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古代文学素养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206-01
  数年前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引用了经典古文“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喻发展不可有丝毫的松懈、麻痹和动摇,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引用“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诗句,烘托出宜人的氛围,表达对会议的美好期待。这些诗词古赋不仅带给大众古典的诗意美,更具画龙点睛之效,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不少人感叹,这些古文的引用,充分展现了泱泱中国的灿烂文化,俨然已成为中国领导人演讲中画龙点睛的“神存在”,令人叹服。其实,在笔者看来,古代文学素养不仅在演讲中具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对新闻写作来说,也是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
  有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刚入行的年轻记者可能会认为古代文学离新闻写作距离遥远,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新闻报道就是要把新闻事实说清楚,其语言比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性语言要来得简洁、郑重,有必要那么“文绉绉”吗?其实,从渊源上来说,新闻的种子恰恰就是在古代文学的温床中开花结果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战国时张仪檄楚的“露布”,唐代的“邸报”、后来的“京报”所传抄的谕旨、奏章,还有农民起义军用于宣传政令和战报的牌报、揭帖、旗报等等,这些都是新闻语言的前身,在当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新闻语言与古代语言其实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我国纪实文体一直有行文简练的传统,古代史家的实录原则、简洁之美、文约事丰、蕴藉含蓄等写作笔法至今对新闻写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凡是新闻文体,不论消息报道,还是通讯、特写,都倡导新、快 、短、活,反对连篇累牍,这是由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新闻语言作为世界上受众最多的语言之一,准确、贴切、规范, 应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
  那么,古代文学素养是如何在新闻写作中发挥效用的呢?首先,古代语言中引用、譬喻、夸张、委婉等很多修辞手法至今仍在沿用,也常出现在新闻作品中,为新闻报道增添与众不同的亮点和吸引力,尤其是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上,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代汉语词语, 尤其是一些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等至今并被广泛引用,令新闻作品别具一格。例如1992年春邓小平到深圳南巡考察,深圳特区报记者陈锡添写下了著名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标题即引自唐代诗人李贺诗词中的经典语句。再如新民晚报在报道中国女排奥运会四强决赛时,引用了宋代诗人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开头语,以形容当时中国女排的处境,十分贴切,令人印象深刻,产生强烈共鸣。而对于这些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借助古代汉语这种语言工具,才能跨越语言的障碍,继承财富,为己所用,推陈出新。第三,任何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其实都离不开古代语言素养的支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古人重视炼字的真实写照;“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三伏寒”,是指不同的说话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随着受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干巴枯燥的陈述已不适应传播需求,没有过硬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底,何以长期行走在新闻事业的道路上?新闻行业是专业富集的行业,报道者的学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记者、编辑只有常学常思,时刻注重对语言能力的锤炼,才能将这种文学素养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准确、新鲜、精练、生动、通俗”的新闻写作高境界。此外,新闻语言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还会因其传播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对受众,特别是对青少年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产生影响。新闻作品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追求典雅优美,而这直接与记者的文学素养挂钩,因为中国文字中的骈偶对仗,音韵和谐,在以诗为主体的古代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借鉴价值。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应当具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争当净化语言文字环境的榜样,以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提升国民语文应用水平,如此,必能收获职业的另一种幸福感。
  我们的老前辈夏衍同志在谈记者、编辑的修养时,曾讲到中国的语言是世界各种语言中最丰富、优美、精炼的语言之一。他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与在语言上下的苦功密不可分。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多数记者深感每天“疲于奔命”,但越是在这样的浮躁氛围中,越是该静下心来,多读读历史上的名著名篇,沉淀提升自己,寻求心灵的成长。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读得完呢?其实,我们不妨多读读学术界公认的优秀作品。比如读司马迁的《史记》,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可以学习到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高超的创作手法,这种对事实的艺术表达,对我们写作新闻通讯,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先秦典籍《左传》具有鲜明的辞令风格,其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重礼的传统和特征,情韵并美,文彩照耀,不仅对中国史学有巨大贡献,在文学界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读之受益匪浅;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300多首古代诗歌,首首各有曲调,极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是浓缩的文学精华,若能背诵引用一些,就能写出文章新境界……在研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妨多多关注文后的注解,沿着这些注解和索引你就能找到作者的阅读轨迹,以此为线索接触到更多的东西。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古典文学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古文于新闻写作的借鉴,不仅仅局限于优秀诗词的运用,更多的是对古文所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感等方面的运用。读古代文学,就如同与中国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进行交流,为他们的思想和洞察力所鼓舞,让我们在先贤的指引下,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并结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在语言上不断探索出新。

相关论文

素养重要性古代重要新闻文学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
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