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心理资本视域下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矫治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性弱势心态蔓延归因及社会矫治研究”(11CSH041)。
  作者简介:王京京,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189-02
  人民论坛曾做过一项关于“国民弱势心态”的调查,调查显示,45.1%受访党政干部、57.8%受访公司白领和55.4%受访知识分子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正常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处于社会底层或者存在生理缺陷的那部分社会群体被称为弱势群体,而那些被普遍认为属于非弱势群体一员的,尤其是那些拥有高级知识,身居职场高位和政治精英的强势群体都纷纷认为自己是弱势一族,这是一种特别不正常的社会心理表征。因而这势必得到广大社会研究者和政府管理者的重视,因为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会被无限度的放大,进而导致国人普遍性的不安感,整个社会将处于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本文以心理资本理论为理论研究新视角,来探寻矫治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有效对策。
  一、 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一)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内涵
  心理学上,心态即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而弱势心态是指,当人们依靠自身现有条件或付出最大努力,在一定的社会生存标尺下却难以抵抗外在风险或改善其境遇并达到其期望的社会生活方式时而形成的一种对比之下居于弱势的心理和行为意向。因而,我们将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的定义为,当人们处于脆弱时,心理所产生的暂时性弱势状态,甚至在人生较长的时期里一直处于一种消极低迷的状态。而当个体心理处于弱势时,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即便自己想去直面挫折或改变现状,却因畏惧未来可能的不可控信念的影响而放弃尝试。这种弱势心理势必会大大降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导致个体因害怕失败而畏惧行动,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长期性消极心理状态。非弱势群体作为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鉴于他们身份地位的特殊,当个体所产生的弱势心态蔓延至整个群体中,形成群体的共同态度和同质性社会心态的共同表征时,弱势心态的综合心理反应和行为意向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那时我们的社会将弥漫着消极和不安定隐患。
  (二)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表现特征
  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会有多个维度的外部表征,但依照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从个体的社会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来概括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态表现特征。
  1.社会认知――自卑感
  社会认知包括个人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和的行为认知以及对社会情境所作出的觉察和评价。弱势心态下的社会认知常常表现为,自认“弱势”、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以及对整个社会的不满情绪。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比较偏差和自我认知的偏差。社会各阶层中,不同的人群归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即拥有不同的职业和权利义务,而这必然导致群体收益有所不同,生活水平高低不等,而这最终导致了人们的不平衡感的剧增,人们在缺乏客观性标准下盲目与他人作比较,自我贬低,以及对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不清晰,从而形成个体社会身份上的自尊与现实挫折带来的自卑产生的矛盾冲突。
  2.情绪情感――悲观消极
  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外部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是人的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满足与否的反映。由于待遇不公、收入差距、生活重压以及公平感保障感等等的缺失,导致在人们的情绪体验中,更多的是消极悲观、自怜和对现任工作生活的不满与焦虑等由心境主导的情绪体验。而兼具认知和情感因素在内综合反映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自我贬损和缺乏成就感而导致的忧郁焦虑、怨念痛苦、嫉妒等负面情感体验。
  3.行为意向――无动力
  行为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的一定行为反应倾向,即在一定价值评判基础上为达到某种目标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在非弱势群体中存在着很多“弱势心理”的边缘人,主要分为主动边缘化和被动边缘化的群体。例如一些基层公务员,他们的工资收入很有限,所以在物价尤其是房价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会产生悲观的心态,他们只能“望房兴叹”;还有那些虽有鸿鹄之志,却常常为梦想不能付诸于实际而困扰的人这些都是被动边缘化的一员。而那些尽管不满于现实现状,却又拘泥于现状,没有勇气去有所作为,则是主动边缘化的人。他们普遍心态消极、自我动力不足、没有目标、对岗位失去归属感,逐渐滋生惰性,最终丧失追求从一而终的目标或改变不满现状的勇气。
  二、开发心理资本对于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的积极作用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们开始发现,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素质的心理水平已经成为人类取得成就的重要优势因素,而积极的品质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著名学者路桑斯则正式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心理资本是一个从积极心理角度来研究如何开发与利用人的心理潜能与心理优势资源的新概念,本文则尝试将对于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矫正的研究嵌入心理资本理论的新视野,试图通过开发非弱势群体心理资本对调适社会群体弱势心态的重要积极作用,为培养非弱势群体及全体国民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
  从个体层面上来看,提升国民的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发非弱势群体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心态的正面作用,帮助人们对当前所处的生活状况及社会现状能够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认知,能够认识到因认知偏差所带来的消极观念的形成与危害以及长期形成的不良情绪对自身未来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人们的使命感并赋有存在价值感,积极主动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与外部环境中的人或事,培养积极向上,乐观敬业的精神状态,辩证的看待成败得失,合理评价自我,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个人的幸福指数得以提升以及个人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开发心理资本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民普遍的不安全感及愿望受挫的自卑与失落等弱势心态,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关心国民的心理状况,重视心理疏导的作用,积极有效的减轻人们普遍的弱势心理的困扰,促进个人满足感与幸福感的提升进而波及到整个社会群体,最终塑造充满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大环境,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非弱势群体弱势心态矫正对策
  关于社会中的非弱势阶层的“弱势”认同心理的不断蔓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个体内部发掘与外部支持两条路径来对人们的弱势心态进行科学矫治。
  (一)个体层面的自觉调节
  首先,设置契合实际的人生发展目标,对自身及未来发展能有清晰认知;不过分用有色眼镜看待社会,培养积极态度和合理思维。目标与希望相互关联,是个体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客观评价自我条件,并清楚自身希望且能够达到的目标与愿望。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个体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不同的社会个体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成就动机与人生目标,正确认清自身的社会角色与职责,正视人生途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积极理性的应对生活中所遇到的逆境,消除不满和弱势感受,主动挖掘自身巨大的抗打击与抗压的意志潜能,最终增强人们的综合内在优势和整体心理素质。
  最后,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增强自身价值感,同时还应强化自身社会公民意识。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参与意识等其他意识中。由于人们公民意识的缺陷才导致人们对于自身所掌握的公民权利的普遍不公正感的蔓延,而公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体等途径,积极了解并参与公共决策、投票、管理等社会建设决策,敢于积极提出对现状的不满与意见,充分发挥和行使公民权利,真正行使公民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从而对自身能够产生满足感,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信心与希望感。
  (二)政府和社会的外部支持
  1.推进社会制度建设,加大科学价值观教育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发展中的转型时期,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正处于鲜明态势,而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都促使了社会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人们普遍的弱势心理。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建设,加强在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的重视与支持,从而保证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得到充分的实施与保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的发展,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科学价值观的引导宣传的重视,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舆论导向与感染作用。政府方面应努力协调社会各部门,策划一些主题深刻,感染力强的新闻宣传报道,契合“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等主题的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让积极、和谐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最终成为各群体的广泛认同,帮助人们自觉将积极乐观的心态贯穿于思想、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中去。
  2、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营造积极向上社会氛围
  通过公正,法治,诚信等多元的手段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帮助人们增强信心,树立希望。社会支持是指被人一般地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然而,为培育民众的积极心理资本,缓解多数非弱势群体的弱势心理,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支持,可以通过情感支持、社会整合以及物质支持来帮助帮助人们宣泄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可以调节和缓冲人们潜在的心理紧张或情绪压抑、低落的功能。例如,物质层面的社会支持包括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完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增强人们的公平感和安全感;而精神层面的社会支持则包括情绪情感支持、人际支持,加强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总之,通过营造多元社会支持,帮助国民能够感受到一个安全、和谐的生存氛围,从而增强其自尊心、安全感与归属感,使得国民更为自信、更加乐观、充满希望、更具韧性。

相关论文

心态资本视域群体研究心理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