的时候抛弃母语的影响,就导致了这种偏误的产生。不论在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上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误。
  2.语内迁移,即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转移也叫过度泛化。学生在目的与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于目的与学习不够深入,应用不够准确的情况。有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过度地概括了目的与的某些规则导致了学习中的偏误。对于汉语学习语内偏误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第一,汉语拼音使用的字母、形近的汉字、义近的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句法规则所导致的偏误。第二,因为学生还没有从初级阶段的句法观念过渡到中高阶段的语段语篇观念,从而造成汉语语篇在衔接连贯上的偏误。第三,还有学者汉语的方言也能引起语音方面的偏误。
  3.语外影响。语外影响这里指文化、学习环境、学习者思维、教师水平等非语言本身因素所造成的影响。预言师文化的一部分,对目的语文化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的人很难学好语言。在学习中产生偏误也是正常的。另外在学习环境如教学实施,教材质量等也会影响目的语习得。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尤以文化因素影响最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减少文化因素产生的影响,就必须要对文化差异进行详细的提醒,避免文化冲突并找出正确理解这些文化的案例便于学生学习。
  (二)偏误的类别
  偏误产生有众多原因,同时由于众多原因产生的偏误也有很多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语音偏误。学生学习汉语,受限于遇到的就是语音的问题。听说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只有准确的发音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将习得的语言应用于交流,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主要存在声、韵、调三方面的偏误。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不分也是针对这方面的偏误采取相对应的手段进行教学。于此同时,语气、语调也是教学中不应该忽略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对于汉语初学者,我们对其语音语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在交流中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交际的目的,我们就予以承认,但是对于一些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其语音语调上的偏误,使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汉字偏误。外国留学生的汉子偏误主要在汉字的书写和认读上。在汉字书写方面,要求留学生按照正字法区分汉字的错字、非字、假字、别字。外国留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主要是形符书写偏误和部件偏误如相似形符互相替代、义近形符相互替代、相关形符替代、形符类推导致的偏误以及形符的累加等。在汉字的认读上,主要表现在汉字声旁类推读音导致的偏误。
  3.词法偏误。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虚词的使用如副词、连词、助词等。同时也包括各种短语以及各种固定结构的使用,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各种动词使用出现的偏误也特别多。
  4.句法偏误。对外汉语非常注重句式的偏误分析,外国留学生偏误也表现在句法使用这一方面。例如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上出现的偏误情况。与此同时,不应该忽略的是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存在语序上的偏误。
  5.语用偏误。受各民族地区文化差异、价值观念、民族习俗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实际交际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语用偏误即语言使用的偏误,导致理解和表达不准确。
  (三)应对偏误的方法
  1.归类分析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收集常见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的实例。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归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偏误出现的根源,而不是在教学中一一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偏误现象。通过这样的分析整理,教师更能找到出现偏误的心理机制,并以此制定教学要点和教学方法。   2.针对性教学。学习者产生的偏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教师要了解偏误产生的原因,然后找到围绕偏误产生的语言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反复操练,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偏误预防和治疗。
  3.注重文化因素影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文化因素导致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文化内容的教授。这样既能够提高学习和学习汉语的兴趣,也能有效地避免偏误的产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化的教授要难以适当,不要将过难的文化知识教授给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
  4.利用理论知识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结合。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所产生的错误。通过语言对比可以找到偏误产生的原因和途径,根据这种发现在教学中适当的设计教学难点和重点。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做好汉语教学。
  (四)对待偏误的态度
  偏误分析理论使我们转变了对学生出现的偏误的态度。偏误分析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二语习得是一个创造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于他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出假设,然后再根据假设去验证,之后发现偏误再修改,然后再假设、验证、修改,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可以理解教师不希望学生发生偏误,但是应该正确的看待偏误的产生,因为只有偏误的产生并经过修改才能是学生更好地学习一门语言。反之,一味地控制偏误的产生,反而不利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三、结语
  近30年来,我国对外汉语中偏误分析的研究很多,本文只不过是对于偏误理论的基础知识加以阐述,旨在为初学者提供入门的基本资料。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意义重大,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注重此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论文

汉语教学对外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