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52-02
  一、国内外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状况
  在美国,19世纪中期后,职业性实用课程进入大学,其研究列入“为国家服务”的领域。在苏联,从1959年起,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被纳入大学和职业技校各类学生的体育教育大纲,主要以职业实用性家庭作业、课外职业实用性体育活动,以及学生和青年生产者参加的职业性体育节、体育比赛为主。在国外对职业性体育教学比较研究中,各国普遍强调以符合职业性质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注重训练的手段及价值观的研究。但在从职业体能需求的视角,运用试验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的设置及运用,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我国,当下国内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研究,体现在对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研究及现状调查,并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羌梦华、崔思栋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霍江华在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及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指出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郑会娟对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运用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上研究现状仅仅体现在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研究及现状调查,针对性作了一些理论的研究,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未能从职业体能需求的角度,分析每个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体育技能,也没有做到从多种视角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未能体现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体育课也应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育课程改革道路,真正实现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素养。
  然而,近些年,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理念存在差异、教学评价存在缺陷等原因,高职院校体育课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理念落后、师资力量缺乏、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教学未能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造成陆续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高职生由于缺少职业体育的教育和训练,在顶岗实习的工作中,难以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化,他们忽视体育锻炼,作息习惯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即使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在锻炼中也存在思想认识不足、难以通过自身调节缓解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缺少有效组织和指导等无序状态。高职生缺乏职业所需的特殊身体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大强度的工作量,有的初入职场便出现职业病现象。
  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基本是实施基础课加选项课或者直接进行选项课教学,较少考虑学生职业技术特点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价值,以致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般兴趣爱好与增强体质层面上,却不能真正意识到高职体育课对其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和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况且,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几乎与普通高校雷同,方法手段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但研究表明,一般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当前高职院校较少考虑学生职业技术特点的需要,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体育教育的特质要求和特色。
  三、高职院校基于职业体能需求课程改革的意义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体育课改革的方向,该模式是高职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今后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出要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其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可见,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课程教学改革正是推行这一模式的有益尝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重新确立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标准、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的构建等内容,根据职业特点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选择“抑其过补其缺”的教学内容开展体育教学,使学生身体发展成长与职业技术和职业体能的发展提高保持同步,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特殊不良影响的抵抗力,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促使学生身体全面健康地发育成长。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能提高学生对自身所需的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了解及掌握培养优良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职业身体锻炼提供直接指导;有利于开发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构建职业性体育校本课程理论和实践模式,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发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四、高职院校应以学生职业体能培养为目标,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职业体能
  从体育课的角度看,高职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体能并帮助他们掌握培养职业体能方法的重要途径。以学生职业体能培养为目标即“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基于此,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满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应树立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理念,以学生职业体能培养为目标,设置一种与职业性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课程:该课程不仅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而且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及未来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培养作为职业人所需要的职业体能,包括职业性的体育知识,培养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方法,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完善“准职业人”的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满足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的职业体能需求,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能胜任未来职业的需要,同时避免工作疲劳性损伤、身体畸形发展。   通过对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需求进行分析,开展以学生职业体能培养为目标的体育教学,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并通过体育课教学发展和提高特殊身体素质,更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职业体能。
  (二)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
  体育课程设置结构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关系到能否满足高职职业性体育的需要。所以,高职体育课教学应在了解本职业院校实施“职业性体育课程”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项目课程理论”(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置体育教学改革理念的高职课程),通过对工作岗位能力点、知识点、技能点和非智力因素优化点的系统分析,朝着满足学生职业体能需求方向进行改革。一是科学归类岗位。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分类。二是设计课程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职业岗位特殊身体技能储备和职业综合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高职院校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成5个课程目标:职业综合素质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终生体育目标、职业特色技能目标、职业体能目标。三是重设体育课程。主要有课程培养目标、需求特征、培养途径、课程模块、时数比例。四是设置课程结构。依据职业性体育课程设计,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基本结构是: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即在第一个学期以“田径+武术”为体育普修,第二、第三学期围绕职业性体育课程,同时以学校的体育俱乐部为载体,每个系部增设一名体育指导员老师,增强学生参与课外自主性体育锻炼积极性和有效性。五是改革教学方法。以职业体能需求为依托,根据学生习能力、运动技能(层次)和对开设的“主题模块与组成模块”捆绑课程的兴趣,让不同的专业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性体育课程项目、任课教师和学习层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感兴趣的课程项目中、最有效的“发展区域”内、最敬重的教师指导下学习锻炼,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而高效的发展。六是调研改进设置。在改革实践中调查影响职业性体育课程设置因素,具体包括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学生培养现状、场地器材与体育设施的现状,因地制宜调整和制定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围绕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和终生体育意识。
  总之,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能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及未来从事的职业的特点与需要,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胜任未来职业的需要,帮助学生选择和掌握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练项目和科学锻练方法,促使他们树立终生体育思想,真正在高职体育课程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使职业院校体育教学驶入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轨道。

相关论文

课程改革体能高职基于需求课程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