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短语动词教学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03-02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做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注重研究语言中的隐喻结构和象似性特征。
  1.认知语言学理论
  1.1 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是人们获取意义的基本方式之一。Lakoff( 1987 年) 认为"意象图式"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主要起着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意象图式可分为基本的意象图式和复杂的意象图式,基本的意象图式主要包括: 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力量图式、运动图式、平衡图式、对称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部分-整体图式、中央-边缘图式等。基本的图式可以相互结合构成复杂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通过隐喻机制、转喻机制的转换和扩展,可形成更宽泛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尤其是从具体域映射到抽象域时,意象图式在这过程中就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意象图式也是理解各类隐喻现象的关键。意象图式理论在多义词、词义变化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短语动词的多义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1.2 隐喻理论。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之一,是人们思维和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Lakoff 和 Johnson( 1980年)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人们用相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事体和意义,是因为这些事体和意义之间具有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产生是因为同一意象图式或意象图式变体。因此,一词多义现象是以图式为基础,通过隐喻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而形成。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中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如:(1) Look how far we've come.(2) We're at a crossroads.(3) We'll just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4) We may have to bail out of this relation-ship.(5) I don't think this relationship is going anywhere.(6) 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7) We're stuck.(8) It has been a long,bumpy road.(9) This relationship is a dead - end street.
  这些句子都在谈论恋爱关系,使用的确是表达旅行的方式。其中运用了隐喻 "love is a journey."即把爱情隐喻化为旅行。在这个概念隐喻中,恋爱关系对应旅行中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又包括火车、汽车等。通过各种交通工具来概念化各种不同的恋爱关系。
  2.语短语动词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概念化的过程。Langacker 把介词和副词定义为是用来勾画(profile)不管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的不受时间影响的关系的,比如里外、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换句话说,介词和副词的本义就是用来表示空间方位的。人类就借助于这些空间方位的概念结构通过映射来认识比较抽象的认知领域如时间、情感等。比如,人类以自身为参照体验空间的前和后,借助于这一具体的概念结构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的认知领域,给时间也分出空间和方位,如"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后的路还很长"。Langacker 认为动词是用来勾画受时间影响的过程的。而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一些受时间影响的过程如果存在某一相似之处,那么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就可以选择同一个特定的动词来表示,即同一个动词在初始语义的基础上通过家族相似性可以表示多个不同意义。以 climb 为例:(1) The boy climbed the tree.(2)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3) 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4)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
  在例(1)中,climb 表示它的初始意义:运用四肢从低处上升到高处。在例(2)中,仅保留了上升的意义而无四肢。在例(3)中,依然是上升的意义,但是从空间扩展到了数量域。在例(4)中,强调的只是四肢的运动而没有上升的意义。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一个动词的语义得到了引申,变成了一个多义词。短语动词语义的整体性正是通过动词和小品词各自语义的隐晦性而实现,即短语动词的整体意义是由构成成分各自隐喻意义互动决定的。换句话说,短语动词的最终意义是一个动词和小品词各自隐喻意义概念合成的结果。因此,在短语动词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掌握词义扩展的隐喻机制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知语言学理论在中学英语短语动词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引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帮助学生记忆短语动词,其方法能更加形象生动地促进他们对短语动词意义的记忆。具体教学过程为:
  3.1 集中介绍常用基本介词的认知语义。如,up和 down,in 和 out,over 等。这里以 over 为例,来阐释介词语义的探究过程。
  (1)The lamp hung over the table.这里的over基本意义:A在或向B的上方但不接触,由此可引申为"A地位或权利高于B",引申意义:统治、管理、控制、权威等;如:rule over:统治;preside over:主持,控制。
  (2)He sprinkled sugar over his cereal.这里的over基本意义:A附于B之上并将其部分或全部覆盖,由此可引申为"A在B范围内流动、传播",引申意义:遍及、覆盖、全面等;如:check over:仔细全面检查;think over:仔细思考。
  (3)It is a little difficult for her to run over the grass in the rain.这里的over基本意义:从A的一边到另一边,由此可引申为"从一个人或地方到另一人或地方",引申意义:移交、接管等;如:take over:接管;make over:转让。
  (4)He tried hie best to climb over that mountain.这里的over基本意义:越过某物到另一边,由此可引申为"超越、度过、完成",引申意义:超过、延期、度过、事件的完结等;如:stay over:度过;lay over:延期。
  3.2 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部分常用短语动词的 引申义进行强化。仍以 over 为例来分析。基本意义有越过;驶过、掠过、擦过,引申意义有克服,如 get over;浏览,如 run over,skim over等。
  3.3 适量短语动词的练习,在语境中巩固记忆。学生在掌握短语动词意义的隐喻认知基础之后,教师将辅以适量的练习,通过课堂限时测验的方式来强化记忆,以促进学生们在不同语境中对短语动词的运用和理解。
  4.结语
  综上所述,短语动词在英语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表达的不透明性和不完备性、字面义与文旨的距离性、字面义与文旨关系的约定性等特征使得很多学生无法较好地掌握其语义,并在实际语境下灵活运用。其实,短语动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语义结构,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上其语义具有可分析性,特别是短语动词的小品词,它的语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等方式来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向学生讲解短语动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英语短语动词的学习效果,今后教学中仍将继续探讨其教学策略以深化中学生对短语动词的理解。

相关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语言学英语动词短语
希沃白板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讨
论“互联网+”背景下保险课程教学模式
浅谈微课在开放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浅析高校英语个性化教学系统设计及效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浅谈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